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萍芳,晏東
(1.江西省宜春市中心血站 體檢采血科,江西 宜春 336000;2.江西省宜春市中心血站 成分科,江西 宜春 336000)
臨床上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用血獲得方式就是本次提到的血站采血,尤其就現(xiàn)階段大環(huán)境來看,人們生命健康意識與醫(yī)療技術不斷提高,與之相關的是群眾無償獻血意識社會參與度也日趨上升[1-2]。在人體和周圍環(huán)境,普遍存在各種微生物,在手術、穿刺、插管、注射及換藥過程中,必須采取一系列嚴格措施,防止微生物通過接觸、空氣或飛沫進入傷口或組織,否則就可能引起感染。采血過程涉及到多環(huán)節(jié)、多人員,經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疾病都是通過血液傳播的,采血護士的雙手直接或間接和獻血者血液接觸是導致疾病傳播和血源污染的重要途徑之一,因而每人采血前、后對手的消毒是阻斷細菌污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血站采血時,參與獻血的志愿者在面對醫(yī)務人員以及自身對于獻血認知不夠完善時,使得大部分身處其中的獻血者極易產生不良心理狀態(tài)。近年來,我國醫(yī)護關懷意識不斷提升的同時,與之相伴的是對于參與獻血者不良情緒的緩解方式的臨床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為研究血站采血護理人員對獻血者心理護理的作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江西省宜春市中心血站開展采血參與的獻血者100例為主要實驗對象,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18~45歲,平均(52.0±6.0)歲;所有被選入患者預先都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被選入者均符合合格供血者的有關判斷標準,排除聽力障礙者,中途退出獻血者、患有傳染性疾病者以及精神異常者;將所有獻血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實驗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18~45歲,平均(22.0±6.0)歲,時程9個月-2年;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8~45歲,平均(22.0±6.0)歲,時程9個月至2年;比較兩組獻血者的性別和年齡等相關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18周歲;②積極配合采血,對采血無強烈充排斥者。排除標準:①聽力障礙者 ;②精神異?;颊?;③中途退出采血者;④患有傳染性疾病者。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進行干預,參與操作人員于準備期間向獻血者及其陪同人員發(fā)放無償獻血相關知識宣傳手冊,收集整理參與獻血者基本資料以及既往史,排除不宜獻血者,提醒志愿者獻血前后應注意事項。實驗組:采用心理護理方式進行干預:①對參與心理護理干預的護理人員進行教學等活動,主要內容為心理護理的干預方式,特殊情況,經審核后方能進入相關護理[3];②參與護理者對獻血者的自我能力,心理狀態(tài),生理情況以及預后的各項能力等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進行采血方案制定;③加強對于參與獻血者以及陪同人員關于無償獻血相關內容的宣講,尤其對于第一次參與的志愿者,護理人員應耐心與之講解獻血對于健康的好處,告知抽取血量,并提醒獻血者參與獻血前后對于飲食以及自身作息的調整方案,緩解其進入血站緊張情緒[4];④采血時,操作人員應盡可能保障一次入針成功,入針后操作人員應保持對于志愿者表情以及微舉止的關注,一旦獻血者出現(xiàn)痛苦表情應放緩操作速度,與志愿者進行溝通,待其適應后繼續(xù)操作,如志愿者生理性難耐應停止操作[5];⑤采血過程中可適當保持與志愿者的溝通,緩和操作氣氛的同時也可一定程度轉移獻血者注意力,降低其疼痛感;⑥操作結束后,參與護理人員應安排志愿者進行一定時間休息,休息期間向志愿者發(fā)放一定食物補充其能量,并觀察獻血者各項有關表現(xiàn)情況,與獻血者溝通了解其是否存在異常情緒,一旦出現(xiàn)應采取相應措施。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兩組不良心理評分指標:其評價方法或標準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后的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較好,未產生焦慮等狀態(tài),對待無償獻血態(tài)度積極,運用SAS與SDS量表評價,評分低(每項評分總分為100,分數(shù)越高不良心理狀態(tài)越嚴重)為有效干預,評分高為無效。
1.3.2 兩組滿意度指標[6]:其評價方法或標準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后的獻血者,護理滿意度較高為有效干預、較低為無效干預。
1.3.3 兩組不良反應評價指標:其評價方法或標準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后的獻血者,未出現(xiàn)眩暈、貧血、乏力等不良反應為有效干預,出現(xiàn)人次較多則為無效干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用SPSS 22.0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良心理狀態(tài)評分。實驗組不良心理狀態(tài)評分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不良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
表1 不良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
2.2 兩組參與獻血者不良反應產生情況。實驗組生活質量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產生情況[n(%)]
2.3 實驗組與對照組ICU重癥患者護理總滿意率比較。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2.0%(46/50),對照組護理總滿意率為62.0%(31/50),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
目前,百姓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身體健康成為廣大群眾掛在心頭的大事,隨著百姓健康觀念的提升,無償獻血作為重要的醫(yī)療用血供給來源,采血站各項工作均受到社會高度關注[7]。參與獻血志愿者往往容易發(fā)生心態(tài)變化,一旦產生不良心理狀態(tài),不僅給予獻血者自身較大精神壓力,造成短時間內血壓變化等,也影響周圍志愿者,對獻血環(huán)境造成阻礙,從而使得采血不達預期效果,對急需用血者生命造成威脅[8]。
心理護理在患者整體護理過程中處于關鍵性地位,作為目前諸多新興護理方式中獨占鰲頭的一種,心理護理已深入臨床實踐中。對無償獻血志愿者的整體護理中輔以心理護理方式[9],運用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有計劃的開展教育,對志愿者已有不良心理行為習慣進行指正,降低相關因素對采血過程影響的程度,對采血整體過程發(fā)生發(fā)展進行有效把控,關注獻血者一定期間生活狀態(tài),與獻血者實際生活需求相契合。有目的的心理教育在幫助志愿者正確認識獻血并提供方向的同時,能夠有效提升志愿者健康習慣等觀念,幫助獻血者樹立堅持獻血意識,避免出現(xiàn)懼怕采血等情況的出現(xiàn),從而提升采血效果。心理護理關注于對獻血者進行心理調節(jié),使機體在采血環(huán)節(jié)中保持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及時平復獻血者異常情緒,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降低血管阻力,避免出現(xiàn)短期血壓波動情況產生[10]。
現(xiàn)通過對100例獻血者進行觀察,使用心理護理干預獻血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不良反應出現(xiàn)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方案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于獻血者的護理,應用心理護理干預效果突出,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