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淑琴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yī)院 神經內科,青海 西寧 810000)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病癥,在臨床又稱為缺血性腦卒,其主要發(fā)生原因是患者腦部血液供應障礙而導致局限性腦組織出現(xiàn)缺血性壞死。腦梗塞的起病較急,而且多無明顯前驅癥狀,以45~70歲中老年人群為主要發(fā)病群體,并且以偏癱、失語作為臨床常見癥狀表現(xiàn)[1]。腦梗塞疾病由于粥樣動脈硬化而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情況,其中,因動脈血液粘稠而堵塞其腦部主動脈,以及壓迫神經系統(tǒng)、無神經原始反射等情況發(fā)生,致使患者表現(xiàn)為偏癱癥狀及失語癥狀。腦梗塞近些年來的發(fā)病人數(shù)表現(xiàn)為不斷升高趨勢,而且該疾病致殘率和致死率均比較高,造成嚴重的生命安全威脅[2]。因此,臨床需加強有效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后,提高其康復效果及護理質量[3]?;诖耍狙芯窟M行了探索早期護理在腦梗塞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效果及滿意度和護理質量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擇100例康復中腦梗塞偏癱患者為試驗對象,選擇簡單隨機化法分組,50例對照組與50例實驗組,此次試驗均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完成。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53~79歲,平均(65.75±3.70)歲;病程時間1~9年,平均(4.30±1.70)年。實驗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55~77歲,平均(65.60±3.55)歲;病程時間2~8年,平均(4.45±1.55)年。進行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對照組康復中腦梗塞偏癱患者選擇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具體:給予開展常規(guī)健康宣教,給予常規(guī)飲食指導干預,常規(guī)心理護理干預,常規(guī)用藥指導干預等。實驗組康復中腦梗塞偏癱患者選擇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具體:①心理護理。以患者角度分析,給予患者講解疾病治療方法,臨床治療成功案例,以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緒情況,提高其良好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治療自信心;②飲食護理。選擇清淡、容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切勿暴飲暴食,以少量多餐為主;③失語護理。結合患者的病情情況,待其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開展吞咽訓練指導、咀嚼訓練指導;以口型示范法指導正確發(fā)音方法,并引導患者以簡單單音節(jié)發(fā)音開始,對簡單字句反復鍛煉,接著進行語言溝通練習;④偏癱護理。給予及時協(xié)助翻身,給予體位及時調節(jié),以有助于預防壓瘡。并且給予每日定期肢體按摩、關節(jié)按摩,以保障血液循環(huán)通暢,保證關節(jié)活動靈活性;若患者可開始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則可給予指導鍛煉日常生活簡單技能,如脫衣服、用餐、洗臉刷牙等,以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⑤干預訓練。結合患者的病情情況,待其病情得到控制,則可開展早期功能訓練,內容包括床上翻身訓練、屈曲肘關節(jié)訓練等;逐步開展站立訓練、行走訓練及跨步訓練內容,并且需嚴格遵守“循序漸進”原則。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康復中腦梗塞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護理前后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護理前后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分,護理前后改良巴氏量表(Barther)指數(shù)評分,護理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處理。處理數(shù)據(jù)經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若存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差異,用P<0.05替代。
2.1 兩組的康復效果比較。實驗組患者的臨床康復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康復效果比較[n(%)]
2.2 兩組的NIHS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后NIHSS評分顯著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護理后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NIHS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的NIHSS評分比較(±s)
分組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 t P實驗組 50 22.35±3.55 9.05±2.35 2.0901 0.0001對照組 50 22.50±3.45 14.65±2.50 13.0823 0.0001 t - 0.2143 11.5409 - -P - 0.8308 0.0001 - -
2.3 兩組的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后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分顯著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護理后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的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分比較(±s)
分組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 t P實驗組 50 57.45±4.35 94.55±5.85 35.9855 0.0001對照組 50 57.50±4.30 75.35±5.55 17.9776 0.0001 t - 0.0578 16.8363 - -P - 0.9540 0.0001 - -
2.4 兩組的Barther指數(shù)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后Barther指數(shù)評分顯著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護理后Barther指數(shù)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的Barther指數(shù)評分比較(±s)
表4 兩組的Barther指數(shù)評分比較(±s)
分組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 t P實驗組 50 47.55±4.22 85.45±5.85 37.1530 0.0001對照組 50 47.65±4.15 71.55±6.10 22.9062 0.0001 t - 0.1195 11.6293 - -P - 0.9051 0.0001 - -
2.5 兩組的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實驗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的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n(%)]
腦梗塞臨床上非常常見,并且該疾病不僅容易致殘,更會致人死亡,具有十分嚴重的危害性[4]。部分腦梗塞患者在接受臨床對癥治療后,能夠有效控制其病情情況,但是患者依舊伴有語言障礙情況、肢體障礙情況等,導致患者勞動能力受限明顯,更甚至是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臨床需加強有效護理干預,以有助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促進其預后生活質量改善等[5]。
臨床相關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給予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實施臨床護理過程中,落實開展早期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及語言功能,能夠有效降低其疾病并發(fā)癥風險性,利于預后生活質量的提升。由于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比較高,因而容易產生動脈粥樣硬化,并導致腦組織中主動脈受阻,造成壓迫自身神經系統(tǒng),導致其原有的反射功能喪失,更明顯降低患者神經功能控制力,誘發(fā)各種后遺癥,如偏癱或失語等[6]。腦梗塞腦梗塞最佳治療時機是發(fā)病的3~6個月內,通過給予患者開展良好治療方案,以及有效臨床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疾病預后。開展早期護理干預,經實施心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能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療信心[7]。
分析本次結果,實驗組臨床康復總有效率、護理后Fugl-Meyer評定量表評分、護理后Barther指數(shù)評分以及臨床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安全性更高,可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且提高的臨床護理質量及臨床護理滿意度,更利于康復效果提高。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提高復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及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及臨床護理滿意度,用于腦梗塞偏癱患者康復中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