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恒金
我家祖輩均系農(nóng)耕人家。父母去世后,沒給我們留下萬貫家財,卻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精神財富。
今年初,母親病逝。我們在清理母親房間時,從衣柜里發(fā)現(xiàn)了一本相冊,相冊中夾著一張折疊著的宣紙。打開一看,是一張《中國少年先鋒隊輔導員聘書》。聘書長二十七厘米,寬十七厘米,紙質(zhì)上乘,薄如蟬翼,雖歷經(jīng)數(shù)十年,仍潔白如初,完好無損。聘書的正文寫著:“茲聘請楊文彬(父親名)同志為中國少年先鋒隊中隊輔導員。”落款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上海市江寧區(qū)委員會(加蓋印章),公元一九五八年九月二十九日?!逼笗舟E娟秀,入目清新,民間鮮見,彌足珍貴。
父親的聘書
其實,比聘書本身還要珍貴的,是聘書里蘊含著的父親的先進思想、高尚品德和優(yōu)良作風,是父親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為了加強少年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共青團或選派優(yōu)秀團員,或聘請思想進步、作風正派、知識豐富、熱愛少年兒童的教師以及各條戰(zhàn)線的先進人物來擔任少先隊的輔導員。一九五八年,父親二十六歲,私塾文化,在上海市江寧區(qū)(該區(qū)一九六〇年撤銷)一家國營棉紡廠工作。父親是中共黨員,亦是廠里的先進工作者。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父親被團組織聘請為少先隊中隊輔導員,成為少年兒童的親密朋友。我為有這樣的父親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我出生于一九五三年,弟弟比我小四歲。父親在工作上擔任別人家孩子的輔導員,節(jié)假日回到家又當起我們的“輔導員”。直接用他在上海學校的那一套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我和弟弟。我們從小就享用著父親的精神財富。
多讀書、讀好書,是父親教育我們的良方之一。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每逢春節(jié),父親從上?;貋恚藥厦姘?、蛋糕和糖果等食品,給我們解饞,還給我們帶上不少課外讀物,諸如連環(huán)畫、《兒童畫報》《兒童文學》和《故事會》等。這些讀物傳遞的都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以及熱愛集體、團結(jié)互助、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給我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參加工作走上檢察官崗位后,也有樣學樣,經(jīng)常利用工作之余到電大等學校給學生們作普法講座,用學到的法律知識和親身接觸的具體案例,向?qū)W生們傳遞遵紀守法、依法治國的理念??粗鴮W生們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我仿佛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找到了做校外輔導員的感覺。
我和妻子成家后,生了兩個女兒。為了把她們培養(yǎng)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也用父親傳給我們的“精神食糧”養(yǎng)育著兩個女兒。團結(jié)友愛、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積德行善、拾金不昧等優(yōu)良品德,早就在女兒們幼小的心靈里扎下了根。比如經(jīng)常去敬老院打掃衛(wèi)生,為老人們表演節(jié)目,為災區(qū)的小朋友們捐款捐物,在路邊撿到錢物上交老師等等。小女兒上小學時,一天下午放學后好久未回家,我們很著急地找到了她。原來,在放學的路上,她和另一個同學看到路邊倒下一排自行車,便一輛一輛扶起,累得滿頭大汗。小人扶大車,實屬難為。我們見了,既心疼又欣慰,豎起大拇指,給她們以表揚和鼓勵。還有一個周日下午,身為三年級班長的女兒約了幾個班干部去一個成績差的同學家為其補課,天黑了還沒回家,也讓我們擔心了一回。她們的舉動,感動了家長和老師。第二天晨會上,班主任點名表揚,要大家向她們學習。
祖輩留下的物質(zhì)財富,享用時限終有期。可祖輩留下的精神財富,則能潤澤一代又一代。二〇一八年四月的一天下午,我從幼兒園接外孫女回家,看到路邊坐著一個失去雙腿的殘疾老人,面前放了一小盆,拉著二胡,乞求人們的施舍。從老人面前沒走多遠,外孫女突然仰起頭問我:“外公,你口袋里有錢嗎?”我問她:“寶貝,要錢做什么?”外孫女用小手指著殘疾老人,我明白了她的意思。當時,我沒帶錢包,無法行善。外孫女出題了,我急忙全身翻找,幸好褲子口袋里藏著一枚一元硬幣,不然就要被外孫女將上一軍。外孫女跑到殘疾老人跟前,將硬幣放進小盆,轉(zhuǎn)身開心地撲向我的懷抱。我親著外孫女的臉頰,直夸她:“好棒!好棒!”外孫女才三歲多,便懂得幫助別人,這也離不開曾祖公的“精神食糧”的哺育。
歲至暮年,童心未泯。我無力充當校外少兒輔導員的角色,卻有心要做外孫女們的知心朋友,為培養(yǎng)她們盡微薄之力,讓父親留下的精神財富持續(xù)發(fā)揮教益。近兩年,我先后選購了《雞毛信》《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和《董存瑞》《雷鋒》等紅色經(jīng)典連環(huán)畫,意在對孩子們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我還為孩子們購買了《三字經(jīng)》《千字文》《唐詩》等國學經(jīng)典兒童讀本,要讓她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邁好人生第一步。
迄今,父親遺傳下來的精神財富,已蔭及子孫三代。父親如若有知,定會含笑九泉。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