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亞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職語文課程轉型工作。為進一步提升高職語文課程轉型效率,要準確定位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明確當前語文課程發(fā)展現狀。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高職語文課程轉型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高職語文課程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開展,高等職業(yè)教育得到新的發(fā)展機遇。各個學科之間開始不斷進行教材更換,高職語文教學受到外在影響。為提升高等語文教學效果明確當前的高職教育效果,重點關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重難點內容,實現語文課程教學管理促進某些問題的解決。
1高職語文課程必要性
1.1增強學生的職業(yè)要求適應性
在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高職學生在中學時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所以才選擇該類學校。進入到該類學校,學生可以快速的學習到技能知識,在短時間內學會技能并將自己投入于社會圈子中。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較弱,學習能力差,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學會專業(yè)技能知識。對此,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教學需要選用高級的語言應用方法進行教學,增添一些職場語言藝術案例,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使學生在走出學校后可自主進行社交和溝通,快速適應職場環(huán)境。
1.2做好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
在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旦學生入學之后,學生要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和職場方向,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在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設定時,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客觀認知,應用專業(yè)知識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當學生進入職場之后,可根據現實情況對自身的職業(yè)規(guī)劃適當調整,利用自己所學習的專業(yè)性技能知識,為自己爭取升職加薪的機會。若是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溝通技巧,可能基本的工作報告都難以完成,更別說進行專業(yè)技能培訓。對此,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將教學工作重心放置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中,助推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2高職語文課程轉型不足之處
2.1學生的思想認知差
在高職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由于漢語是我國學生學習的基本語言,在長期的使用以及溝通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產生語文知識的學習等同于漢語知識應用的錯覺,對語文學習不重視,導致在走向社會時難以具備優(yōu)異的語言表達能力去應對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專業(yè)性技能,教師對于所需教授的語文知識,只是將其當作一種形式主義教學工作,認為是為了滿足政府部門的規(guī)章制度而進行設定的學科,不重視語文課程,使得學生很難理解并掌握高級的語言交往知識。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在進行語文學科設定時,僅僅認為該項教學工作屬于硬性要求的學科工作,甚至部分高職院校未能設立語文學科,使得學生在知識學習時,忽略了語文教學中知識的價值性,在校期間也難以掌握話術邏輯語言。部分學生認為語文知識學習并沒有實質性作用,只能夠短暫的將其應用于學??荚囍?,對于自身的發(fā)展益處不大。
2.2缺乏語言應用環(huán)境
在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對于語文教學工作缺乏認知性,認為高職院校開設語文教學課程僅僅只是為了完善課程架構,故大多數的語文教師都按照課本的要求完成課堂語文教學目標,照本宣科式教學現象屢見不鮮,教師片面地強調語文課本知識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閱讀和背誦課本上的知識,無時間進行課外拓展知識的學習。語文課本上的知識只能應付語文考試,難以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人際關系的處理技巧以及語言說話藝術,在日常的語文知識學習中很難學到,只能夠將所學到的內容用于提升日常寫作以及閱讀水平,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參加工作之后自身的交流能力較弱,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基本需求。大多數學生在日常交流生活中并不存在問題,但一旦進入職場,面對職場性的語言藝術使學生們往往難以體會到一句話的潛在含義,或者說該句話可能帶來的影響。
2.3教學課程設置存在不合理
在高職院校的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學生都是將自身的精力專注于學習專業(yè)性技能方面,對于基礎理論學科知識關注度不足。對此,在這種背景之下,需要應用語文知識與專業(yè)技能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掌握日常工作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溝通所需要的語文的藝術。在現實的語文知識教學中,教師僅僅對語文知識進行講解,未能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專業(yè)技能拓展一些課外知識以及職場案例。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由于課程設置的緊迫性,部分專業(yè)課程教師常常會強行占用非專業(yè)課程的時間進行技能教授,使得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知識教學時間較少?;A的語文內容教學知識根本就難以提升學生的職業(yè)能力,教師和學生并沒有興趣參與到語文職業(yè)知識學習中。在課程設置中,根本就沒有額外的時間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若是學生一旦萌生了學習語文、研究語文的念頭卻無法實踐,這些客觀情況讓學生逐漸認識到現實與理想的差異,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高職語文課程轉型舉措
3.1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
在高職院校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將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學校教學的核心目標。學生進入高職院校時,不僅僅希望學會社會生存的技能,還希望自己具備高思想文化水平,培養(yǎng)知識淵博且精神面貌良好的社會形象。對此,高職院校需要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放在同等教學地位,兩者共同提升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在此期間,可充分利用語文專業(yè)性知識,提高語文學科在社會其他學科中的競爭能力,利用其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等特性,幫助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合理的應用于職場中,以便得到自身的持續(xù)性發(fā)展。高職院校中的語文教學不能夠僅僅采用課本知識進行教學,還需要結合多種生活中的經典案例,采用人物扮演的方式進行自主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教學形式,形成多種多樣的學科教學特色,改變高職語文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
3.2創(chuàng)建“以能力為本位”的過程考核機制
3.2.1能力考核為主要依據。在能力考核中,首先需要更改過去的基礎知識考核體系,以語文能力與知識考核為最主要的內容,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例如,醫(yī)學專業(yè)著重考核人與人間的溝通交流能力;服裝設計行業(yè)專業(yè)應當著重進行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寫作行業(yè)應重視文字運用能力等等。不可以單一的知識運用方式作為能力判定的依據,要從多方面對其進行分析,了解語文學科的實際性特色,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和課外書籍閱讀增強文化底蘊。
3.2.2增強學生個性能力。在學生的個性發(fā)揮中,應重視制定對應的專業(yè)考核體制,給予每一個學生更多的自信。將考試類別劃分為理論考核、實踐考核以及情景考核等多種形式,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考核方式,增強學生的個性發(fā)揮能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尋求自己的方向。
3.2.3增強能力考核。在過程考核機制開展中,首先需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評價,將期末考核改為過程考核等方式。例如平時作業(yè)可在整堂課的評價中占據一定的成績比例,積極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能力發(fā)揮出來,鼓勵報刊上發(fā)表對應的文章,由教師從多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確保學習成績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職語文課程轉型工作。為進一步提升高職語文課程轉型效率,要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進行語文課程轉型研究,制定高效的轉型計劃,綜合性的實現最優(yōu)的語文學習管理體系標準,從當前的高職語文發(fā)展現狀著手,以職業(yè)能力以及后續(xù)崗位需求作為高職語文課程轉型最主要的標準規(guī)范,全面促進該項工作的持續(xù)性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燕.對高職語文課程轉型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 2010, 000(001):155-156.
[2]吳艷茹.對高職語文課程轉型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課內外, 2018, 000(016):62.
[3]王渭清.對高職語文教育專業(yè)教學轉型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 2011, 000(001):145-145.
[4]許輝.對高職民族預科生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學刊, 2013(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