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一、問題背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wèi)生習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鄙钭岳砟芰κ巧婺芰Φ闹匾M成部分,也是適應社會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而讓幼兒自己學會穿脫衣物又是小班幼兒自理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冬天的到來,天氣逐漸轉冷,提升小班幼兒自己穿脫衣物的能力不僅能夠幫助他們促進肌肉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fā)展、動作協(xié)調性和手眼協(xié)調一致,同時也能使幼兒減少著涼生病的概率。
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
1.午睡前后幼兒經(jīng)常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等待老師幫忙穿脫衣物。
2.在學過之后,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還是比較弱,不愿嘗試。
基于我們班幼兒穿脫衣物能力比較薄弱以及缺乏主動性的現(xiàn)象,我們開展了以本班級為研究對象的提升小班幼兒穿脫衣物能力的行動研究。通過此次行動研究,希望能夠提升幼兒穿脫衣物的能力,減少幼兒的生病率。
二、問題調查與歸因
(一)幼兒在家穿脫衣物的情況統(tǒng)計
為了了解幼兒在家穿脫衣物的能力和主動性如何,對來園的幼兒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情況統(tǒng)計。
統(tǒng)計內容如下:
1.你們在家是自己穿脫衣服的嗎?
2.你們要在大人的提醒下才去穿脫嗎?
統(tǒng)計結果:
班級當天來園的幼兒有30人。其中問題1的回答只有6個人舉手。即:大約有20%的幼兒在家是自己穿脫衣物的;在6個人里,繼續(xù)追問問題2,只有1個人舉手。能自主穿脫衣物的幼兒只占全班的3%左右。
(二)家長問卷調查
為了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家穿脫衣服的具體情況和原因,我們針對全班幼兒的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
問卷內容如下:
1.你家幼兒在穿脫衣物的哪一方面比較薄弱?
2.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
(三)分析和歸因
1.分析
通過對“幼兒在家穿脫衣物的情況”統(tǒng)計,了解了幼兒在家穿脫衣物的現(xiàn)狀,即只有20%的幼兒在家練習。然而在這個20%的幼兒里面沒有人自主穿脫衣物,都是要在大人的提醒下才會自主穿脫,也就是說幼兒的主動性幾乎為零。
通過家長問卷調查:我們班的幼兒在家穿脫衣物比較薄弱的方面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疊衣褲、穿衣服(包括辨別正反)以及脫衣服。而在導致幼兒穿脫衣物能力較差的原因方面,家長們給出的答案最多的是缺少一定的方法,其次是家中老人包辦過度,還有的是幼兒在自理時太浪費時間于是剝奪了幼兒練習的機會。
2.歸因
第一,家長缺乏對幼兒穿脫衣物具體的指導方法。在家長們看來,很多自理能力的小事很簡單,是不用加以特別說明的,所以很多家長只知道叫孩子做,卻不給孩子指明應該怎么去做、要注意什么。所以家長們在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方面缺少正確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二,大部分幼兒都是由家中祖輩照料,他們十分疼愛孫輩,因此也容易產生對幼兒的過度寵愛、過度包辦;況且,幼兒在自理時,需要花費時間,很多家長都沒有耐心等待就直接上手幫幼兒穿脫好了,剝奪了幼兒的練習機會。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的小肌肉、大肌肉的控制和協(xié)調能力比較弱,導致他們在自理時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做。
三、實踐行動
(一)制定計劃
(二)實施并改進
1.第一輪行動:關鍵點——傳授穿脫衣物小技巧
針對家長們缺少適合幼兒的有關的穿脫衣物的小技巧,我們將一些技巧創(chuàng)編成幼兒感興趣的兒歌,以及將一些疊衣褲的方法做成圖示,幫助幼兒更快、更好的學習穿脫衣物的方法。
(1)具體實施內容
首先,幼兒在學習穿脫衣物之初,我們利用了許多朗朗上口的兒歌。例如穿套衫的兒歌:一件衣服四個洞洞,寶寶鉆進大洞洞,腦袋鉆出中洞洞,小手伸出小洞洞;穿褲子的兒歌:寶寶自己穿褲子,好像火車鉆山洞,嗚嗚嗚,嗚嗚嗚,兩列火車出山洞等;其次,在教室墻面張貼一些疊衣褲的步驟圖示,通過練習,可以讓幼兒在脫衣褲后養(yǎng)成自我整理的習慣。
活動后,將這些兒歌和圖示,上傳到學校的掌通家園,讓家長們也學習一些適宜幼兒學習穿脫衣物的方法,并且?guī)椭變涸诩矣孟嗤姆椒柟虒W習穿脫衣物、疊衣褲。
(2)實施的結果
經(jīng)過一周的家園反復練習,他們在穿脫衣物的時候能夠邊說兒歌,邊操作。大部分幼兒能朗朗上口地說出兒歌,但是實際的動手能力還是跟不上。于是展開了第二輪的行動。
2.第二輪行動:關鍵點——穿脫衣物打卡
經(jīng)過第一輪的行動實施,幼兒和家長們都掌握了穿脫衣物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實施了第二輪行動研究,通過祖輩們的一起參與,幫助幼兒鞏固和熟練穿脫衣物。
(1)具體實施內容
我們在掌通家園發(fā)布了第一個親子任務——我會穿衣服(帶帽子和不戴帽子),然后請家長們準備兩種衣服,請家中祖輩們以拍照或者視頻的形式記錄幼兒穿脫衣物的過程,每天上傳至少1張照片。此次任務為期1周。
緊接著我們又發(fā)布了第二個親子任務——我會穿脫褲子。我們在第二輪的親子任務中,增加了一個獎勵,每天都打卡的幼兒,在打卡7日完畢后,會獲得一張獎狀,以此來增加幼兒和家長們的積極性。
(2)實施的結果
在第一個親子任務中,家長們的打卡意識不是很強,參與人數(shù)不多。而在第二個親子任務中,全班36人都參與了。第一次親子任務的祖輩參與度僅僅只有40%,而在第二次親子打卡任務中,祖輩參與率將近翻了一倍。而且從打卡的視頻中能夠看出,隨著家長們打卡天數(shù)的增加,孩子們對穿脫衣物越來越熟練,祖輩們也愿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穿脫衣物。
3.第三輪行動:關鍵點——在游戲中鍛煉
為了讓幼兒有更多鍛煉的機會,我們創(chuàng)設了游戲環(huán)境,讓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得到鍛煉。
(1)具體實施內容
我們在娃娃家準備了套頭衫、開衫、褲子、襪子、鞋子,以及很多個娃娃。同時我們也結合了一些故事場景,激發(fā)幼兒們?yōu)橥尥迋兇┮路呐d趣。
(2)實施的結果
小班幼兒本身對娃娃家做爸爸和媽媽很感興趣,再加上孩子在前期學了穿脫衣物的方法,故在游戲中,他們很高興地為娃娃們穿脫了各種衣物,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穿脫衣物的能力不斷地得到了提升。
4.第四輪行動:關鍵點——引入獎勵機制,提高自主性
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孩子們穿脫衣物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午睡前,穿脫衣物還是比較慢,大多數(shù)幼兒不是不會,只是缺少自主性。有的幼兒需要在老師的提醒下開始穿脫衣物,而有的幼兒則需要老師陪在他身邊才開始穿脫衣物。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引入了“星星卡”獎勵機制。
(1)具體實施內容
我們對中午能夠自主獨立穿脫衣物,不需要老師提醒的幼兒獎勵一個印章,印章印在星星卡上。而且前三名獨立穿脫衣物的幼兒增加一個印章。滿10個印章的幼兒,可以到老師這里兌換一個小獎品。
(2)實施的結果
通過印章獎勵之后,孩子們的自主性明顯提高了。原先大部分孩子都要老師提醒才開始穿脫,而如今他們一進臥室就開始自己脫鞋子、脫衣服、脫褲子。孩子們從進臥室到全部躺上床,所需時間從15分鐘縮短到10分鐘之內。他們大多數(shù)都集齊了星星卡上的印章,兌換到了小禮品。
四、成效分析
經(jīng)過兩個月為期四輪的行動研究。我們設計了一次穿衣大賽,來檢驗此次穿脫衣物的成果。比賽當天一共有32名幼兒參加,他們都積極地參與了比賽,其中能較快速穿上衣服的幼兒有14名,13名幼兒緊隨其后,只有5名幼兒稍有些慢??梢钥闯鲇變罕葎倎韴@之初,在穿脫衣物方面有了巨大的進步。說明我們的四輪行動的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本次研究還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家長特意寫了一封表揚信,信中提到天氣逐漸轉冷,家長前期很擔心幼兒在園午睡前后容易著涼,但是進行了本次研究之后,家長們發(fā)現(xiàn)幼兒的穿脫衣物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生病率減少了,他們對老師更信任了!
五、結論與建議
(一)優(yōu)勢與不足
1.優(yōu)勢
穿脫衣物行動研究不僅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而且它具象化、可操作性強。每一輪的操作實施起來簡單,我們將提升小班幼兒穿脫衣物的能力落實到了每一個細節(jié),家長們在家操作無難度,故他們非常愿意配合。而且在打卡的過程中,祖輩家長們看到了幼兒在過程中的變化,他們后期開始配合老師一起培養(yǎng)幼兒的穿脫衣物能力,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2.不足
在做行動研究時,沒有考慮到幼兒發(fā)展間的個體差異;后期對幼兒在家穿脫衣物能力缺少持續(xù)鍛煉和跟蹤,僅僅以幼兒在學校穿脫衣物的能力水平作為了幼兒最終的一個穿脫衣物能力的水平參考。
(二)后續(xù)建議
1.為每個幼兒建立一人一檔,記錄他們剛入園時穿脫衣物能力的具體情況,再記錄他們的點滴進步,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每個人的進步情況進行適當?shù)莫剟睢?/p>
2.繼續(xù)在掌通發(fā)布打卡任務,讓幼兒在家持續(xù)鞏固良好的穿脫衣物能力,保持家園的一致性。在行動研究結束時,再發(fā)放一份家長問卷調查,從家長端了解幼兒在家穿脫衣物能力提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