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佳
(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800)
脊柱骨折屬于骨科常見的創(chuàng)傷類型,其中以胸腰段骨折的發(fā)病率為最高,其次為頸椎骨折及腰椎骨折等。脊柱骨折多由間接外力損傷所致,患者可出現(xiàn)脊柱畸形、疼痛等臨床表現(xiàn)。進行外科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不過,術后患者可因留置尿管、長時間臥床、體位改變及心理因素等而發(fā)生尿潴留,從而可影響其病情的恢復及生活質量[1-2]。本文以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在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接受脊柱骨折手術后發(fā)生尿潴留的8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用穴位敷貼療法聯(lián)合艾灸療法對這類患者進行護理對其尿動力學指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間在廣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接受脊柱骨折手術后發(fā)生尿潴留的8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1 例患者中有男24 例、女17 例;其年齡為19 ~65歲,平均年齡(42.13±4.36)歲;其尿潴留的平均時間為(181.36±12.68)min。其中,有13 例椎間盤突出患者,有11 例椎體骨折患者,有9 例椎管狹窄患者,有8 例椎體滑脫患者。對照組41 例患者中有男25 例、女16 例;其年齡為20 ~67 歲,平均年齡(42.19±4.42)歲;其尿潴留的平均時間為(181.45±12.74)min ;其中,有14 例椎間盤突出患者,有12 例椎體骨折患者,有8 例椎管狹窄患者,有7 例椎體滑脫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的病情符合《內(nèi)科疾病診斷標準》中關于尿潴留的診斷標準。2)對其進行體檢的結果顯示,其恥骨上緣可見半球形的膨脹膀胱,且按壓該部位時其有明顯的尿意。3)對其進行B 超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殘余尿量符合尿潴留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有尿路狹窄、膀胱頸結石等梗阻性尿潴留。2)合并有急性腎衰竭。3)合并有神經(jīng)性尿潴留。4)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5)合并有精神障礙或智力障礙。6)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7)對敷貼材料過敏或存在局部皮膚感染。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具體的方法為:1)讓患者聽流水聲,促使其產(chǎn)生尿意,誘導其排尿。2)用溫水為患者沖洗外陰,幫助其排尿。3)用手掌觸摸患者脹大的膀胱。將雙手重疊,放置在患者的膀胱上,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環(huán)形按摩其膀胱約3 ~5 min。然后,將雙手重疊放置在患者的膀胱上,向恥骨的后下方緩慢地擠壓其膀胱,擠壓的手法由輕至重,直至其排出尿液為止。4)用熱水袋熱敷患者的膀胱區(qū),溫度以其能耐受為宜。每隔30 min 更換1 次熱水袋,連續(xù)熱敷1 h,每日熱敷3 次。5)用超短波治療機對患者的膀胱區(qū)進行治療。將儀器的功率設置為300 W,將波長設置為7134 mm,每日治療1 次,每次治療10 min。在此基礎上,用穴位敷貼療法聯(lián)合艾灸療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護理。進行穴位敷貼治療的具體方法為:選取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中極穴、曲池穴、三陰交穴等穴位為主穴,根據(jù)患者的病癥加減穴位?;颊呷舸嬖谛「姑浲吹陌Y狀,可加用氣海穴;患者若存在腹脹無尿意的癥狀,可加用腎俞穴;患者若存在欲出不解的癥狀,可加用三焦俞穴。使用自制的貼敷方對患者的上述穴位進行治療。該方的藥物組成及制作方法為:梔子、乳香、沒藥各20 g,谷芽、麥芽、懷山藥各15 g,黨參、熟地黃、麥冬各10 g。將上述藥物碾磨成粉,用10 mL 的蜂蜜、10 mL 的黃酒、5 mL 的香油浸泡1 ~2 h 后,調成膏狀。將藥膏放置在5 cm×6 cm 大的紗布中間,制成藥餅,將藥餅固定在由透氣脫敏膠布制成的載體中。用碘伏常規(guī)消毒患者治療區(qū)域的皮膚,將藥膏貼敷在其各穴位處,并用膠布進行固定。每次貼敷的時間以4 h 為宜,每日貼敷1 次,必要時可重復進行貼敷。貼敷藥膏期間,患者若出現(xiàn)不適,可提前結束貼敷。以治療6 次為1 個療程,持續(xù)治療4 個療程。進行艾灸治療的具體方法為: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或俯臥位,取數(shù)片大小約為3 cm×4 cm 的姜片(厚約0.4 cm),在姜片的中間穿數(shù)個小孔,然后將姜片分別放置在其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上,并在姜片上放置艾絨(艾絨底部的直徑及高度均為3 cm)。點燃艾絨的頂端,對患者進行艾灸。在艾絨燃盡后,可再次放置艾絨對患者進行艾灸。以患者的皮膚潮紅、溫熱、無灼痛感為宜。在進行艾灸的過程中,患者若感到灼痛難忍,在其皮膚上增放姜片。每次同時對兩個穴位進行艾灸,每穴約灸10 min。在患者的殘余尿量<50 mL 后,停止對其進行治療。
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尿潴留癥狀改善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觀察其尿動力學指標、生活質量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應用尿動力儀對兩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積、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達最大尿流率時逼尿肌的壓力進行檢測。應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簡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brief version,WHOQOL-BREF)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3]。該量表共包括心理、生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四個維度,共24 個條目,每個條目的分值為1 ~5 分,總分值為24 ~120 分。患者各維度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應用中醫(yī)癥候積分量表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包括主癥和次癥兩個方面。主癥包括小便不通、尿道灼痛、小腹脹痛、排尿無力等,每項的分值均為0 ~6 分。次癥包括口苦咽干、大便秘結、口渴喜飲、神疲氣短、小腹墜脹、腰膝冷痛等,每項的分值均為0 ~3分?;颊咧嗅t(yī)癥候積分量表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臨床癥狀越嚴重。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積、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時逼尿肌的壓力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積均小于治療前,其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達最大尿流率時逼尿肌的壓力均大于治療前,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積小于對照組患者,其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達最大尿流率時逼尿肌的壓力均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尿動力學指標的對比(± s )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尿動力學指標的對比(± s )
注:* 與治療前相比,P <0.05 ;# 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P <0.05。
分組 時間 膀胱初感容積(mL) 最大膀胱容量(mL) 最大尿流率(mL/s) 達最大尿流率時逼尿肌壓力(cmH2O)觀察組(n=41) 治療前 142.12±26.74 254.39±17.34 8.01±1.05 26.85±2.67治療后 129.56±21.54*# 363.17±32.51*# 17.98±3.25*# 35.36±6.51*#對照組(n=41) 治療前 142.16±26.81 254.62±17.43 7.96±0.98 26.79±2.61治療后 136.74±23.61* 287.56±24.68* 11.18±1.68* 30.78±4.68*
經(jīng)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尿潴留癥狀改善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較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尿潴留癥狀改善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對比(± s )
表2 兩組患者尿潴留癥狀改善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對比(± s )
分組 尿潴留癥狀改善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n=41) 12.65±2.98 10.36±1.97對照組(n=41) 16.78±4.15 15.24±3.27 t 值 5.176 8.185 P 值 <0.05 <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WHOQOL-BREF 各維度的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WHOQOL-BREF 各維度的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其中觀察組患者WHOQOL-BREF 各維度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的對比(分,± s )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的對比(分,± s )
注:* 與治療前相比,P <0.05 ;# 與治療后對照組相比,P <0.05。
分組 時間 心理評分 生理評分 環(huán)境評分 社會關系評分觀察組(n=41) 治療前 14.98±2.17 15.86±2.46 15.12±2.37 14.38±2.04治療后 25.13±3.51*# 26.71±3.15*# 26.58±3.42*# 25.97±3.28*#對照組(n=41) 治療前 14.94±2.12 15.81±2.43 15.07±2.32 14.52±1.97治療后 18.97±2.49* 19.05±2.85* 19.24±2.97* 19.03±2.71*
治療前,兩組患者主癥及次癥的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主癥及次癥的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其中觀察組患者主癥及次癥的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候積分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候積分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分組 主癥評分 次癥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1)19.65±1.78 8.02±0.98 10.85±1.06 4.01±0.34對照組(n=41)19.71±1.85 12.35±1.27 10.92±1.09 7.14±0.59 t 值 0.150 17.284 0.295 29.432 P 值 0.881 0.000 0.769 0.000
尿潴留是接受脊柱骨折手術的患者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手術操作中對鄰近組織的過度牽拉、術后組織水腫等因素均可導致患者膀胱的生理功能紊亂,引發(fā)膀胱括約肌痙攣,從而可導致其排尿不暢,發(fā)生尿潴留[4]。此外,術前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滯其盆腔內(nèi)臟神經(jīng),導致其膀胱的逼尿肌松弛,從而可抑制其膀胱的排尿功能,導致其排尿不暢或無法自主排尿[5]。尿潴留易引發(fā)膀胱炎(甚至可引發(fā)急性腎功能衰竭),延長患者住院的時間,增加其經(jīng)濟負擔,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對接受脊柱骨折手術后發(fā)生尿潴留的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十分重要。
中醫(yī)認為,尿潴留屬于“癃閉”的范疇。該病的病機主要為水蓄膀胱、氣化不利,其病位在膀胱,其發(fā)病與腎、脾及三焦的氣化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腎氣受損,則陽氣無以化陰,可使膀胱氣化無權,進而可引發(fā)癃閉[6]?,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膀胱是通過開合作用平衡機體的貯尿及排尿功能。患者在進行麻醉手術后,其膀胱的開合作用失調,使氣化不利,可導致其膀胱內(nèi)的尿液無法被排出。因此,應以補腎益氣、行氣活血為主對這類患者進行治療[7]。
穴位敷貼療法是一種以中醫(yī)經(jīng)絡學為指導,通過用藥物對特定的穴位進行刺激,達到調節(jié)臟腑功能、疏通經(jīng)絡目的的中醫(yī)外治法[8]。艾灸療法具有溫陽補氣、溫經(jīng)通絡的功效。該療法可利用藥物的溫熱效應對經(jīng)絡、穴位進行刺激,使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jīng)絡,并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傳導,調節(jié)臟腑氣化,使溫熱之氣通達五臟六腑,循環(huán)全身,進而可促進血液的循環(huán)及膀胱氣化,舒緩尿道,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9]。中極穴為膀胱募穴,對該穴位進行艾灸可疏利三陰之氣、通利水道。對關元穴進行艾灸可調理三焦,啟閉開竅。對三陰交穴進行艾灸可調節(jié)足三陰的經(jīng)氣血,消除瘀滯。對足三里穴進行艾灸可促進脾胃運化,疏通膀胱經(jīng)氣、啟癃開閉[10]。對上述的穴位進行藥物敷貼及艾灸治療,可利用藥力及熱力溫通經(jīng)脈,啟閉利尿,增強膀胱的氣化開合作用,收利氣機而通水道,從而可發(fā)揮益氣補腎、溫陽化氣、通利小便的作用,改善患者尿潴留的癥狀[11]。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穴位敷貼療法聯(lián)合艾灸療法對接受脊柱骨折手術后發(fā)生尿潴留的患者進行護理可改善其尿動力學指標及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