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以一位隱者的身份,在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他的詩篇。這些詩篇無一不是展示了陶淵明委運任化、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使得后世之人以固定式思維順承陶淵明的這一隱者形象。本文拋卻以往學(xué)者賦予陶淵明的光環(huán),通過陶淵明的生死觀和對于貧窮的態(tài)度,解讀其隱者形象背后的苦澀與凄涼。
關(guān)鍵詞:隱者 生死觀 貧窮
一、陶淵明的生死觀
歷來學(xué)者認(rèn)為陶淵明安貧樂道、看淡生死,他的詩文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在《挽歌詩》中:“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兩句,表達出作者對于死亡的一種平淡達觀的態(tài)度。人死之后,身體就皈依于山陵,一切都蕩然無存了?!讹嬀啤罚ㄊ牛┯醒裕骸半m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碧諟Y明安貧樂道,沒有物質(zhì)財富可以任其揮霍,他也不會抱怨遺憾,一壺濁酒就可以滿足他的生活需求。又有“芻藁有常溫,采莒足朝餐”,“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粗茶淡飯足以滿足他的日常生活需要,別的毫無所求。他志存高遠(yuǎn),希望繼承祖先的事業(yè)和精神:“于穆令族,允構(gòu)斯堂”,“我曰欽哉,實宗之光”(《贈長沙公》),兩句是作者對于長沙公能夠繼承祖宗事業(yè)功績的贊譽,而他自己卻迫于各種原因,抱負(fù)無以實現(xiàn),只好隱居以明己志以及自始至終都不忘建功立業(yè)的“猛志”。隱居之后的陶淵明,盡管寫過各種對于田園生活贊美的詩篇,如《歸園田居》,但還有一部分詩歌不能被忽視,那就是他雖然隱居,卻并沒有做到真正的無怨無悔。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各種艱難,內(nèi)心雖仍矢志不渝地堅持自己的選擇,卻常常感慨時光易逝、無所作為。盡管他仍然表現(xiàn)出對田園的熱愛,然而哀由心生,顯露于筆,不絕于詩。
袁行霈說:“他(陶淵明)用順化的思想去化解前人的生死困惑,而使他的詩有一種曠達的氣度。至于他是否真的想通了又另當(dāng)別論,至少他主觀上希望自己不再為死亡的到來而憂慮,并努力在詩中說服自己。”(《陶淵明研究》)對于死亡,陶淵明也如平常人一樣,有困惑,如《榮木序》中:“榮木,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已復(fù)九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边@首詩大約作于他四十歲的時候,榮木,據(jù)解釋,是指一種木槿,詩中有言:“晨耀其華,夕已喪之”,木槿每天都會經(jīng)歷一個從勝到衰的過程;“總角”是指未成年時期,作者自幼就開始聞道,但是到了不惑之年,衰老將至,仍然一事無成,“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雖然如此,但都不足以畏懼,他要抓緊時間建功立業(yè),有一番作為,并以這首詩鞭策自己。如果說《榮木》一詩是作于陶淵明不惑之年,心態(tài)還不夠達觀,那么《雜詩十二首》前八首是作于他五十四歲的時候,“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這時他已立志歸隱,但內(nèi)心并沒有真正地達到樂天知命的狀態(tài),“有志不獲騁”一句表露了作者空有滿腔抱負(fù),卻在現(xiàn)實中無法施展的痛苦。
陶淵明是高尚的,他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他不會因為生活貧困而悲憤,他向往的是疏廣及其從子疏受的那種人生,《詠二疏》中有“大象轉(zhuǎn)四時,功成者自去。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他認(rèn)為在漢朝,真正順應(yīng)了四時代謝自然規(guī)律的唯有二疏。他又說:“誰云其人亡,久而道彌著”,功成身退的思想并不是隨著二疏流逝了,真理將長存,陶淵明何嘗不是同樣懷抱這種功成身退的思想呢!二疏的睿智之處正是他們善于把握時機,為免于災(zāi)禍而功成身退,還能享受衣食無憂、樂天知命的田園生活,并且名譽不至于損毀。陶淵明思想中更多的是受到家族儒學(xué)影響,這也與自古以來中國士子所追求的相同,但大部分人的結(jié)果往往不遂人意,出現(xiàn)同樣的悲哀——才華橫溢卻無處施展。其實,陶淵明在那個時代有許多可以施展的機會,多次被征,但他都拒絕了,這其中的原因很多,陶淵明也曾先后五次入仕為官,最后還是歸隱。在那個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沒有一代明君可以拯救民生于疾苦,他歷次入仕都希冀可以一展宏圖,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后的歸隱選擇何嘗不是如二疏一樣是一種自保的行為呢!
談陶淵明的生死觀,很多人都強調(diào)他的超然,這種超然背后是陶淵明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中極力以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來勸說自己。正如上文所引袁行霈的話語,陶淵明用順化思想極力勸說自己去面對幾千年來令世人困惑的問題——有志不得伸的悲哀。如在《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yuǎn)》中,寫到他晚年窮困潦倒“: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shè)。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鄙顚τ谔諟Y明來說是殘酷的,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單薄的衣衫無法抵御刺骨的寒冷,鍋碗瓢盆只是空設(shè),卻沒有可以飽腹的糧食。在自己的寒舍中,四壁蕭然,空空蕩蕩,詩意化的語言無法掩蓋現(xiàn)實中凄涼的處境,讓人不禁唏噓?!皻v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陶淵明只能用古書中的英雄人物來勉勵自己,借以達到一種委運任化的境界,守住自己的固窮情結(jié)。
至于如何去解讀這種心態(tài),我們可以把陶淵明看作是審美主體,在寫詩這一審美活動中,陶淵明不再是那個饑寒交迫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他成為一個審美主體,進入一種超然的審美境界。在這種境界中,陶淵明是一個超越了物質(zhì)生活的詩人,所以,他才創(chuàng)作了那些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詩篇。但是,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決絕地否定陶淵明生活中的苦惱。
二、對于貧窮的態(tài)度
陶淵明生活困頓,在許多詩篇中,都表達了自己自甘清貧、固窮守節(jié)的高尚節(jié)操?!跋葞熡羞z訓(xùn),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他自謙難以達到憂道不憂貧的高尚境界,只能躬耕田野,養(yǎng)本保真。陶淵明還有許多勸農(nóng)的詩篇,如在《勸農(nóng)》中,他吟詠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儋石不儲,饑寒交至?!碧諟Y明認(rèn)為,勤是不“貧”的保證,年輕時若無所事事,不通過辛勤勞動積累米粟,等到暮年之時,人生毫無保障。從儒家思想出發(fā),陶淵明這種勸農(nóng)思想是屬于“憂貧”不“憂道”,與孔子所說的思想正好是相反的,孔子以傳道為己任,以先覺覺后覺。陶淵明則是選擇了隱居生活,倘若不把精力用于躬耕稼穡,就會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二人選擇不同的生活,當(dāng)然要做出不同的價值取向。
我們讀過的文學(xué)史里面很多都是從《五柳先生傳》和陶淵明的一些田園詩出發(fā),固定式地評價陶淵明為一位真正的隱者,安貧樂道,固窮守節(jié)。但陶淵明又何嘗不感到孤獨和悲哀呢?日本學(xué)者崗村繁在《陶淵明李白新論》中尖銳地否定并懷疑陶淵明的安貧樂道態(tài)度,指出陶淵明自從移居南村以后,生活越來越貧窮,他固窮守節(jié)的底線是不餓死,這要從陶淵明的詩歌中去體味,《詠貧士詩》作于陶淵明晚年,這組詩的創(chuàng)作心境已經(jīng)沒有陶淵明歸隱之初那般明朗了,連基本生活條件都無法滿足,因此在詩句中免不了牢騷不滿。在《詠貧士詩》其二中,他吟唱道:
凄厲歲云暮,擁褐曝前軒。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傾壺絕余瀝,窺灶不見煙,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閑居非陳厄,竊有慍見言。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
通過這首詩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晚年是在饑餓困頓中度過的。越到暮年,晚景越蕭疏,不僅園中沒有秀色可餐的美景,灶爐中也沒有米粟,更不要提陶淵明最愛的酒了。每日勞作,連書都沒有時間研讀,這樣一位放棄了本該屬于自己階層生活的士人,在艱難中度過貧病交加的蕭瑟晚年,其中的怨艾是顯而易見的。他想到《論語·衛(wèi)靈公》中子路怨恨的話語:“君子亦有窮乎?”又免不了慰藉自己,這些古圣先賢們尚且會遭受如此艱難困頓的生活,更何況自己呢!讓自己的內(nèi)心稍稍有些慰藉。這里,陶淵明表現(xiàn)出一種孤寂的心境,但是,在后世許多學(xué)者的筆下,陶淵明的這些現(xiàn)實生活好像被抹殺了,甚至被詩意化了。
陶淵明是一個隱者,但不像先秦時代的那些隱者一樣,如介之推,一旦歸隱就不再出來,伯夷叔齊亦不食周粟,最后饑饉而死。從德行上,我們承認(rèn)陶淵明固窮守節(jié),卻比不上這些先人們的氣節(jié),而相比于后世那些為了謀取自身利益而把隱居當(dāng)作是一種憑借的人來說,無疑陶淵明是高尚的。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有言:“蓋魏晉士大夫止知有家,不知有國。故奉親思孝,或有其人,殺身成仁,徒聞其語。”余嘉錫的評價非常中肯,在那樣一個缺乏大人物的時代,人人自危,大家很多都是明哲保身,陶淵明也不能逃離這一時代共性。在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他當(dāng)仁不讓是一個固窮守節(jié)、能堅持底線、又道德高寡之人,少有人理解,顏延之當(dāng)時雖然與陶淵明的交好,但也沒有留下兩人唱和的詩篇。
陶詩文字質(zhì)樸,在那個重情采麗辭的時代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他只好尋找古代的圣賢,借以撫慰自己孤寂的心靈。但去掉后世學(xué)者給他的贊譽,從他的詩歌本身重新認(rèn)識,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表面風(fēng)光背后的隱忍和苦澀,在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人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并非那么遙不可及。
參考文獻:
[1]袁行霈.陶淵明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
[3] 岡村繁.陶淵明李白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劉義慶著,劉孝標(biāo)注,余嘉錫筆疏.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 者: 蔣繪燕,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