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佳 閆娟
【關鍵詞】頸動脈超聲;冠心病;中膜厚度;粥樣硬化斑塊
冠心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之一,主要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管腔變窄或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所致,以典型胸痛為主要特征,也是導致患者死亡及殘疾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確診并給予對癥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1]。臨床上對于冠心病的診斷,一般采用冠狀動脈造影作為金標準,但操作復雜,費用昂貴,且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常不作為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首選[2]。大量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能夠對冠狀動脈硬化程度進行間接性的提示,且其發(fā)生的時間相較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更早,因此對頸動脈粥樣硬化進行觀察在判斷冠心病的發(fā)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預測作用[3]。為此本研究探討頸動脈超聲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73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組,所有患者均經冠脈造影檢查確診,其中男40例,女33例,年齡44歲~80歲,平均年齡(63.24±5.23)歲,體重45kg~79g,平均體重(62.21±3.35)kg。選取同期73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1例,女32例,年齡45歲~81歲,平均年齡(62.73±5.46)歲,體重44kg~78kg,平均體重(61.36±3.21)kg。兩組受試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排除合并甲亢、肝腎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癥、急性發(fā)病及臨床資料不全者。
1.2方法
選擇LOGIQ-E8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MHz~12MHz,取平臥位,將下頜抬高,并將頸部進行充分暴露,將頭偏向檢查對側,在攤頭上涂抹耦合劑后先從鎖骨內側端橫向檢查頸總動脈,之后沿胸鎖如圖機外緣略向后調整做頸動脈超后位縱切掃查。
1.3觀察指標
測量兩組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的內膜中層厚度(IMT),連續(xù)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當IMT值在1.0mm~1.5mm范圍時即判斷為頸動脈粥樣硬化,在1.5mm以上時則為粥樣硬化斑塊形成[4]。記錄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采用Crouse積分法計算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積分,斑塊總積分即為所有斑塊厚度的總和,并計算斑塊總面積。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頸動脈IMT值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的IMT值更高,兩組比較(P<0.05),見表1。
2.2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更高,兩組比較(P<0.05),見表2。
2.3斑塊總積分及總面積
研究組患者斑塊總積分及總面積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見表3。
3討論
冠心病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其病死率僅次于腦卒中,位居各種死因的第2位。本次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的IMT值與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更高,兩組比較(P<0.05);研究組患者斑塊總積分及總面積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P<0.05)。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的IMT值與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率更高,斑塊面積也會隨之增大,因此對冠心病患者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有助于指導臨床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