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華
(佛山市順德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311)
腎結石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泌尿外科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血尿、腰部脹痛等,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已嚴重影響了患者腎臟健康及生理功能[1]。目前臨床治療此疾病的主要手段為手術治療,其中以經皮腎鏡碎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stolithotomy,PCNL)為主。PCNL術中患者常采用傳統(tǒng)截石體位進行治療,此體位下進行目標腎盂穿刺雖具有足夠操作空間與穿刺范圍,但其對于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刺激較大且患者舒適度較差,可能影響患者預后[2]?!叭恕弊中胃┡P位是在俯臥位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體位,其擺放較簡單且符合人體生理構造,且相關研究已證實其有效性與安全性[3]。但目前臨床有關對比兩種體位在PCNL中的效果相關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較“人”字形俯臥位與傳統(tǒng)體位在PCNL中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行PCNL患者,依據雙盲法分為觀察組(20例)與對照組(20例)。其中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22~68歲,平均(43.17±1.95)歲;結石直徑1~6 cm,平均(2.83±0.46)cm。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25~59歲,平均(42.85±1.97)歲;結石直徑1~4.7 cm,平均(2.86±0.43)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均經腹部平片(KUB)、腹部CT以及泌尿系統(tǒng)彩超等檢查確診為腎結石;②結石直徑≤7 cm;③均滿足手術適應證并行PCNL治療;④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①伴腎腫瘤或腎功能異常者;②輸尿管與腎盂連接狹窄者;③伴身體重要器官(心、肝、肺)功能異常者;④伴血液系統(tǒng)異常者;⑤伴免疫功能障礙者。
1.4方法
1.4.1常規(guī)治療與術前檢查:兩組入院后均予以腎結石常規(guī)治療,包括大量飲水、低鹽飲食、止痛以及抗感染等。兩組術前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以及腎功能等常規(guī)檢查。
1.4.2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體位PCNL治療,具體內容為:患者取截石位,予以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處理,常規(guī)消毒鋪巾,麻醉生效后于輸尿管鏡下將輸尿管導管置入患者患側腎盂,將其固定于尿管上避免脫落?;颊吒母┡P位,并于腹部墊枕,將腎臟水平腹部墊高約15 cm,重新消毒鋪巾。經輸尿管導管注入適量生理鹽水形成“人工腎積水”。于B超引導下探清患者結石位置、尺寸、數量以及患側腎臟積水情況,而后行定位穿刺處理。穿刺至結石部位腎盞、腎盂,穿刺成功后置入導絲,并于穿刺點處做一長約1cm皮膚小切口。順斑馬導絲逐步擴張穿刺通道至18F,建立經皮腎通道,而后置入經皮腎鏡鞘并探查結石,采用氣壓彈道碎石系統(tǒng)或鈥激光碎石系統(tǒng)碎石,碎石經灌洗液排出體外,仔細探查有無結石殘留以及出血,術畢于患側輸尿管留置5F雙J管并置入F18~F16腎造瘺管1根,最后行縫合固定處理。
1.4.3觀察組:予以“人”字形俯臥位PCNL治療,術中體位為“人”字形俯臥位,取軟墊置于患者腹部使其腰部抬高,患者恥骨聯合對齊于手術床下緣外約2 cm,兩腿分開約30°~40°度,呈“人”字形。其余手術步驟與對照組一致。兩組術后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5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效果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①手術相關指標主要為手術用時、術中總出血量、通道建立用時以及住院時間;②手術效果包括結石清除率與穿刺成功率,其中結石清除標準為:術后1個月行KUB復查,結果顯示結石直徑>5 mm表示為結石殘留,反之則為結石清除成功;③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尿外滲、發(fā)熱以及腎積膿。
2.1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比較兩組術中總出血量與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用時、通道建立用時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2.2兩組手術效果比較:比較兩組結石清除率與穿刺成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例(%)]
2.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例(%)]
腎結石是泌尿科常見病癥,約占全部泌尿科結石80%以上,手術是用于治療此疾病的主要手段,主要以PCNL、輸尿管軟鏡下鈥激光碎石術(FURS)最為常見,前者因其微創(chuàng)、并發(fā)癥少以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已逐漸廣泛應用于腎結石臨床治療中[4]。PCNL術中患者常采用傳統(tǒng)截石體位,此體位下術者具有足夠操作空間,便于手術順利進行;但相關研究顯示此體位下患者易出現生理性改變,導致治療舒適度一般[5]。因此,亟需尋找更科學有效的體位。
本研究結果顯示,比較兩組術中總出血量與住院時間無明顯差異;觀察組手術用時、通道建立用時均短于對照組;比較兩組結石清除率、穿刺成功率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PCNL中采用“人”字形俯臥位與傳統(tǒng)體位治療效果相近,但前者手術用時與通道建立用時較短,臨床治療時應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體位。分析其原因在于,采用傳統(tǒng)截石體位進行手術在腎臟向前內側移動以及擴張時需要較深距離,且由于此體位穿刺選取區(qū)域有限以及術鏡活動空間有限等因素導致手術難度增加,進而延長手術用時與通道建立用時[6]。而“人”字形俯臥位中患者腰背部可完全顯露,當術中發(fā)現有灌注液外漏時,術者可第一時間發(fā)現異常,便于患者病情觀察;若患者術中病情變化或出現嚴重并發(fā)癥時可及時進行對癥處理。此外由于“人”字形俯臥位患者較放松且術者具有充足穿刺選取區(qū)域與術鏡活動空間,可有效縮短手術用時與通道建立用時,便于患者術后恢復[7]。但相關報道稱,PCNL中取“人”字形俯臥位可能導致患者雙側肺受壓,引起心輸出量降低,可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增加手術風險[8]。因此,術前術者應仔細評估患者綜合體征并據此選擇最合適體位。通過本次研究,術者總結出以下手術要點:①術前應詳細了解患者結石分布情況,以便選擇最合適的穿刺點;②術中若需建立第二通道,則需盡量選取與第一通道適宜的角度建立,可提升取石效率。
綜上所述,PCNL中采用“人”字形俯臥位與傳統(tǒng)體位治療效果相近,但前者手術用時與通道建立用時較短,臨床治療時應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