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
(四平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吉林 四平 136001)
在當前臨床中,肝硬化實為一種比較常見且嚴重的慢性、進行性肝病,是由多種因素反復、長期作用而引發(fā)的一種肝功能損傷。在此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而到了晚期,會有上消化道出血、門脈高壓、肝功能損傷等表現(xiàn),許多患者還會伴有一種甚至多種系統(tǒng)性疾病。另外,還需要指出的是,當處于發(fā)病期時,大多數(shù)患者還會有肝掌、黃疸、腹脹、上消化道出血、貧血等癥狀[1]。其中,最為常見且嚴重的并發(fā)癥是上消化道出血,許多患者在夜間發(fā)病,具有發(fā)病急、癥狀嚴重等特點。所以,做好對肝硬化的早期診治,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本文圍繞膽汁酸(TBA)、γ-谷氨酰轉肽酶(GGT)、堿性磷酸酶(ALP)、直接膽紅素(DBIL)等生化指標,就其在診斷肝硬化疾病的價值進行評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四平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計140例,依據(jù)是否合并肝炎分成三組;肝硬化組49例,年齡為18~65歲,平均(38.14±5.04)歲;男25例,女24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組47例,年齡為18~65歲,平均(38.15±5.10)歲,男26例,女21例。急性肝炎肝硬化組44例中,年齡18~64歲,平均(38.05±5.06)歲,男22例,女22例。另選取同期來本院行健康體檢者48例為對照組,其中,年齡18~63歲,平均(38.01±5.02)歲,男25例,女23例;4組上述數(shù)據(jù)經(jīng)綜合比對,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均與第10次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所制定的此病診斷標準相符[2];②都經(jīng)CT、B超等檢查予以明確;③意識清晰,認知正常。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惡性腫瘤;②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③其他臟器嚴重功能障礙。
1.2 方法。用邁瑞公司生產(chǎn)的SMT-1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3000 r/min,時間為15 min,將血清分離出來,然后測定各生化指標,如ALP、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TBA、GGT、間接膽紅素(TBIL)、DBIL等。
1.3 觀察指標。DBIL正常參考值為0~6μmol/L,TBIL為1.7~20.5μmol/L,TBA為0~10μmol/L,ALP為35~130U/L,AST7~46U/L,ALT0~40U/L,GGT7~50U/L[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SPSS 21.0對各項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針對計量資料,用t來檢驗;對于其中的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若組間經(jīng)比對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那么由P<0.05予以表示。
2.1 各組血清生化指標對比。急性肝炎肝硬化組、(慢性)肝炎肝硬化組、肝硬化組的TBA、TBIL、DBIL等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偏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急性肝炎肝硬化組TBA較(慢性)肝炎肝硬化組、肝硬化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生化指標對比(ˉx±s)
2.2 各組生化指標陽性率對比。把對照組生化指標雙側95%當作參考范圍,超出便是陽性,對各指標的陽性率進行統(tǒng)計。從中得知,肝硬化組、急性肝炎肝硬化組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都是100.0%,而慢性肝炎肝硬化組為。見表2。
表2 各組生化指標陽性率對比
2.3 生化指標變化幅度對比。把陽性率位居前5的生化指標對比于對照組,得知GGT、TBA、AST、ALT有著較大的變化幅度。見表3。
表3 生化指標變化幅度對比
有報道[3]指出,近年,肝硬化患病人數(shù)呈現(xiàn)大幅增多趨勢,尤其是40~50歲人群,有著最高的患病占比。針對此病而言,通常由病毒感染肝炎所致,在其癥狀不明顯,或僅有輕微的乏力、疲倦等癥狀,容易被忽視,當癥狀加重時,多數(shù)已出現(xiàn)惡化。有研究[4]指出,生化指標檢測在診斷肝硬化方面,有著重要價值與意義。
肝硬化疾病依據(jù)指標不同可分成兩類:其一,肝細胞受損生化指標。當干細胞遭受損傷后,原有的血管通透性便會發(fā)生改變,血清當中的一些物質含量會隨之增加,比如AST等;另外,在肝硬化時,血清AST水平會異常升高,所以,其可以將干細胞的受損程度給反映出來。其二,代表肝臟代謝的指標,當肝臟代謝發(fā)生異常時,會造成一些物質在血液中長時間滯留,比如DBIL等。本文發(fā)現(xiàn),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組及肝硬化組的諸如TBA、TBIL、DBIL等指標相比對照組,均偏高。臨床借助此些指標,可以將肝硬化患者的肝臟細胞受損情況及代謝情況給反映出來。另從本文得知,DBIL、總膽紅素等指標較對照組,均升高,提示肝硬化患者的肝細胞存在不同程度受損。通過分析能夠將患者肝臟代謝情況反映出來的生化指標,如果顯示升高,可借此了解干細胞代謝異常情況,預防此病進展,及早治療。
TBA實為一種肝臟代謝指標,乃是膽固醇合成的產(chǎn)物,對于健康人群而言,其有著較低的TBA水平,通常為5.19μmol/L[5]。有報道[6]指出,肝病患者不同,其TBA水平也存在差異。本文中,肝硬化組、急性肝炎肝硬化組聯(lián)合檢測的陽性率為100%,而(慢性)肝硬化聯(lián)合檢測為92.0%。GGT能夠將患者病情反映出來,通常情況下,GGT水平越高,提示患者的病情越嚴重。此指標可用于疾病的輔助診斷。本文中僅慢性肝炎患者的GGT指標陽性率位居前5。把陽性率前5的生化指標對比于對照組,變化幅度較大的有GGT、TBA、AST、ALT。急性組的TBA水平升高明顯,且較其他組高。提示TBA的測定在診斷肝硬化中,有著重要價值。從陽性率層面來分析,肝硬化患者的AST、ALT、TBA、DBIL的陽性率較高,單純肝硬化患者的AST、ALT陽性率較低,而TBA、膽紅素的陽性率高。表明測定TBA對病情預后判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在對肝硬化疾病進行診斷時,采用多項生化指標聯(lián)合檢測,有助于診斷陽性率的提升,并且還能為治療及預后提供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