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顏
散文又稱為“美文”,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屬閱讀教學范疇。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在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收入的141篇作品中,現(xiàn)代散文就有29篇,占比為21%。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注重意象的選擇和細節(jié)的刻畫,因而教學難度偏大,不能將其他體裁課文的教學方法用于散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則適合散文文體的特點。我國情境教學法的研究先行者、小學特級語文教師李吉林認為,情境教學就是“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出發(fā),創(chuàng)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盵1]
尋根溯源,情境教學法的理論特征
形象創(chuàng)設的真切具體。形象的創(chuàng)設并非教具的粗糙展示,或是教師個人的經(jīng)驗敘述。情境教學法講求創(chuàng)設情境和形象的真實性、真切度,將看似虛擬模糊的形象變得清晰明確,以簡單明了的形態(tài)和一些暗示手段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所以對于照片、音頻等教學工具,提倡合理利用,點到為止,適當?shù)摹傲舭住?,給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時間,以此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情激發(fā)的深刻有度。中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靈敏的感知度,情感的體驗日益豐富,渴望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認同感。感情激發(fā)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的感情一旦順利投射到學習上,學習主動性便會大大提升。情境教學法講求在已經(jīng)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基礎上,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情感,并將此作為一種必要的手段,從而到達一種情境交融的境界。但同時也注重情感的收放有度,情感體驗豐富到位而并非夸張泛濫。
意境營造的深遠立體。情境教學之所以命名為“情境”而非“情景”,是因為“境”比“景”的視野更開闊,更具空間感?!熬啊备啾硎疽环铝⒌漠嬅妫熬场钡目臻g性使得其更具深度和廣度。在情境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不是某個固定的“景”,而是寬廣悠遠的“境”。學生圍繞著老師給出的意境,在自身經(jīng)歷的基礎上實現(xiàn)情感的立體化,與教師共同構建起一個既貼近生活又符合文本的新的意境。
散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取向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在學習現(xiàn)當代散文時,應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2]。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是“四時美景”,包括《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這三篇寫景抒情類散文。在單元學習要求中,明確提出“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這說明,情境教學法的特征和教學原則是與課標要求高度契合的,在散文教學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契合散文文體特點。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形散”一方面指結構隨意靈活,另一方面指取材繁多凌亂;“神聚”在于立意深遠,不為結構所禁錮,繁多的選材實則是在表現(xiàn)同一個主題。第二個特點是“寫真抒情”?!皩懻妗敝干⑽闹凶髡叩乃娝劇⑺妓刖乔袑嵈嬖诘?“抒情”則是“寫真”的目的。第三個特點是語言凝練。即看似散亂無章,行筆隨意,實則字斟句酌,富有音樂美。散文的文體特點決定了教學方法的選用也應充滿感情美和藝術性,除了常見的講授法、討論法、朗讀法外,還應重點運用與散文文體特征相符合的情境教學法。
適應中學生學情需要。教育心理學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初中階段的學生更樂于接受抒情、陳述性文章。這便不難解釋為什么在統(tǒng)編版所選用的29篇現(xiàn)代散文中,以敘事、抒情性散文為主,而議論性散文最少。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認知水平呈現(xiàn)出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整體的趨勢。而情境教學法,正是將教學內(nèi)容置于具體情境之中,注重情感的體驗,尋求經(jīng)驗的認同,符合中學生學習心理和學習特點。
情境教學法在散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聯(lián)系生活,尋求情境認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而“藝術源于生活”這句話更是成為大眾共識。這里的生活,首先應當指“現(xiàn)實生活”,包括日?;顒樱厥怏w驗等。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時,首先應注意要符合初中生生活特點,有針對性地讓所拋出的問題回到學生身邊。其次應在后續(xù)對問題的答疑解惑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比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中,針對“冬天”這個學生習以為常的季節(jié)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在進行具體的文本析讀時,為進一步體會文本描寫的景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設置針對性問題。
媒體輔助,模擬文本情境。首先,運用圖畫展示情境。作為最普遍的情境展示工具,圖畫以其便易性、直觀性得以應用于閱讀教學之中。因為作者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其個人回憶的再加工過程,將生活圖景通過文字呈現(xiàn),而讀者在閱讀時則是將文字還原成生活圖景。教師運用圖畫展示情境,使學生更加真切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從而增進對文章的理解。無論是父親慈祥的背影,還是一排排挺拔的小白楊,還是幽靜古樸的三味書屋,都能通過圖片進行直觀的展示。圖片展示不僅適用于寫景散文,同樣也適用于抒情性散文,關鍵在于圖片選用應切題生動,展示時間應恰當適宜。其次,運用視頻走進情境。較之于圖片,視頻的直觀性更強,所以當教師面臨一些圖片難以展示的情境時,可以靈活運用視頻。但是要注意,運用視頻并不等于教師放任課堂不管。首先應注意合理選擇視頻,不宜過長或脫離文本內(nèi)容;其次應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引導和講解,強化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文本。比如《雨的四季》這篇文章,通過視頻展現(xiàn)顯然更合適:露水被小草托起,在陽光下閃耀光芒,忽一下滴入草叢;少女眼神清澈,一滴淚珠劃過臉龐。這樣的視頻能恰當?shù)卣故疚谋厩榫?,更能讓學生體會春雨的嬌美。最后,運用音樂融入情境。人類的情感豐富而復雜,音樂作為一個有聲無形的重要載體,一方面能反映這些情感,另一方面也能夠帶給人美的享受。雖然作者本人的感情具有私密性,但有了音樂這個媒介,學生便能通過樂曲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走進文本。音樂同時也是一種審美表現(xiàn),所以老師在運用音樂進行教學時,首先自身應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表現(xiàn)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即教師在選擇音樂時,要根據(jù)自身所把握到的文本思想感情,選擇在基調(diào)、意境等方面符合具體篇目散文意蘊的音樂。例如,在學習散文《安塞腰鼓》時,可以選擇氣勢磅礴的腰鼓音樂;在教學《荷塘月色》的自主閱讀部分時,可選用舒伯特的《小夜曲》,悠揚婉轉,自然愉悅。
讀寫結合,充分涵泳情境。一方面,以讀引寫。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種種情境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較之于圖片視頻展示,聯(lián)系生活想象等方法,“讀”能更多地將知識學習權交給學生,更具傳統(tǒng)感。讀得到位便自然能有所感悟,然后再適當布置寫作任務,作者的思想情感、寫作技巧等就會自然地為學生所掌握。在具體課文中,通過重復的“讀”達到體悟效果,如初讀課文時的默讀,整體感悟時的聽錄音跟讀,再讀課文時的重點句段有感情朗讀等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重復閱讀類似的文本時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表現(xiàn)手法,進而靈活運用到實際寫作之中。另一方面,以寫促讀。閱讀最終指向寫作能力的提升,而寫作水平也代表著閱讀質量的高低。語文學習是一個整體性的過程,聽、說、讀、寫是綜合發(fā)展的,一旦閱讀達到一定水平,寫作就不會特別差。反之,寫作是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內(nèi)化吸收后的主動輸出,能對原有閱讀文本產(chǎn)生更深刻的啟示。這便是一個輸入到輸出的過程,是任務強化的結果。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上,也可以采用情境化的方式,比如在學習狀物抒情類散文時,可以讓學生自選景物、事物,仿照課文寫一個小片段。以此,使學生鞏固課堂知識,通過對景物或事物的細致觀察寫出富有真情實意的片段。
情境教學法在現(xiàn)代散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無論是與散文文體特征還是學生學習特征都有著極高的契合度,較之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更具藝術性。但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并不是機械的,應當在符合具體課文特點的前提下,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術,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本文對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剖視還比較淺顯,所提出的應用策略也存有不足之處。但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散文教學中的運用始終是廣泛且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讓語文課堂煥發(fā)生機,值得廣大一線教師進行理論研究以及推廣運用。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李吉林. 為全面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上)[J]. 教育研究, 1997(3):33-4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