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研究五年中考情境任務作文,發(fā)現(xiàn)命題中存在“四缺”現(xiàn)象。通過命題構念分析,可運用以下策略加以矯正:明確情境內(nèi)涵、形式、支架,矯正情境認知;統(tǒng)籌規(guī)劃寫作測試要素,矯正任務驅動;呈現(xiàn)顯性思考特質,矯正思維缺失;突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矯正德育缺乏。
關鍵詞:中考 情境任務作文? 試題命制 “四缺”現(xiàn)象
情境任務作文是中考作文命題者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按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chuàng)設符合初中學生理解的情境,“使用具有普遍適用性特點的現(xiàn)實性材料,呈現(xiàn)思考問題的特質,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產(chǎn)生思維,提供主要指向記敘文寫作的任務型指令,要求學生在指令的方向上完成寫作任務,同時符合寫作要求的作文測試形式”[1]。中考情境任務作文最早出現(xiàn)在2016年山東泰安卷。此類題型與傳統(tǒng)材料作文有明顯的區(qū)分度,但其命題存在“四缺”現(xiàn)象亟須矯正。
一、中考情境任務作文命題的“四缺”現(xiàn)象
1.缺漏情境,作文命題評測的載體不夠完善
“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盵2]遺憾的是有些命題者對情境的認知有些偏差。
(1)設計導寫型試題文本,缺乏詳細情境。文本材料以導寫為主,進行規(guī)定標題的寫作,本屬傳統(tǒng)的材料作文,命題者卻在寫作要求中突兀地進行情境寫作的要求。如2020年福建卷,先闡述“讀書學習,塑造著我們的性格”,再引用培根的名言說明“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接著從學習向生活啟發(fā)。文本是標題“學習與性格”的導寫材料,為響應將情境作為考試評價體系的考查載體的指導,命題者生硬地在寫作要求中加上“在主題班會上與同學交流分享”的情境要求。
(2)設計假設型試題文本,缺乏真實情境。命題用假設關系“如果”一詞,屬學習探索情境,但文本情境缺乏學習生活實踐,不夠真實。如2020年金華卷作文題一即假設型情境,“如果青蛙醒來,發(fā)現(xiàn)大海的水干了,又會發(fā)生什么呢?”命題來自試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文本。假設類的情境與學生學習生活情境關聯(lián)不大,寫作檢測的效度與信度不易考查。
(3)設計想象型試題文本,缺乏生活情境。試題直接指向想象,寫作要求“展開想象”。如2017年金華卷,命題設計“一只螞蟻爬到海岸邊望著海浪憂愁”的情境開頭,要求展開想象續(xù)寫故事。這類命題缺乏與學生相關的生活情境,也就不能正確有效地考查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
(4)設計圖表型試題文本,缺乏具體情境。命題者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過度關注情境局部的“點”細節(jié),信息較為分散,呈現(xiàn)碎片化。如2020年溫州卷“探尋筆記世界”。命題選擇“筆記”這個“點”,并通過表格設計了指向三種寫作對象的三個寫作任務。但碎片化的信息使得試題情境不具體,多達七種的參考角度,既干擾了學生情境選擇判斷,也對作文閱卷增添了很多評分效度上的困擾。
2.欠缺任務,作文命題評測的要素不夠完備
語文情境任務是“為評價學生語文素養(yǎng)水平而選取的具有代表性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3]。這些任務重視在交際語境應用,豐富寫作評測要素,有效地防宿構防套作。但有些命題任務要素不足,或者穿新衣走老路,是不可取的。
(1)缺乏細致的文體任務。如2020年臺州卷,有一個家長和孩子的任務情境,聚集在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比較上面。作文題只要求“寫一篇文章”,雖提示“可以講述經(jīng)歷,也可以抒發(fā)感想”,但主要指向記敘文或議論文的傳統(tǒng)文體寫作,不符合交際文體。情境任務作文具有交際性,文體任務應細化為具備交際特性的具體文體,如演講稿、發(fā)言稿、書信等。
(2)缺乏明確的思維任務。如2019年長沙卷,關于“將社會實踐活動等材料上傳到‘綜合素質評價網(wǎng)絡平臺上”,是初三學生“自己動手上傳”,還是“爸爸替你做”,要求學生“聯(lián)想、思考”。這類常見的思維指令,只是泛化而談,雖可通用,但缺乏細致明確的思維任務。
(3)缺乏具體的內(nèi)容任務。如2019年南京卷,“奶奶送來了端午食品——綠豆糕,你卻不領情”。作文要求“你以‘你的和我的為題寫文章”。圍繞”你喜歡的、我喜歡的”進行“聯(lián)想和深思”。命題的寫作內(nèi)容要求過于寬泛,不夠聚焦。
(4)缺乏指定的對象任務。如2020年武漢卷,“7歲的小睿在小區(qū)騎車時撞倒了一個3歲的小朋友”,他媽媽認為應教育孩子懂得“勇于擔當,才能有所作為”。試題只是讓考生進行“理解和思考”,“或敘述、或論述”,并沒有要求考生以一定的對象身份進行寫作。
3.缺少思考,作文命題檢測的思維不夠深入
情境任務作文測評考生寫作知識、能力,特別是思維方向的考查。缺少思考的命題總是過于淺顯,深入探索的思維品質不佳。
(1)命制選擇型任務,只需確定無需辯證思考。如2019年郴州卷,“初中三年學?;虬嗉壟e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籃球賽、拔河比賽、元旦晚會……請你回憶參加過的一次活動,寫一則通訊?!敝灰谔崾镜娜N活動中進行選擇即可,無需進行更深入的辯證思考。缺少辯證思考的作文試題文本,對于考生的寫作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效果有限。
(2)命制確定型任務,已定方向無需批判思考。如2020年杭州卷,設計讓考生參加“新學校的社團活動”,考生只能在確定的“參加社團”的任務內(nèi),進行“有則加入,無則新建”的選擇??忌荒茉谝?guī)定的方向寫作,無需太多的批判性思考。
(3)命制寬泛型任務,易用宿構無需深度思考。如2020年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卷借助綜合題“小孩澤澤與護士相互鞠躬”的情境命題,要求考生“記錄存檔”“你的生命中一定有值得感恩的,給你的成長以滋養(yǎng)的人或事”。“感恩、成長”內(nèi)容的作文,是學生常寫的內(nèi)容,容易扣題套用優(yōu)作,命題沒有給予學生深度思考的經(jīng)歷。
4.缺乏德育,作文命題評測的核心不夠明確
立德樹人是考試甄選功能,是命題的核心標準。但有些命題弱化了德育要素,德育指向意識淡薄。
(1)試題文本缺乏德育內(nèi)容。如2017年南京卷,要求學生模擬“30年后同學們回初中母校聚會”,“以‘無情歲月有味詩為題寫發(fā)言稿”。文本的德育指向比較弱化。
(2)試題文本缺乏積極德育表述。如2017年金華卷,題目情境是“螞蟻爬到海岸邊望著海浪憂愁”,螞蟻想的是“海這么大,而我這么小……我還活在世上干什么呢?”表述消極。文本缺乏積極正向的德育表述。
(3)評測缺乏明確德育導向。如2020年金華卷選題作文一,讓考生在虛擬情境“青蛙醒來,發(fā)現(xiàn)大海的水干了,又會發(fā)生什么呢”發(fā)揮想象寫故事。試題寫作內(nèi)容缺乏更進一步的德育導向。
二、中考情境任務作文命題“四缺”現(xiàn)象的矯正策略
命題構念是考試測評的起點,是試題設計的基礎,也是命題矯正的重要架構。明確地對情境任務作文的屬性、特征進行再辨析,矯正的過程也就是命題構念的再確定。
1.明確情境內(nèi)涵、形式、支架,矯正情境認知
“情境即問題情境,指的是真實的問題背景,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的活動場域。”[4]作文情境是以語文學科寫作測評內(nèi)容,融合進真實的世界背景,或者融合進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形成情境活動?!扒榫郴顒邮侵溉藗冊谇榫持兴M行的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活動?!盵5]可見真實性、生活化、活動化,以及學生、問題、任務等詳細的情境要素的綜合,構成了情境的內(nèi)涵。并以外在顯性的背景、活動、任務等情境場域形成具體情境形式。作文命題者應該準確把握這些情境的內(nèi)涵與形式,讓學習者可以此為支架,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培育核心素養(yǎng)。
認知寫作情境,應將情境內(nèi)涵與形式融合起來。如導寫型文本的2020年紹興卷,材料是王鼎鈞的《一朵花》:“花能入選庭院,或早如梅;或久如月季;或遲如菊。”初看與傳統(tǒng)材料作文無異,但命題者巧妙地在任務指令“寫一封信勸導表妹”之后,加括號添加以下詳細情境:“讀初二的表妹最近很苦惱……你決定寫封信勸導她。”寫作要求中通過加括號補充內(nèi)容進行了詳細情境的命制,可見2020年福建卷亦可在寫作要求補充“主題班會交流”的詳細情境,情境的形式可以靈活,這樣命題的任務載體更真實更詳盡。
認知寫作情境包含假設型、想象型文本,但忌胡編亂造。假設、想象應該基于真實生活,基于學生實際的創(chuàng)編或虛構;假設、想象型情境中的事件、形象,應該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發(fā)揮,命題構念應有助于學生建構出新的可能與價值。情境應能連接想象與現(xiàn)實,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這樣的假設與想象更有意義?!扒嗤苄褋戆l(fā)現(xiàn)海水干了”“螞蟻望著海浪憂愁”,這些試題文本雖然建構在優(yōu)秀文章來源的基礎上,但命題者如能矯正認知,選擇契合時代潮流的素材,將假設或想象的文本閱讀與時代與生活相連接,這樣的假設、想象型情境的作文考查會更符合命題構念。
認知寫作情境,要注意情境支架的融合。寫作導寫、要求、圖表等支架,應保證測試具備完整的情境,具有都存在的價值并充分發(fā)揮作用。圖表型情境應該創(chuàng)設在有助于學生理解、方便知識能力內(nèi)化的問題情境中,圖表的“點”信息,應方便學生勾連成綜合情境。比如2020年寧波卷就有具體的問答情境?!拔覀兂3龅竭@樣的情境:‘怎么辦?……‘自己決定。”從情境“點”形成情境“簇”。采用表格輔助學生理解情境,提供寫作支架,寧波卷較好地呈現(xiàn)典型場景的情境,一問一答之間,還有意味深長的省略號。這樣的問答以及讓考生補充的情境,豐富了情境的外延,更加詳實具體。
認知作文情境應該詳細、真實、生活化、具體化,情境應該有真實的問題背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形成考生的寫作活動場域。這樣提升情境內(nèi)涵、形式、支架的融合度,命題能模擬出符合學生的真實情境,在現(xiàn)實生活的事件中,引領學生產(chǎn)生體驗,融入到情境中,喚起回憶,產(chǎn)生寫作激情。
2.統(tǒng)籌規(guī)劃寫作測試要素,矯正任務驅動
命題構念的統(tǒng)籌意識,既體現(xiàn)在試題立意、內(nèi)容組織,還體現(xiàn)在對測試要素的規(guī)劃與設置。命題者對于情境場域的寫作要素的規(guī)劃應更加全面,從而矯正任務驅動的層級。統(tǒng)籌規(guī)劃得越好,不同層級的寫作指令越多,就能越好地防宿構防套作,真正地評測學習者的寫作素養(yǎng)。
矯正任務驅動要素的欠缺,首先需要命題者改變文章寫作的類型觀念;將有效的交際放在重要的寫作試題命制的位置;命題過程中,對作文言語形式、內(nèi)容、文體等要有審思,要從傳統(tǒng)的靜態(tài)寫作向動態(tài)生成解決情境問題轉變。其次需要命題者改變試題文本的材料,呈現(xiàn)“作者——任務——文章”的動態(tài)過程。最后需要命題者豐富任務體式內(nèi)涵,從傳統(tǒng)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文體,向具有交際功能的文體轉變,豐富任務寫作大概念,規(guī)劃出更細致的任務驅動的寫作要素。
情境任務作文是人們在情境中或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活動,這具備了交際性的特征。試題文本的內(nèi)容,學生與文本、寫作內(nèi)容等之間呈現(xiàn)特定的言語交際的行為。寫作、交際、情境、活動等試題文本,統(tǒng)合起來就包含了很多寫作要素。話題要素,文本說什么;作者要素,要求學生怎么想;讀者要素,文章寫給誰看;視角要素,文章從誰的角度寫;目的要素,要達成什么目標,解決什么問題;體式要素,要用什么更具體明確的文體來寫……這些就是構成任務驅動的寫作要素。
情境任務作文要有明確的任務要素指令驅動,話題、文體、思維、內(nèi)容、對象等評測要素命題時皆應具備。情境活動中的文體要素指令應更細致,更豐富多彩。如寫信、寫發(fā)言稿、寫通訊、寫游記、寫征文稿、寫說明類文章、寫國旗下講話講稿、寫故事等等。比如2018年嘉興舟山卷統(tǒng)籌規(guī)劃,設置了多樣的任務驅動,有明確的思維任務“勸導、鼓勵”;明確的內(nèi)容任務,請你給小華寫一封信,“勸導他重新振作起來”,或者寫演講稿“鼓勵同學們勤問好學”;明確的對象任務,“你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回一封信。
3.呈現(xiàn)顯性思考特質,矯正思維缺失
命題構念要關注“命題思維”,即試題命制過程,以及存在在試題中出現(xiàn)的或隱或現(xiàn)的內(nèi)在邏輯,包含著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必備知識、關鍵能力等,包含命題時、答題中出現(xiàn)的思維方法、思維品質。命題者在命題思想的主導下,遵循命題原則,呈現(xiàn)較好的思維含量,讓命題與答題過程中都將思維方法、思維品質與學科思想、知識、方法有機融合。
命題過程一定要注意試題的思維指向,跟蹤試題思維的趨往以及過程方向。中考作文要測評的核心能力是語言和思維,命題者在關注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要反復比量思維含量與思維張力。優(yōu)秀的中考作文的命題思維,有著清晰的思維發(fā)展的痕跡,有助于學生推進思維的變遷。
作文命題的辨證思維是從限制到開放的過程,是有聯(lián)系有發(fā)展的觀點,也是一種典型的逆向思維。試題的思維活動呈現(xiàn)相對的正與反、對與錯,活動問題之間因為一些條件可能轉化,不同條件不同選擇得出不同結果,而答題者的判斷與選擇體現(xiàn)本身反復思考的過程。而批判思維需要對思維對象進行判定,對試題活動對象進行理解分析、評價推斷。試題活動應該讓學生運用學得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辨別,對活動進行對錯優(yōu)劣、善惡真?zhèn)蔚呐袛?,進而得出自身認為的正確選擇來指導自己的寫作行動。批判思維讓學生從試題文本中,從表到里、從現(xiàn)象到本質進行分析,層層推進。因此,命題文本材料要有較大的思辨的空間,即能彰顯主題,又能符合學生個性,最后升級出思辨的思維性特質。辨證、批判等思維就在正向逆向思維間流走,思辨中的人、情、事、物等的辨證關系、思維廣度、思維深度漸趨深入、漸達本質,這就形成了深度思維。學生在作文思維過程中能夠主動調(diào)動已有的個人知識體系,通過辨證、批判等思維活動遷移到當前的任務情境中,在概念解析、信息加工、能力運用等方面進行更熟練更深刻的理解,并較好地高質量完成接下來的寫作實踐活動。如2018年衢州卷,命題者設計了“生活中有很多東西見證著你的故事”,并舉了“鞋子、手表、自行車、硬幣、留著你牙印的筆……”等物品進行啟發(fā)導寫。你需要深度思考這物品如何“成為故事的講者”,“以獨白的形式講述”,還要表現(xiàn)出“更多精彩”。豐富的情境與多元的思考方向,挖掘了學生思考的深度。再如2020年長沙卷,“學校廣播站‘心靈驛站欄目決定舉辦一次以‘成長有困惑,愛思才會明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要求寫出“困惑、思考、啟迪”。這就是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辯證思考,試題在情境中引導學生直面自己的心理困惑,創(chuàng)設情境中讓學生“愛思、會明”,最后要能走向“成長”。這樣的思考,正向立意很明顯,有明顯的辯證思考的特質。
4.突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矯正德育缺乏
作文命題構念中的“道德性”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傲⒌隆睉匀蝗诤显谠囶}的“血肉筋骨”里。命題者先要清楚“德”的內(nèi)涵,情境任務蘊含的“德”的要素才會更明確?!暗隆笔侨伺c人、人與社會之間調(diào)整關系的規(guī)范。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的認知判斷,能表現(xiàn)出個體道德認知水平的高低。基本道德規(guī)劃,應從學生個體出發(fā),從人生觀價值觀進行觀察,再到他人、社會、國家層面。德育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fā)展,體現(xiàn)時代精神,結合傳統(tǒng)美德,彰顯民族特征,從個人私德拉升到公德層面。學生任務情境活動,很多是“公共倫理精神”的思考。私德與公德融合,再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注重德才平衡?!暗隆痹凇熬场敝?,就是將道德放在情境中,學生在辯證思維后進行判斷,在這樣的潛移默化間內(nèi)化熔鑄成學生的“道德”本心。
作文試題要有德育指向,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確對待私德公德;要有積極的德育表述,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創(chuàng)設溫暖的情境,傳遞向上的精神。這樣的道德情境,讓考生在閱讀試題文本時產(chǎn)生正向的情感體驗,做出積極健康的思想與精神的信息回饋。試題構念還應該明晰德育導向,使德育在寫作評測的過程中自然內(nèi)化。
如2016年泰安卷模擬張山同學與爸爸在學習與興趣之間的選擇進行辯證思考,明確了具體的德育指向“張山不想犧牲自己的愛好,還是堅持參加足球社團”??忌谖谋镜乃伎歼^程中,深刻理解了學習與興趣的關系,對“學習”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興趣”的內(nèi)涵理解也更到位,二者的德育指向很具體。而2019年衢州卷,試題以“私家地圖”表現(xiàn)出個人獨特的愛。通過“每個坐標都是你與家鄉(xiāng)最深情的紐帶”,進一步提升對家鄉(xiāng)的認識,并在“最深情”中升華了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德育滲透更加明顯。用“青山綠水圖、歡樂農(nóng)家圖”,加入幾個定語,命題者的主觀德育導向更加地清楚而熱烈。
厘清近五年中考情境任務作文的命題缺失,及時矯正,命題者和學習者都可更全面地把握這種作文類型的特點,更好地使用情境載體評測,更發(fā)揮新課程標準新評價體系的積極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鮑國富.交際情境視域下中考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2):28-30.
[2] 王本華.任務·活動·情境——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設計的三個支點[J].語文建設,2019(21):4-1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4][5]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36.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