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要實現學生學習的整體共進,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教學,從興趣入手,關注學生的有效參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調整、優(yōu)化教學策略,實現有針對性的分層指導。
教學過程趣味化,實現有效參與。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入手,引入趣味學習資源,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在教學《認識正負數》時,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了有關正、負數據的生活素材,如國家足球隊上半場進了2個球,下半場丟了2個球;五年級先轉走12名學生,又轉來25名學生。真實的情境促使學生站在數學的視角積極地思考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順利引出正、負數的表示方法。在探究負數含義的環(huán)節(jié),筆者開展趣味活動,讓學生扮演天氣預報員,解讀未來幾天天氣情況的數據,讀一讀、說一說各個數據表示的意思,并思考:負數有什么特點?負號可以省略嗎?零下和零上溫度在實際生活中表示什么含義?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在讀、思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知識的內涵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而且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提問引導層次化,尊重認知差異。教師要想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提問的時候,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以分層提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到以問導學。
教學《梯形的面積》時,筆者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公式、靈活應用公式解決問題。小學生的認知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學生思維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面對抽象的公式,筆者設計了兼具層次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基于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梯形可以拆分成什么圖形”,并為學生提供剪刀、紙板等學具,給予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根據自己的剪、拼過程,總結梯形面積的拆分方法,明確原來的梯形和轉化后的圖形各部分面積的關系,推導并歸納相應的面積計算公式。開放性的問題設計和有序的設問引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用自己易于理解的方法解決問題,并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這樣設計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
作業(yè)設計個性化,實施分層指導。作業(yè)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反思學習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個體需求,安排不同的作業(yè)內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達成個性化學習目標。
在設計有關“簡易方程”的作業(yè)時,筆者將重點放在鞏固學生對數量關系的認識和運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兩個方面,設計了三個層次的作業(yè)。例如,“青銅作業(yè)”(著重引導學生從字母入手鞏固方程的基礎知識,厘清數量關系):車上原來有A人,下來6人,車上現在有( ?)人;當A=42時,車上現在有( ?)人;當A=( ?)時,車上現在有33人?!般@石作業(yè)”(著重引導學生利用數量關系列方程,發(fā)展邏輯思維):張叔叔用90元錢買了a瓶果汁,每瓶果汁7.5元,根據數量關系可列方程: ? ? ? ?。“星耀作業(yè)”(著重關注方程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小學圖書館新買來的繪本和文學書共1000本,買來的文學書比繪本數量的2倍少50本,兩種書各買了多少本?
個性化作業(yè)有利于學生挑選適合自己的練習,并收獲學會的成就感。作業(yè)完成之后,教師還可以組織“作業(yè)漂流”活動,引導學生互相閱讀作業(yè),交流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學習同伴良好的解題習慣,通過生生互動實現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qū)稅郭鎮(zhèn)連心沙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