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啟源
“這丫頭,整天只知道看書,難得說句話,會不會是個‘書呆子?”
六歲那年,到外婆家做客,外婆的一句話打開了媽媽的話匣子:“是啊,是啊,這孩子從小就是個‘悶葫蘆,我們也擔心極了,怕她有‘自閉癥,還專門到城里好幾家醫(yī)院掛過‘專家號,可專家說沒事,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因為我的“金口”難開,爸媽傷透了腦筋,只有做過教師的爺爺對我有信心:“別擔心,上學后就會說了。我這寶貝孫女性靜如水,從小這么愛看書,將來肯定是個讀書的料……”
不知道為什么,我一出生,就是個內(nèi)向的女孩,別人家的嬰兒每天都會有幾陣哭鬧,我卻文文靜靜,很少有哭聲。
后來上了小學,因為我不敢向別人打開自己,班上幾乎沒有朋友。老師為了讓我開朗起來,安排班上的“話匣子”和我同桌。但“話匣子”依舊引不起我交流的興趣,而她也無法忍受同桌的漠視,強烈要求換位置。于是,我又成了孤零零的一個人。
為這事,爸媽很著急,他們希望我能學會與人交流,試著讓我去超市購物,獨自買早餐,給我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十歲那年,他們給我報了個“小主持人”興趣班?!傲弧惫?jié)快到了,那天,我走上舞臺,在舞臺炫目的燈光下,頓時嚇得聲音變小,臺詞結結巴巴。更糟糕的是后來一緊張,大腦“短路”,一片空白。雖然只是彩排,但我覺得在老師、同學面前出了糗,無地自容,哭著跑下舞臺……
那次的失敗成了我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雖然我很內(nèi)向,但也有自尊,總想找個機會讓老師、同學刮目相看。
機會終于來了。五年級那年,學校舉行“祖國在我心中”演講比賽,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爸媽見我勇敢地跨出了這一步,心里十分高興,主動幫我討論演講的內(nèi)容,檢查演講稿的背記。為了防止我上臺緊張,事先在家里有計劃地進行反復排練,先要求脫稿,再要求流暢,最后要求帶感情:該大聲的大聲,該舒緩的舒緩,該激昂的激昂……經(jīng)過反復練習,我越來越熟,越來越自信了。
比賽那天,爸媽特地來到現(xiàn)場給我助威。輪到我上場了,看到臺下黑壓壓的人群,我不免心跳加快,右手不禁握成了拳頭,掌心直冒冷汗。好不容易來到講臺上,手一哆嗦,差點兒把話筒扔到地上……可當看到臺下老師、爸媽那信任和鼓勵的目光,頓時鎮(zhèn)靜了許多,我不斷地暗示自己,開弓沒有回頭箭,機會難得,沒什么好怕的……于是開始了我的演講。
起初語速有點快,背書一般,后來漸漸進入狀態(tài),越講越流暢,越講越聲情并茂……演講結束了,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終于一雪前恥,壓了兩個多星期的大石頭落了地,我頓時心花怒放!滿頭大汗的我興奮地走下舞臺。那一次,我對自己最滿意!
【簡評】
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難得說句話”“ ‘話匣子依舊引不起我交流的興趣”“彩排哭著跑下舞臺”等情節(jié)的描寫,突出了“我”性格的內(nèi)向。為下文詳寫“我”在老師、爸媽的幫助鼓勵下戰(zhàn)勝自我,演講獲得成功作鋪墊;結尾點題,興奮的“我”對自己最滿意,抒情水到渠成,可謂構思巧妙。
“不免心跳加快”“掌心直冒冷汗”“手一哆嗦,差點兒把話筒扔到地上”等細節(jié)描寫具體生動,讓人如臨其境。
(指導老師:裴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