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四川省閬中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四川 閬中 637400)
抑郁癥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是導致我國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抑郁癥發(fā)病人群不受限,青少年發(fā)病率高,但臨床治愈率也高,但多數(shù)患者在治療期間仍舊可能出現(xiàn)自殘、自殺等現(xiàn)象,嚴重威脅到青少年生命安全[1]。抑郁癥主要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主要是由于青少年處于青春期,其心理壓力以及學習壓力等共同作用后所致。研究認為,在青少年抑郁癥治療中在患者藥物治療以及心理咨詢的基礎上對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負性心理情緒,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2]。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措施,旨在分析其臨床價值,詳見下文所示。
將本院于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21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11例,男5例,女6例,年齡11~22歲,平均(16.8±1.4)歲,其中不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5例,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5例,雙相情感障礙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1例;對照組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13~20歲,平均(16.7±1.3)歲,其中不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5例;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5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由臨床檢查確診為抑郁癥;病程均在3~5年;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在護理前知情研究內(nèi)容并自愿簽署意向書;兩組患者年齡等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護理人員需遵醫(yī)囑對患者采取用藥指導后囑咐患者按時回院進行心理咨詢。
觀察組患者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取護理干預措施,護理方式為:①健康教育:在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青少年患者普遍對疾病認知水平較低,因此護理人員需與患者講解關于疾病相關知識,使患者了解到自己產(chǎn)生負性心理情緒的主要原因,使患者正視疾病治療;此外,給患者發(fā)放疾病相關書籍等,定期組織患者進行健康知識講座,幫助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重視;②心理干預:在患者心理咨詢的基礎上仍對患者采取心理干預措施,青少年時期患者心理普遍較為脆弱和敏感,在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時應注意耐心引導患者說出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并評估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據(jù)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對患者采取心理疏導,并適當安撫患者心理情緒,減輕患者的焦慮、煩躁情緒;③家庭和社會支持:青少年抑郁癥主要是由于家庭以及學習等因素共同所致,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家屬的交流,囑咐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關心,糾正家屬對疾病的偏見,并囑咐家屬日常多注意患者的行為,避免出現(xiàn)自殺、自殘現(xiàn)象;學校以及社會中多鼓勵患者參加休閑活動,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對還在學習期間的患者,護理人員需通過心理疏導使患者放松心情,囑咐學校、家庭等減輕患者身體壓力,囑咐患者量力而為,不對自身增加過度的壓力;④運動干預: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病情和日常喜歡對患者制定合理的運動干預措施,囑咐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不僅可幫助提高患者身體體質(zhì),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夜間睡眠;⑤用藥干預: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疾病嚴重程度選擇將治療藥物交給患者或家屬保管,與患者及家屬講解藥物使用方式,囑咐患者及家屬需嚴格遵醫(yī)囑用藥,不可私自加減用量或停藥治療,不可將其與其他不明藥物聯(lián)合服用。
SAS:采用焦慮自評量表,總分為30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患者焦慮狀態(tài)越低。
SDS:采用抑郁自評量表,總分為30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患者抑郁狀態(tài)越低。
HAMD: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總分為50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患者抑郁狀態(tài)越低。
HAMA: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總分為50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患者抑郁狀態(tài)越低。
QOL:采用生活質(zhì)量量表對患者日常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高。
護理后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分值0~100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分值在80~100分為滿意,對護理分值在60~79分為較滿意,護理分值在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為滿意以及較滿意總和。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兩組患者護理前,其SAS、SDS、HAMD、HAMA、QOL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SAS、SDS、HAMD、HAMA明顯更低,QOL評分明顯更高,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HAMD、HAMA、QOL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HAMD、HAMA、QOL評分對比(,分)
抑郁癥是一種由于生物化學、遺傳學、心理社會因素、睡眠以及神經(jīng)免疫學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種精神障礙疾病,青少年是我國高發(fā)人群[3]。當前臨床治療中,抑郁癥本身對青少年均有一定的負性影響,同時青少年本身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導致患者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更低,更需要在患者治療時對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治療療效[4]。護理干預措施主要針對家庭社會支持、健康教育宣傳以及用藥等方面加強對患者的疾病干預[5-6]。通過健康教育措施為青少年講解關于疾病相關知識,提高其認知水平,從而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產(chǎn)生的原因,能夠積極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解除發(fā)病因素[7]。通過對患者的心理干預措施,使患者能夠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在說出自身壓力時得到心理解放,同時加強對患者心理疏導,幫助提高心理咨詢療效[8-9]。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癥發(fā)病主要原因普遍為學習壓力、校園暴力或原生家庭壓力所致,因此,加強對患者的家庭和社會支持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從根本解決患病原因,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壓力,從而減輕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10-11]。研究認為,讓抑郁癥患者適當進行運動干預不僅能夠幫助患者夜間睡眠,同時也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患者在運動過程中感受到輕松的心情,因此,在抑郁癥患者的護理干預中加強運動干預十分關鍵[12]。而護理干預中的用藥干預的實施主要為了避免患者服用過量藥物對患者身體造成嚴重損傷,從而保證患者用藥安全[13-14]。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措施,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兩組患者護理前,其SAS、SDS、HAMD、HAMA、QOL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患者SAS、SDS、HAMD、HAMA明顯更低,QOL評分明顯更高(P<0.05),可見,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其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緩解患者負性心理情緒,降低多項焦慮以及抑郁評分,相較于常規(guī)干預措施更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復;不僅如此,本次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可見,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fā)展。
在張榮[15]的研究中,將其收治的抑郁癥患者268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以及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分析不同護理干預在抑郁癥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由該學者研究數(shù)據(jù)可見,采用心理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的PAQI各項指標評分值均明顯更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的對照組患者。由此可見,在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改善患者負性心理情緒,幫助提高患者睡眠質(zhì)量,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有著優(yōu)越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針對患者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可明顯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多項負性心理情緒,促進患者疾病康復,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