郭紅梅,梁 雎,劉志剛,李海峰,阿木提·庫爾班,任紅松
(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吐魯番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所,新疆 吐魯番 838000)
桑葉為??疲∕oraceae)桑屬(Morus L.)植物桑(Morusalba L.)[1]的主要產(chǎn)物,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我國衛(wèi)生部公布為藥食兩用品,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活性成分[2],例如總多酚、總多糖、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等,在抗突變、抗衰老、抗氧化、降血糖、血脂、血壓、鎮(zhèn)靜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3-7]。參照茶葉加工工藝,制備桑葉綠茶,對桑葉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干燥是綠茶加工的一道關(guān)鍵工序。目前,茶葉的干燥方法主要有單一干燥和聯(lián)合干燥兩大類[8]。由于熱傳遞方式、溫度、時間的不同,茶葉內(nèi)含物轉(zhuǎn)化的途徑和速率也不同,對茶葉品質(zhì)的形成和保持起重要的作用[9]。秦櫻瑞等[10]和張麗麗[11]分別研究了真空干燥、冷凍干燥、熱風(fēng)干燥、紅外干燥、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式對桑葉降糖活性成分等物質(zhì)含量的影響,但對于鍋炒等干燥方式還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
本試驗以吐魯番地產(chǎn)白桑為原料,按統(tǒng)一標(biāo)準(zhǔn)萎凋、殺青、揉捻后,采用二次烘干、瓶式炒干、曲毫炒干、先瓶炒后烘干、先烘干后瓶炒、先鍋炒后烘干、先烘干后鍋炒7種干燥方式制備成不同的桑葉綠茶。分析研究各桑葉綠茶的主要活性物質(zhì)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感官評分在干燥前后的變化。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不同干燥方式進(jìn)行綜合評價,選出最優(yōu)的干燥方法,以期為桑葉綠茶的生產(chǎn)提供參考。
1.1.1 材料與試劑
鮮葉采自鄯善縣吐峪溝鄉(xiāng)洋海夏村,品種為白桑,采摘標(biāo)準(zhǔn)為從頂芽向下4~10片新鮮桑葉,采摘時間為2019年5月。
碳酸鈉、福林酚、沒食子酸、葡萄糖、大孔樹脂、三氯化鋁、重蒸酚、次氯酸鈉、鐵氰化鉀,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無水乙醇,天津市北聯(lián)精細(xì)化學(xué)品開發(fā)有限公司;蒽酮、硫酸、甲醇,北京化工廠;氫氧化鉀,天津永晟精細(xì)化工有限公司;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鈉,天津市致遠(yuǎn)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所有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1.2 儀器與設(shè)備
UV754N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精密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DHG-9070型電熱恒溫干燥箱,上海鴻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DZKW-S-4型電熱恒溫水浴鍋,北京市永光明醫(yī)療儀器有限公司;JA1203 B型電子天平,上海菁海儀器有限公司;3K15型離心機(jī),德國Sigma公司;TLG-01型樣品粉碎機(jī),北京天利恒誠科技有限公司;切葉機(jī)、6CS-40型滾筒殺青機(jī)、快速冷卻機(jī)、6CR-40型揉捻機(jī)、6CH-3型鏈板式烘干機(jī)、6CCP-80型瓶式炒干機(jī)、6CTH-6.0型烘焙提香機(jī),浙江綠峰機(jī)械有限公司;6CCGQ-50型雙鍋曲毫炒干機(jī),浙江上洋機(jī)械股份有限公司;鹵素水分測定儀,上海禾工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
1.2.1 桑葉綠茶加工工藝及操作要點
取桑鮮葉20 kg投入切葉機(jī)切分2次,切成4 cm×2 cm的條,然后清洗,按厚度3~5 cm均勻攤放在帶孔不銹鋼托盤上,室內(nèi)自然攤放萎凋。室溫29~35℃,相對濕度38%~58%。期間每0.5 h翻動一次,抖去表面水分,分開粘連的葉片。鮮葉含水量降至70%時,取下葉片采用滾筒殺青兩次,第1次設(shè)定溫度250℃,第2次設(shè)定230℃,投葉量36 kg/h。殺青后用網(wǎng)帶傳送機(jī)快速冷卻。冷卻后揉捻25 min,采用輕壓-重壓-輕壓交替進(jìn)行。隨著茶樣不斷干燥,所需反應(yīng)的溫度條件不斷下降[11]。因此生產(chǎn)中采用前段高溫后段低溫的分段干燥方法。初次烘干/炒干以茶葉含水量30%為準(zhǔn),第2次用足火烘干/炒干以含水量低于7%為準(zhǔn)[12]。取茶樣進(jìn)行含水量測定,記錄干燥時間。對二次干燥后的茶樣測定主要活性物質(zhì)含量、抗氧化能力和感官評分。
二次烘干法:將揉捻葉均勻平鋪在烘干機(jī)上,分別用120、130、140℃進(jìn)行初烘,含水量達(dá)30%時攤涼15 min,調(diào)低溫度至100℃復(fù)烘至足干。
瓶式炒干:將揉捻葉倒入瓶式炒干機(jī)中,分別于140、130、120℃下炒至足干。
曲毫炒干:將揉捻葉倒入曲毫炒干機(jī)中,分別于170、160、150℃下炒至初干后,調(diào)低溫度至120℃,炒至足干。
先烘干后瓶炒:將揉捻葉均勻平鋪在烘干機(jī)上,120℃初烘5 min,再將烘干葉倒入瓶式炒干機(jī)中,分別于140、130、120℃下炒干。
先烘干后鍋炒:將揉捻葉均勻平鋪在烘干機(jī),120℃初烘5 min,再將烘干葉倒入曲毫炒干機(jī)中,分別于170、160、150℃下炒干。
先瓶炒后烘干:將揉捻葉倒入瓶式炒干機(jī)中,分別用毛火于140、150、160℃炒干,當(dāng)含水量達(dá)30%時,下機(jī)攤涼15 min,后用烘干機(jī)100℃烘至足干。
先鍋炒后烘干:將揉捻葉倒入曲毫炒干機(jī)中,分別用毛火于170、160、150℃做形,當(dāng)含水量達(dá)30%時,下機(jī)攤涼15 min,后用烘干機(jī)100℃烘至足干。
1.2.2 測定項目與方法
1.2.2.1 總酚含量
采用福林-酚比色法[13]測定。
1.2.2.2 總多糖含量
采用蒽酮-硫酸法測定。
1.2.2.3 γ-氨基丁酸含量
采用Berthelot比色法[14]測定。
1.2.2.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還原力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參照楊清[15]的方法測定;還原力參照袁清霞[16]的方法測定。
1.2.2.5 感官評價
按照GB/T 23776—2018《茶葉感官審評方法》[17]進(jìn)行評價。采用密碼審評,各項因子得分為5次平均值。
1.2.3 數(shù)據(jù)處理
1.2.3.1 單因素方差分析
采用Excel 2016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jìn)行初步處理,利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方差分析,多重比較采用LSD檢驗法。
1.2.3.2 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和驗證
采用張曼[18]的方法,建立22個樣品,6個品質(zhì)指標(biāo)的原始矩陣X=(xij)。6個品質(zhì)指標(biāo)均屬于效益型指標(biāo),按公式(1)采用極差變換進(jìn)行無量綱化處理。
采用MATLAB軟件編寫桑葉綠茶品質(zhì)指標(biāo)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代碼如下:%原始數(shù)據(jù)x=[總酚,總多糖,GABA,ABTS,DPPH,還原力,感官評分]=[x1,x7];22個樣本7個指標(biāo),22行7列的矩陣;%運(yùn)用極差變化法建立無量綱的效益型矩陣:y=(x-min(min(x)))./(max(max(x))-min(min(x))),[m,n]=size(x);%理想最佳和最劣樣本向量U和V:U=[max(x(1:m,1:n))],V=[min(x(1:m,1:n))];%計算相對偏差矩陣R與T;>>R=abs(x-ones(22,1)*U)./(ones(22,1)*range(x));>>T=abs(x-ones(22,1)*V)./(ones(22,1)*range(x));%運(yùn)用夾角余弦法建立權(quán)重向量w:r=normc(R),t=normc(T),w=sum((r.*t))/sum(sum(r.*t));%計算綜合評價值:H=y*(w′)。
2.1.1 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主要活性物質(zhì)含量的影響
不同干燥方式得到的桑葉綠茶樣品的主要活性物質(zhì)含量如表1所示。比較7種干燥方式制成的桑葉綠茶中各物質(zhì)含量發(fā)現(xiàn),不同干燥方式下各物質(zhì)含量差異顯著??偡雍枯^干燥前有所增加,這一點與徐建國等[19]和Ma等[20]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按總酚含量排序,整體上看:二次烘干>先鍋炒后烘干>先烘干后瓶炒>曲毫炒干>瓶式炒干>先瓶炒后烘干>先烘干后鍋炒。總酚含量的均值為2.41 mg/g,變異系數(shù)為16.15%,變化幅度在1.83~2.98 mg/g之間,其中“曲毫炒干160℃,45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總酚含量最高,“先烘干后瓶炒130℃,25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總酚含量最低。
表1 不同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主要活性物質(zhì)含量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dryingmethods on the contents of total polyphenols,polysaccharides andγ-aminobutyric acid of mulberry leaves green tea 單位:mg/g
按總多糖含量排序,整體上看:先烘干后瓶炒>瓶式炒干>先烘干后鍋炒>先瓶炒后烘干>曲毫炒干>先鍋炒后烘干>二次烘干。總多糖含量的均值為4.41mg/g,變異系數(shù)為14.00%,變化幅度在3.59~5.51 mg/g之間,其中“先烘干后瓶炒140℃,20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總多糖含量最高,“先鍋炒后烘干170℃,35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總多糖含量最低。
按GABA含量排序,整體上看:先烘干后瓶炒>先烘干后鍋炒>瓶式炒干>二次烘干>先瓶炒后烘干>先鍋炒后烘干>曲毫炒干。GABA含量的均值為3.41 mg/g,變異系數(shù)為13.41%,變化幅度在2.59~4.01 mg/g之間,其中“先烘干后瓶炒130℃,25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GABA含量最高,“曲毫炒干170℃,40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GABA含量最低。
2.1.2 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抗氧化活性的影響
不同干燥方式得到的桑葉綠茶樣品的抗氧化活性見表2。從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還原力兩方面可知,通過適當(dāng)加工,茶樣的抗氧化能力增強(qiáng)。這與Roshanak等[21]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桑葉綠茶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差異。
表2 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抗氧化活性的影響Table2 Effects of dryingmethodson the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mulberry leaves green tea
各樣品對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強(qiáng)弱順序為:先烘干后瓶炒>先瓶炒后烘干>先鍋炒后烘干>瓶式炒干>先烘干后鍋炒>二次烘干>曲毫炒干。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均值為31.20%,變異系數(shù)為44.71%,變化幅度在9.19%~53.93%之間,其中“先瓶炒后烘干140℃,25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強(qiáng),“先烘干后鍋炒160℃,35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弱。
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桑葉綠茶還原力與揉捻葉相比普遍升高。各茶樣還原力強(qiáng)弱順序為:先烘干后瓶炒>瓶式炒干>二次烘干>先瓶炒后烘干>先烘干后鍋炒>先鍋炒后烘干>曲毫炒干。還原力的均值為0.39,變異系數(shù)為15.74%,變化幅度在0.29~0.49,其中“先烘后瓶炒140℃,20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還原力最強(qiáng),“曲毫炒干150℃,50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還原力最弱。
2.1.3 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感官評價的影響
由表3可見,各桑葉綠茶樣品感官評分大小排序為:先烘干后瓶炒>先鍋炒后烘干>先瓶炒后烘干>先烘干后鍋炒>曲毫炒干>瓶式炒干>二次烘干。感官評分的均值為80.24,變異系數(shù)為5.45%,變化幅度為72.87~87.50之間,其中“先烘干后瓶炒140℃,20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感官評分最高,“瓶式炒干140℃,30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感官評分最低。
表3 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感官評分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rying methods on thesensory evaluation scores of mulberry leavesgreen tea
先烘干后瓶炒和先鍋炒后烘干2種干燥方式所制備的桑葉茶綠具有較高的感官品質(zhì)。綠茶、葉底和茶湯如圖1~2所示。先烘干后瓶炒工藝制備的桑葉綠茶,其外觀呈深綠色,葉底嫩綠,湯色黃、明亮,滋味鮮爽,清香;先鍋炒后烘干工藝制備的桑葉綠茶,其外形緊結(jié)呈顆粒狀、墨綠色,葉底較綠,湯色黃、明亮,滋味濃厚。
圖1 先烘干后瓶炒工藝制備的桑葉綠茶、葉底和茶湯Fig.1 Mulberry leaves green tea,infused leaves and liquor color fromoven+roller drying method
圖2 先鍋炒后烘干工藝制備的桑葉綠茶、葉底和茶湯Fig.2 Mulberry leavesgreen tea,infused leavesand liquor color fromdouble-pan+oven drying method
2.1.4 桑葉綠茶生物活性物質(zhì)含量與其抗氧化活性的相關(guān)性分析
由表4可知,各桑葉綠茶樣品的理化指標(biāo)與感官評價結(jié)果呈正相關(guān)。說明理化分析的結(jié)果與感官分析的綜合評價相一致。經(jīng)對桑葉綠茶中各活性成分含量與體外抗氧化作用、感官評價進(jìn)行關(guān)聯(lián)分析顯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還原力均與總酚、總多糖、GABA含量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guān)(P<0.05或P<0.01),表明用總酚、總多糖、GABA作為重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可以評價桑葉茶的體外抗氧化能力。
表4 桑葉綠茶生物活性物質(zhì)含量與其體外抗氧化活性的相關(guān)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s between bioactive substances contents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mulberry leavesgreen tea samples
通過夾角余弦法求得客觀性權(quán)重向量,最后求得綜合評價值H,結(jié)果如表5所示。
利用該模型計算7種干燥方式制得的桑葉綠茶品質(zhì)綜合得分并進(jìn)行排序。由表5可見,干燥前的揉捻葉綜合排序最低,說明通過不同方式高溫干燥后,各活性物質(zhì)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揉捻葉干燥成桑葉綠茶具有良好的內(nèi)含成分基礎(chǔ)。在適宜的干燥方式下濕熱作用強(qiáng)烈,內(nèi)含物質(zhì)轉(zhuǎn)化充分,桑葉綠茶品質(zhì)好[15]。干燥方式綜合評分排序分別是:先烘干后瓶炒>先鍋炒后烘干>先瓶炒后烘干>先烘干后鍋炒>瓶式炒干>曲毫炒干>二次烘干。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強(qiáng)弱順序和各茶樣感官評分變化的趨勢基本一致。綜合得分的均值為0.185 4,變異系數(shù)為5.79%,變化幅度在0.167 3~0.204 1,其中“先烘干后瓶炒140℃,20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綜合得分最高,“曲毫炒干170℃,40 min”條件下得到的樣品綜合得分最低。
表5 桑葉綠茶品質(zhì)的模糊綜合評價值Table5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s of mulberry leavesgreen teaqualities
選擇綜合得分較高的加工參數(shù)為桑葉綠茶品質(zhì)形成的最佳工藝。即先烘干后瓶炒140℃,20 min工藝干燥所得的桑葉綠茶中的總酚、總多糖、GABA、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還原力、感官評分分別較對照提高了58.89%、57.43%、44.96%、467.05%、32.14%、29.57%。在該條件下制作出來的桑葉綠茶湯色黃亮,香氣滋味甘甜,內(nèi)含功能性成分得到較好的保留和提高,具有良好的品質(zhì)。
干燥是綠茶初加工中脫除絕大部分水分的工序,在考察干燥溫度時,兼顧效率和品質(zhì)。本研究通過預(yù)試驗確定適宜的干燥溫度和時間,再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品質(zhì)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下樣品的失水速率不同。7種干燥方式中,所用時間從長到短的順序依次是曲毫炒干>先鍋炒后烘干>先烘干后鍋炒>瓶式炒干>先瓶炒后烘干>先烘干后瓶炒>二次烘干。從加熱方式上講,烘干比瓶炒能更快地去除水分,曲毫炒干次之。
干燥的目的除了使桑葉綠茶含水量降低以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桑葉綠茶的色、香、味品質(zhì)。比較不同干燥方式桑葉綠茶的品質(zhì),在湯色、香氣、滋味、葉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區(qū)別,具有各自不同的品質(zhì),感官評分差異較大。例如,二次烘干的茶樣較好地保留了新鮮桑葉的顏色,其總酚含量較高,口感較苦澀;先鍋炒后烘干的茶樣具有螺形的典型外形特征,在炒制成型后迅速下機(jī)烘干保持了墨綠的色澤,得到較高的感官評分。
不同干燥方式所得桑葉綠茶的理化指標(biāo)檢測與感官評價結(jié)果呈正相關(guān)。這與王丹等[22]、袁清霞[16]和Di Lorenzo等[23]報道的桑葉綠茶的總酚、總多糖、GABA含量與抗氧化能力具有相關(guān)性結(jié)論一致。另外,總酚、總多糖和GABA含量指標(biāo)不能完全代表桑葉的抗氧化能力。桑葉資源中抗氧化有效成分還有黃酮類、多肽、生物堿、花青素等,均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24-26]。它們中的部分成分相互結(jié)合,協(xié)同表現(xiàn)出各種活性[21]。在適宜的干燥條件下,各種活性物質(zhì)發(fā)生分解與轉(zhuǎn)化,共同形成桑葉綠茶的品質(zhì)。
本試驗采用吐魯番春季桑葉為原料,探討不同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活性物質(zhì)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感官評價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對桑葉綠茶總酚含量、多糖含量、GABA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還原力、感官評價影響較大。以模糊評價法得到的綜合得分為桑葉品質(zhì)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得出先烘干后瓶炒和先鍋炒后烘干是桑葉綠茶加工的最佳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