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櫻:書蟲,求救哇!我那剛上四年級的小表妹追著我問,什么是“愛”!
書蟲:嗯……難怪你的臉皺得跟包子似的,這個還真不好回答。
小櫻:我得怎么說才能擺脫這個小跟屁蟲呢?快幫我想想!
書蟲:喏,把這本《愛的教育》甩給她,讓她自己去發(fā)現吧。
【蟲家講壇】
這是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一學年中所寫下的日記,記錄了他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一些事,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兒童讀物。但書中的一些故事,同樣映照著身為父母以及老師的言行舉止,大人們也能從這本書中看到自己,反思自己?!稅鄣慕逃罚档盟械拇笕撕秃⒆觽円黄鹌纷x。
愛與成長,尊重與鼓勵
一個小學生,會在他的日記里寫下什么樣的內容呢?小男孩安利柯,用心感受著生活,記錄著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學校里、家庭中、社會上,一件件感人的小事,無不傳遞出對祖國,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
日記中,老師們愛生如子,真誠地愛著每一位學生。失去了孩子的校長先生準備辭職,卻因為不忍與學生們別離,而一直躊躇著,最終還是留了下來。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助,友愛尊重??寺逦饕驗楦改傅脑?,性格懦弱自卑,是同學們的尊重和鼓勵讓他重拾歡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令人動容。安利柯的父親常常采取設身處地的教育方式,讓安利柯從日常點滴中體驗到許多寶貴人情,及時糾正錯誤的思想傾向,成為他成長路上的明燈。
以情動人,立體描畫
“愛”是這本書的重點。書中的人物、事件,很少用剖析的手法來表達,仿佛全是用情感為紐帶聯系起來的。
以前他的那種怕人的神氣,兇惡的眼光,已經沒有了。年輕的漢子一將赤紅的鐵棒取出,鐵匠就在砧上敲打起來。所做的是欄桿中的曲桿,用了大大的錘,把鐵各方移動,各方敲打。一瞬間,那鐵棒就彎成花瓣模樣,其手段的純熟,真可佩服。潑來可西很得意似的看著我們,好像是在說:“你們看!我的父親真能干??!”
鐵匠把這做成以后,擎給我們看:“如何?哥兒!你可知道做法了吧?”說著把這安放在一旁,另取新的鐵棒插入爐里。
“做得真好!”父親說,“你如此勞動,已恢復了從前的元氣吧?”
鐵匠漲紅了臉,拭著汗:“已能像從前一樣一心勞動了。我能改好,你道是誰的功勞?”
父親似乎一時不了解他的問話,鐵匠用手指著自己的兒子:“全然托了這家伙的福!做父親的只管自己喝酒,像待狗樣地虐待他,他卻用了功把父親的名譽恢復了!我看見那賞牌的時候——喂!小家伙!走過來給你父親看看!”
潑來可西跑近父親身旁,鐵匠將兒子抱到鐵砧上,攜了他的兩手說:“喂!你這家伙!還不把你父親的臉揩一下嗎?”
潑來可西去吻他父親墨黑的臉孔,自己也惹黑了。
“好!”鐵匠把兒子重新從砧上抱下。
潑來可西的父親因為兒子獲得獎牌而深受觸動,深深懊悔自己之前的錯誤行為,一改以往酗酒打人的惡行,安心做起了鐵匠,潑來可西終于享受到來自父親的柔情。不只是安利柯和他的父親,就連讀者們看到這里,也會為這對父子感到由衷地高興。
作為一部長篇日記體小說,書本內容是由安利柯的日記、父母和姐姐寫在安利柯日記本上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讀的每月例話組成的。因為是記錄日常點滴,不像一般小說那樣沿著某條線前進,所以書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而是通過在不同的事件和場合里再三刻畫變得立體起來。越往后看,書中的人物形象也就越豐滿??赐曛?,你是不是和小魚兒一樣,感覺每個人的形象都躍然紙上了呢?
關于作者——
1. ?!さ隆喢灼跛梗獯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1868年發(fā)表處女作《軍營生活》,并因此成名。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為他贏得世界聲譽,使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達到頂峰。
2. 亞米契斯是一位多產作家,也是意大利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愛國志士。他出生于1846年,那時,意大利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國內正醞釀著愛國主義風潮,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青年時代,亞米契斯立志從軍,為祖國的獨立、自由和民主而戰(zhàn)斗,曾參加1866年解放意大利的戰(zhàn)斗。后來,他擔任軍事刊物《戰(zhàn)斗的意大利》的特派記者,寫了不少通訊、報道和短篇小說,把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的意大利軍隊,作為祖國解放和復興的重要力量予以熱情的頌揚。
關于文本——
1. 書原文名《Cuore》,中譯本有幾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1909年包天笑先生從日文轉譯過來的,取名《馨兒就學記》。1924年,夏丏尊先生對照了日文、英文兩種譯本翻譯成中文時,把書名改為《愛的教育》,沿用至今。
2. 該書自1886年誕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多年來,它始終暢銷不衰,已有一百多種文字的譯本,并多次被改編成動畫片、電影、連環(huán)畫,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
3. 1929年,《愛的教育》被評為“對當代美國文化影響最為重大的書籍之一”。民國時期,朱光潛、豐子愷、茅盾、夏衍等學者曾將此書列為當時立達學園的重點讀物。1986年,《愛的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歐洲系列叢書》,1994年又被列入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青少年必讀書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