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華
摘要:進行中共黨史教學,教師需要明確主題并基于豐富的歷史情境和適切的問題導向為學生設置學習任務。既要以清晰的主線進行歷史敘述,又需將中共黨史置于一個宏大的世界背景和時代背景中進行探析。同時,教師還需以小見大,引導學生深度理解中國共產黨人排除各種艱難險阻取得勝利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智慧,通過見人、見事、見情,有效引導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力行。
關鍵詞:歷史學科;黨史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核心素養(yǎng)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歷史教學強調以主題為引領,注重內容的結構化、史料的情境化和問題的導向性,更好地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如果說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目標,那么促成這一目標達成的手段之一就是“深度教學”。深度教學需要教師借助一定的活動情境帶領學生超越對表層知識符號的學習,進入知識內在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挖掘知識內涵的豐富價值,完整地實現知識教學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它實質上是“符號教學、邏輯教學與意義教學”的統(tǒng)一體。
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囿于教材篇幅和大事件的重要性,中共黨史教學與初中階段差別不大,通常都注重宏大敘事;但對與中國革命關聯的國內外大背景強調不夠,對中國革命對象的敘述著墨不多,對中國革命敘述的故事性情節(jié)關注不足。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課為例,探討黨史教育的思路。
一、凝練主題,分解問題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是統(tǒng)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中的第2課,本課教材敘述共分三目,分別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這與課程標準的學習要求,即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的意義是一一對應的。從本課標題來看,這是一個并列結構,但單元主題、本課的敘述結構都突顯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歷血與火的熔鑄淬煉,最終使中國革命轉危為機的偉大歷程。基于以上分析,將本課主題確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曲折發(fā)展(1927-1937年)”是適切的。
為了達成主題學習目標,需要進行具體的學習任務驅動,因此設計緊扣主題、有邏輯層級關系的分解式問題(即三項學習任務)成為教學必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曲折發(fā)展(1927-1937年)”主題中,“曲折”“發(fā)展”是其中的兩個關鍵詞;同時,結合革命史歷程中的階段性特征,歷史學習中注重追因溯源、歷史解釋和涵養(yǎng)家國情懷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筆者設置了三項學習任務:其一,1927年至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為什么總體上能得到發(fā)展?阻礙中國民主革命的因素又有哪些?其二,紅軍長征途中遇到哪些嚴峻的斗爭?1927年至1937年中國革命曲折發(fā)展的歷程中實現了怎樣的革命轉向?其三,1927年至1937年,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曲折歷程中蘊含了哪些歷史經驗和智慧?
二、多維探究,深度認知
在以上三項學習任務中,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的導向、教學結構的設計、邏輯分析的推進主要基于前兩項學習任務的分析,以此為基礎,第三項學習任務的完成自然水到渠成。在這三項學習任務中,第一項學習任務所涉及的材料最多。以下,按學習任務完成的順序,介紹本課的教學思路。
學習任務一:1927年至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為什么總體上能得到發(fā)展?阻礙中國民主革命的因素又有哪些?
【材料一】《中國共產黨各時期黨員人數表(局部)》。(見表1)
本課從“材料一”《中國共產黨各時期黨員人數表(局部)》導入,通過各時期中共黨員人數的變化,尤其是表格中1927年至1937年相關數據的變化,折射出中國革命曲折發(fā)展的光輝歷程。筆者在制作表格時有意將黨員人數延續(xù)至今,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通過黨員人數的對比,感悟共產黨隊伍的不斷壯大。
雖然表格中提供了相關歷史信息,但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一”,筆者還提供了以下史料。
【材料二】1927-1934年中國歷史大事記(局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fā);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1927年9月,秋收起義爆發(fā);1927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1928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北伐,提出“打倒張作霖,統(tǒng)一全中國”的口號;1928年6~7月間,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秘密召開;1928年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1929年至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fā);1930年5月至11月,爆發(fā)中原大戰(zhàn);1930年底至1933年初,打破了國民政府的四次“圍剿”;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fā);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材料三】1927年9月29日,當秋收起義失敗后的隊伍到達三灣村時,部隊已不足千人。為了改變這一情形,毛澤東多次深入部隊調研。他發(fā)現善做思想工作的第一團第一連指導員何挺穎所帶連隊沒出現逃兵。于是,從29日起不到一周的休整中,毛澤東對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縮減編制,以連為單位建立黨的支部和士兵委員會?!幾酝跣l(wèi)平《軍政兼擅并促成“三灣改編”的何挺穎》
【材料四】1930年底,蔣介石宣布,所有“剿匪”之軍餉給養(yǎng)“概由中央發(fā)給,不準就地籌款”。蔣介石接著發(fā)布誡令說,“蓋共匪煽惑民眾,而我黨員離開民眾,共黨組織人民,而我黨部疏遠人民,……又何怪人民受其欺誘,而其勢力遂借以蔓延”。三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宣稱“清鄉(xiāng)剿匪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清理收復區(qū)土地”“復興農村”“扶綏流亡”等方面工作做得如何。——摘編自《蔣主席告誡湘鄂贛黨政軍負責人員令》等
【材料五】徐思舜,一名只有十三歲但卻有兩年長工經歷的小孩,他強烈要求加入紅軍,因為年齡小不要他參加,他賴著不走且痛哭哀求不已。今天回顧,說起來他選擇相信紅軍的證據非常不足:僅僅是夜里偷聽到壞東家夫婦說到對紅軍的害怕,二話不說就連夜動身投奔紅軍去,他母親一字不識,也很高興“紅軍來了咱們窮人就熬出頭了”?!幾岳咸铩都t軍時期為什么那么多放牛娃熱切投奔紅軍》
雖然提供的歷史材料較多,但多數材料以大事件的形式或故事敘述的方式呈現,且多數歷史知識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因此總體上符合高一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在“材料二”中,除“中共六大在蘇聯莫斯科近郊秘密召開”這一史實外,其余都在初中或本課教材出現過,即使相對陌生的中原大戰(zhàn)史實在本課《學習拓展》中亦作了延伸補充。材料二的呈現,旨在通過對1927年至1934年相關大事件的梳理整合,引導學生以一個宏觀的歷史大視野,通過對當時世界背景和時代背景下諸多事件、對正義與邪惡的斗爭、革命與反革命較量的關聯分析,更全面地理解中國革命曲折發(fā)展的深層原因。
“材料三”中“三灣改編”的史實在八年級上冊已經學習過,但本材料更為詳細地敘述了毛澤東多次深入部隊開展調研并吸取第一團第一連指導員何挺穎的做法。這些“有血有肉”的情節(jié)呈現正是本史料的珍貴之處,因為他們增添了史料的可讀性和感染性,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刻認知一項正確決策的出臺,固然在于偉人的英明領導,也離不開基層和民眾的智慧。正是何挺穎的做法,尤如一根“思維引信”,點燃了毛澤東為人民軍隊植入“軍魂”的靈感。通過材料三的理解分析,黨的領導、武裝斗爭、實事求是、群眾路線,這些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經驗和法寶,就都躍然紙上、不言自明了。
“材料四”旨在引導學生深刻認知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他們給人的印象不應該僅僅是專制、“圍剿”革命這些面相,他們也有執(zhí)政的反思,他們也意識到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但政治的腐朽、軍紀的敗壞,各級官吏巧取豪奪、中飽私囊,國民黨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材料五則通過一位小紅軍真實生動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國民黨統(tǒng)治的腐朽和國民黨統(tǒng)治之下地主和農民之間尖銳的矛盾。
以上史料兼具宏觀和微觀,既有廣度亦有深度,既注重材料呈現的見事見人,也注重材料分析的情理交融。在教學中,可結合中國共產黨開辟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結構示意圖和1927-1934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圖,引導學生分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得到發(fā)展的原因及阻礙中國民主革命的因素。
★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得到發(fā)展的原因
(1)中國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各地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差距明顯。(2)共產黨:對革命的反思和糾錯;結合中國國情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工農武裝割據之路的探索)——強調軍隊建設、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土地革命政策的實施。(3)國民黨:南北政權分立;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政權不穩(wěn)、各派政治軍事力量間的內戰(zhàn);軍紀混亂、吏治腐敗、脫離民眾。(4)廣大民眾(農民):生活困苦、艱難(缺少土地、受剝削深重)。(5)日本: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6)共產國際:給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提供了支持。(7)國際形勢: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
★阻礙中國民主革命的因素
在分析該時期阻礙中國民主革命因素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反動勢力的鎮(zhèn)壓圍剿、共產黨內部“左”傾錯誤的巨大危害和共產國際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指導等因素進行歸納總結,這些內容在教材中都有明確的敘述,相對容易得出。當然,教師也可補充說明,經過國民黨軍隊多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蘇區(qū)的人、財、物等資源消耗至絕境,這也推動了中共中央和蘇區(qū)紅軍不得不進行戰(zhàn)略轉移。
顯然,將“任務一”置于這樣一個宏觀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全面的分析,深刻理解并運用科學辯證法的核心要義,即事物的矛盾規(guī)律是推動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最根本規(guī)律,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避免對歷史問題進行單一化和淺表化的理解和解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yè)由小到大,既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性、組織性、紀律性和科學性密切相關,也離不開民眾對革命事業(yè)的巨大支持和當時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同時也考驗和鍛造著中國共產黨人排除各種艱難險阻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奉獻精神和政治智慧。
學習任務二:紅軍長征途中有過哪些嚴峻的斗爭?1927年至1937年,中國革命曲折發(fā)展的歷程中實現了怎樣的革命轉向?
在初中階段,“任務二”中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一個常規(guī)問題,學生均能較好地從“與國民黨的軍事斗爭”“與共產黨內‘左傾錯誤的政治斗爭”和“與極端惡劣環(huán)境的斗爭”等角度進行思考與分析;但“任務二”中的第二問題比較宏觀,所涉內容已不局限于本課教材的敘述。
在紅軍長征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艱苦卓絕的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先后召開遵義會議、發(fā)表《八一宣言》、召開瓦窯堡會議,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決策逐漸走向獨立自主和成熟,中國共產黨人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共中央和紅軍從南方轉移到北方,中國時局由內戰(zhàn)逐漸轉向抗日,中國民主革命逐漸轉危為機。如果綜合考慮1927年以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中國革命的重心則是逐漸從城市轉到農村,在革命重心、革命決策、革命空間和革命局勢等方面實現了轉向,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
從《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對本課的敘述來看,《八一宣言》和瓦窯堡會議等內容見之于第23課,但歷史學習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因為教材章節(jié)的敘述而人為地將密切相關的內容割裂開來。在歷史教學,尤其是高中歷史教學中,更加需要將相關內容做一個有機整合,否則便無法宏觀地理解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間中國革命的走向。
學習任務三:1927年至1937年,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曲折歷程中蘊含了哪些經驗和智慧?
“任務三”建立在“任務一”“任務二”完成的基礎上,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問題,教師不必提供額外的史料,只需要學生從前面黨史和革命史的學習中歸納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智慧即可。雖然只有十年時間,但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革命法寶和成功經驗基本都能從中歸納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開放,有的學生回答相對宏觀,如回答“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怕犧牲”等,也有的學生回答得相對具體和微觀,如“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和“講究軍事斗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只要回答有理有據,表述清晰均可。
在課的結尾,將《莊子·內篇·人間世》的古語“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作為結語,進一步宣告中國共產黨人的事業(yè)既艱巨又偉大,使學生堅定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勝信心。
三、反思盤點,提升精進
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通過面、線、點敘述結構的多維設計,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視界挖掘歷史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以更好地了解歷史演進的趨勢,體悟中共黨史和革命史學習的家國情懷,真正做到了對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和學史崇德精神的落實。整節(jié)課的處理不僅講究知識的廣度、認知的深度,更貫穿情感的溫度;但仔細盤點梳理之后,在以下方面尚待完善。
(一)準確定位課型,合理取舍史料
由于本課的課型為新授課,授課的對象為優(yōu)質高中的高一學生,因此教學中所用史料均經過了一定的整合,強調知識間的關聯;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能受上課時長的影響及史料對學生的學習關聯能力要求相對較高,所以在引導學生回答涉及“材料二”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循循善誘,因此史料可能還需做進一步的精簡,或者基于“材料二”的大跨度、深關聯,課前將“材料二”和學習任務一并發(fā)給學生預習準備,當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二)講究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仿寫
在授課過程中,有些問題的提法還不夠明確,因此學生在回答的時候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本課“任務二”中的“革命轉向”問題。可事先提供一個學生所熟知的“中國革命的重心逐漸從城市轉到農村”的例子,引導學生照此結構進行仿寫,或是直接引導學生用“從……到……”的結構進行仿寫,應能更好地對此問題進行突破。
(三)精設過渡環(huán)節(jié),完善教學結構
本課從史實時間來看,以紅軍長征為界,分成了兩個時段,分別是1927-1934年和1934-1937年。雖然《八一宣言》和瓦窯堡會議都能較好地將長征和抗日結合在一起,但畢竟分別發(fā)生在1935年8月和1935年12月。為了更好地做到教學內容的銜接,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本課沒有設置課堂練習的瑕疵,筆者發(fā)現以一道選擇題來銜接可能比較好,既起到完善過渡的作用,也能發(fā)揮當堂練習檢測的效果。
試題的題面是:“1934年,紅七軍團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從中央蘇區(qū)向閩、浙、皖諸省挺進,后與新紅十軍會師,開辟了浙閩邊根據地。其意圖是”,四個選項分別為:A.配合蘇區(qū)第三次反“圍剿”;B.緩解中央紅軍的軍事壓力;C.威脅蘇杭等日偽中心城市;D.策應正面戰(zhàn)場的國軍作戰(zhàn)。本題的正確選項為B。
通過情境的引入,引導學生思考紅七軍團在1934年高舉北上抗日旗幟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配合中央紅軍主力進行戰(zhàn)略轉移,從而將長征和抗日結合在了一起。小小的一道選擇題,其歷史信息折射出紅七軍團將士不怕犧牲,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動人詩篇,從而達到以歷史細節(jié)的合理運用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目的。
(四)關注課堂生態(tài),做好教學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貫穿于整節(jié)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評價維度包含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小組討論中的表現以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準確性等方面。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評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全面了解學生對學習任務掌握的程度上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結合課堂學習任務和具體問題,按照學生掌握情況的優(yōu)、良、差三個層級,教師課前做好課后反饋表并及時由學生填答,以更好地把握教學效果,對學生做出正確評價。
參考文獻:
[1]郭元祥.論深度教學:源起、基礎與理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3).
[2]劉洪森.中共黨史敘事略論[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9(3).
[3]張海榮.以微觀方法深化中共黨史研究[N].學習時報,2017-06-09(8).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