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才杰 陳曉敏 儲慧民 王健 符霞
心房顫動與心力衰竭常常形成惡性循環(huán),可增加心臟全因死亡[1-2]。維持竇性心律(下稱竇律)可不同程度改善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已有多個指南將LVEF≤35%作為非缺血性心肌?。╪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患者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or defibrillator,ICD)植入的主要參考指標之一[6-8]。假定成功轉復且維持竇律后患者的LVEF可在短期內改善,提示心房顫動致心動過速性心肌病,這部分患者可避免不必要的ICD植入。本研究對NICM(LVEF≤35%)合并非瓣膜病心房顫動(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轉復維持竇律后超聲心動圖指標、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等變化作一探討,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寧波市第一醫(yī)院(11例)和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人民醫(yī)院(20例)收治的LVEF≤35%的NICM合并NVAF患者31例為研究對象,其中隨訪第3、6個月均能維持竇律的18例患者為竇律組,兩期均無法維持竇律的13例患者為復發(fā)組。兩組患者復律前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排除標準:(1)陣發(fā)性心房顫動;(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3)先天性心臟病;(4)瓣膜性心臟病或既往有瓣膜置換手術史;(5)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6)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出現(xiàn)藥物相關嚴重不良反應;(7)有抗凝禁忌證或心腔內存在血栓;(8)病竇綜合征,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及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9)NYHAⅣb級;(10)隨訪期間需要2次以上電復律才能維持竇律;(11)左心房內徑(left atrial diameter,LAD)>55 mm。本研究經寧波市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準文號:2020-R276),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復律前治療 所有患者復律前接受至少3周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標準化治療,并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排除心腔內血栓。
1.2.2 資料收集(1)評估患者病程、體重指數、腦卒中風險評分(CHA2DS2VASc評分)、NYHA心功能分級,記錄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及螺內酯等藥物服用情況。(2)經體表12導聯(lián)心電圖計算平均心室率,經超聲心動圖(IE33,荷蘭飛利浦公司)測定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LAD。
表1 兩組患者復律前臨床資料比較
1.2.3 藥物復律與電復律 在床邊心電及血壓監(jiān)護下,常規(guī)以20 mL的5%葡萄糖溶液稀釋胺碘酮針150 mg后,給予靜脈推注(10 min);如未能復律,根據心室率及血壓水平以最低25 mg/h繼續(xù)靜脈維持泵入碘酮針,24 h總量≤1.2 g。對于血壓偏低患者,給予升壓藥物短時維持或改為電復律,轉復成功后繼續(xù)給予胺碘酮口服維持;對于24 h藥物轉復無效患者實施電復律,給予地西泮誘導進入鎮(zhèn)靜狀態(tài)后選擇同步電除顫(150~200 J),最多2次,終點為轉復竇律。
1.2.4 隨訪及觀察指標 在無禁忌證及可耐受的情況下,所有患者復律后給予β受體阻滯劑、ACEI/ARB及螺內酯口服并逐漸加量,在第3、6個月行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以明確心房顫動是否復發(fā)。對于可疑復發(fā)患者,至就近醫(yī)院盡快行體表心電圖檢查,如確診為心房顫動復發(fā)且持續(xù)時間<24 h者,行電復律(最多2次),并在隨訪第3、6個月行經超聲心動圖復測LVEF、LVEDd及LAD。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復律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隨訪第3個月超聲心動圖指標、NYHA心功能分級及電復律比例比較 隨訪第3個月,竇律組LVEF、LVEF>35%比例、NYHAⅡ級比例均明顯高于復發(fā)組,而LVEDd、LAD、NYHAⅢ~Ⅳa級比例、電復律比例均明顯低于復發(fā)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復律前比較,竇律組LVEF及NYHAⅡ級比例明顯升高,LVEDd、LAD及NYHAⅢ~Ⅳa級比例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隨訪第3個月超聲心動圖指標、NYHA心功能分級及電復律比例比較
2.2 兩組患者隨訪第6個月超聲心動圖指標、NYHA心功能分級及電復律比例比較 隨訪第6個月,竇律組LVEF、LVEF>35%比例、NYHAⅡ級比例均明顯高于復發(fā)組,而LVEDd、LAD、NYHAⅢ~Ⅳa級比例、電復律比例均明顯低于復發(fā)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復律前比較,竇律組LVEF及NYHAⅡ級比例明顯升高,LVEDd、LAD及NYHAⅢ~Ⅳa級比例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第6個月超聲心動圖指標、NYHA心功能分級及電復律比例標比較
胺碘酮已成為心房顫動合并器質性心臟病患者轉律的首選藥物,尤其適用于未接受導管消融或ICD植入患者[9-10]。Di Biase等[11]對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中LVEF<40%且NYHAⅡ~Ⅲ級的心房顫動患者進行亞組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接受胺碘酮治療后,34%的患者可維持竇律24個月。Galperin等[12]對51例初發(fā)心房顫動患者接受3個月胺碘酮聯(lián)合電復律的療效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在隨訪15個月時仍有81.5%的患者維持竇律。本研究復律策略與Galperin等報道一致,但短期隨訪時間內竇律維持水平相對較低,這可能與本研究對象為非陣發(fā)性NICM合并NVAF患者有關。另外,非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相對顯著的心臟電解剖重構,可導致轉復竇律后復發(fā)風險增加,同時在胺碘酮治療基礎上增加電復律次數[1]。
心動過速性心肌病為擴張型心肌病中非家族和非遺傳性心肌病[2],最常見于快室率持續(xù)性心房顫動,發(fā)生率約14%[13-14],發(fā)生機制涉及交感神經-交感腎上腺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激活、離子通道異常改變和細胞支架結構改變等[15],臨床上診斷心房顫動致心動過速性心肌病主要依據控制節(jié)律后LVEF及LVEDd是否可以完全或部分逆轉,而逆轉程度與是否合并器質性心臟病、隨訪時間、治療策略及LVEF測定準確性等因素有關[3-5,16-17]。目前指南對于NICM患者ICD植入的一級預防指征主要依據LVEF≤35%[6-8]。有研究證實,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導管消融治療后預期6~36個月內ICD植入量減少30%~68%[3,5],提示在NICM合并NVAF患者中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并不少見。另有對6項關于接受導管消融或胺碘酮治療心房顫動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Meta分析,結果證實導管消融后維持竇律能使患者在多方面獲益,可使LVEF提高5.6%,且在減少住院比例、提高生活質量、降低中期病死率等方面優(yōu)于胺碘酮[18]。筆者也發(fā)現(xiàn),短期內超過半數維持竇律的NICM合并NVAF患者在LVEF>35%比例及心功能分級方面均得到明顯改善,LVEF升高且LVEDd及LAD降低,此類患者首先考慮為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可暫緩ICD植入;而對于維持竇律后LVEF及LVEDd無明顯改善者,則需要考慮其他類型心肌病并發(fā)心房顫動,需積極給予ICD植入。
綜上所述,LVEF≤35%的NICM合并NVAF患者維持竇律后,LVEF及LVEDd短期內得到明顯改善,臨床上需重新評估ICD植入指征。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僅使用動態(tài)心電圖評估竇律維持水平,可能遺漏部分心房顫動復發(fā)患者;心房顫動時測定LVEF、LVEDd等指標,可能與竇律時測定存在誤差;樣本量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