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許峰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采供辦,江蘇 南通 226006)
高血壓作為臨床十分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1]。一經(jīng)確診患高血壓疾病,需終身通過藥物控制血壓穩(wěn)定,但針對患者個體差異,選擇抗高血壓藥物的種類、用藥頻率等需相應做出調節(jié)??垢哐獕核幬锏暮侠硎褂脝栴}一直以來都是臨床深入探究的課題[2]。本文針對150例高血壓患者為例,分析其抗高血壓藥物使用情況與合理性,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使用抗高血壓藥物患者150例研究,其中男76例,女74例,年齡30~78歲,平(46.5±1.8)歲,病程1~11年,平均(4.8±1.2)年。
1.2 方法。歸納整理患者基本資料,包括就診時間、用藥種類、用藥時間等,根據(jù)中國藥典、藥物使用說明書等判斷患者用藥合理性,包括DDD值(平均日用藥劑量)、DDDs值(用藥頻率,計算公式為用藥總量/DDD值)、DUI值(DDDs/總天數(shù),DUI≤1為合理用藥)。
1.3 觀察指標。歸納總結患者常用抗高血壓藥物名稱,使用合理性等信息,分析常用抗高血壓藥物種類,分析抗高血壓藥物使用與患者性別、年齡間的相關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經(jīng)SPSS 25.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別通過卡方、t值驗證,P<0.05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常用抗高血壓藥物名稱、使用情況分析。臨床比較常用的抗高血壓藥物前三名分別為卡托普利、非洛地平、氨氯地平,本次抗高血壓藥物使用均合理,具體分析見表1。
表1 常用抗高血壓藥物名稱、使用情況分析
2.2 常用抗高血壓藥物使用種類與頻率分析。常用抗高血壓藥物種類以鈣離子拮抗劑用藥頻率最高,具體見表2。
表2 常用抗高血壓藥物使用種類與頻率分析
2.3 性別、年齡與抗高血壓藥物使用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性別與抗高血壓藥物使用種類無相關性,而年齡超過50歲以上患者使用抗高血壓藥物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它年齡階段患者(P<0.05),見表3。
表3 性別、年齡與抗高血壓藥物使用相關性
高血壓指的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當中動脈血壓異常增高的病理狀態(tài),該病癥的發(fā)病率相對較高,與高血糖、高血脂合稱為“三高”,其不僅自身病情復雜程度較高,由于慢性病的特點,在長期患病過程中還會導致多種并發(fā)癥,對心臟、腦組織、腎臟等的影響尤為嚴重[3]。當前可用于臨床治療高血壓的抗高血壓藥物種類較多,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可達10余種,根據(jù)所屬類別則可分為六類,分別是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肽Ⅱ受體拮抗劑、血管擴張劑[4]。①目前臨床將β受體阻滯劑視為治療高血壓伴心絞痛患者的首選藥物,其不僅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壓指標,還能夠穩(wěn)定心率,降低心肌梗死的發(fā)病概率,其中最常用者為美托洛爾;②利尿劑的治療成本相對較低,也是以往數(shù)十年當中臨床應用范圍最廣的藥物之一,但隨著現(xiàn)代藥物研發(fā)技術的不斷提升,使得利尿劑被逐漸代替,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由于該藥物引發(fā)的副作用概率和種類較多,長期服用后還可能引發(fā)人體內電解質紊亂,而高血壓自身也具有電解質紊亂的癥狀,因此目前已將其排除出首推治療方案;③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同樣是現(xiàn)代抗高血壓藥物的首選種類,其可被用于不同程度的高血壓治療工作當中,尤其對于伴有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患者群體效果更好,其中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臨床應用概率較高,此類藥物具有用藥頻率低、血藥濃度高、藥效持續(xù)時間長等諸多優(yōu)勢[5];④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則可針對造成血管痙攣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入手,繼而有效舒張血管平滑肌,從而起到降低局部血壓的目的,同時該藥物還具有保護靶組織的效果,在治療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腎病等綜合征的治療中可發(fā)揮較好地療效。但實際服用該類藥物后,患者有較高的概率出現(xiàn)持續(xù)性干咳或喉嚨水腫的情況,導致該藥物的適用范圍低于鈣離子通道拮抗劑[6];⑤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在進入人體后可在降低血壓的同時,保護血管、腎臟組織,該藥物也更加適用于高血壓并發(fā)的糖尿病、腎病綜合征患者,但臨床應用時的副作用概率低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因此適用范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充;⑥血管擴張劑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組織,緩解血管痙攣的癥狀,屬于基礎性抗高血壓藥物。當前臨床所應用的抗高血壓藥物均可實現(xiàn)有效抑制血壓升高的效果,但也擁有各自不同的優(yōu)缺點,且其中大多數(shù)的藥效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且醫(yī)療成本較高。因此,在為患者選擇抗高血壓藥物時必須綜合考慮,在平穩(wěn)降壓的同時還要考慮對靶器官或組織的保護,并最大程度降低臨床副作用的發(fā)生概率。
根據(jù)臨床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指出,目前國內應用頻率最高的抗高血壓藥物為鈣離子拮抗劑,其次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這主要是由于前者的臨床適用范圍最廣,且服用后產生的副作用概率最低,因此占據(jù)了一定的主導地位。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抑制劑在我國的應用范圍也相對較廣,其優(yōu)勢在于藥效持續(xù)時間較長,具有緩慢降低血壓的特點,雖然服用后的副作用概率較鈣離子拮抗劑高,但相比于其他藥物更低,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較廣。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雖然醫(yī)療成本最低,但使用后所帶來的副作用相對較高,導致其臨床應用受到極大地限制。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醫(yī)學研究者認為β受體阻滯劑是當下治療高血壓的首選藥物,但實際應用時其使用頻率低于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發(fā)掘其中的原因。在針對單一種類抗高血壓藥物使用的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臨床應用頻率最高者包括卡托普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其原因在于該類藥物自身即可形成較好地臨床療效,加之部分患者僅為高血壓,或并發(fā)癥癥狀相對較輕,因此使用單一藥物可改善病情,加之藥物的副作用較低,因而提高了臨床應用頻率。實際選擇抗高血壓藥物時,應參照國際醫(yī)學界治療規(guī)范,再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既要保證血壓下降的平穩(wěn)性、降壓效果的持續(xù)性,還必須嚴格控制臨床不良反應,繼而減輕副作用帶來的應激反應,提升整體治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