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華
摘要:當今英語學習似乎也在經(jīng)歷一種“迭代”過程,死記單詞、硬背句型的刻苦歷程已經(jīng)不太適合英語的學習。在沒有母語的介入,沒有心譯介入的情況下,用英語想,用英語說,才能達到流利純熟的運用英語的境界。那么,運用自如的英語思維方式究竟應該怎樣學習得到?對于新一代學習英語的孩子來說,把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教給他們,效果應該會更佳。因而,我們就必須要開啟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yǎng)學生英語思維的習慣。
關鍵詞:英語思維習慣?語感?思維能力
在這里先引用一則眾人皆知的笑話: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高速公路出車禍了,連人帶車翻到懸崖,外國交警到現(xiàn)場后向下喊話:“How are you?”中國留學生條件反應的回答:“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然后外國交警就走了。
留學生最后的結局大家大概也能猜到了九分。對于看到這個笑話的,接受過中國式英語教育的大部分人恐怕都會無比認同的苦笑一聲。畢竟這是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標準答案,一個幾乎已經(jīng)刻進我們大腦深處的回答。確實,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學生花費了許多功夫?qū)W了很多年的英語,卻最終還是學成了“啞巴英語”的結局。他們慣用于中國式的思維說英語,而難以融入到外國文化的交流圈子中。
因此,在小學的英語教學中,在學生剛接觸英語的黃金時刻,我們不能剝奪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演變成“教學的荒地”。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呢?
一、實施語感先于語法的教學,激活學生英語的思維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個別老師往往為了讓學生能夠把知識記得牢固,不但采用中文解釋,學生在英語課文背誦時,實行一句英語一句中文的背誦方式,甚至會絞盡腦汁地編寫順口溜或記憶語法規(guī)則的口訣讓學生記憶。沒錯,學生用這種方法應付考試,確實很奏效,但并不利于學生掌握語言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在國內(nèi)讀書時,英語成績不算好,后來因家庭原因去了加拿大,僅僅一年,這孩子就能夠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當然,你會認為,在國內(nèi)我們都沒有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在教學中至少要朝著聽說訓練,培養(yǎng)語感的方向去努力。學生只有在大量聽、說、閱讀的過程中,對語言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具體的認識,在具備語言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加深對語言規(guī)律的認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彌補受語言環(huán)境制約所帶來的缺陷。
例如,學生在接觸可數(shù)名詞和不可數(shù)名詞時,如何讓學生區(qū)分呢?對于可數(shù)名詞,學生容易理解。但是對于如rice, bread等這些能一粒粒、一塊塊數(shù)的詞,學生就難以理解為什么是不可數(shù)名詞呢。如果讓學生強行記憶,學生難以記住,還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學中,出現(xiàn)rice時,直接對學生說a bowl of rice, a bag of rice, 出現(xiàn)bread時,就說a piece of bread等。當再出現(xiàn)這些有質(zhì)疑的不可數(shù)名詞時,學生就不會說成a rice或a bread了,也不會有疑問了。
通過這種“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過程,利用學生多聽多說多讀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采用“浸入式”的英語教育方式,用母語教育的模式來培養(yǎng)學生,并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堅持不懈的日常訓練,就能慢慢增強學生的語言敏感度,有了語感,英語思維也開啟了,語法也就無師自通了。
二、創(chuàng)設真實自然語境,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生活化
對生活在母語國度的學生,讓他們?nèi)フ莆找婚T外語,若沒有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的思維大部分會處于形象思維的狀態(tài),語言學習很難得到理解和掌握。因此,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容易讓學生身同感受,充滿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和思考。
例如,在教學PEP小學六年級Unit 5 What does he do時,教師把教室布置成一個職場的環(huán)境,利用圖片、實物或職業(yè)服飾把學生帶進職場,并通過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be one day?”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心中想成為的人。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Why?”讓學生進行思考,如學生回答:“I want to be a businessman.” 時就追問學生為什么,學生回答:Because I can go to many countries.或I can make more money.等。利用這一方式,學生不但無形中掌握了關于職業(yè)的單詞,也了解了不同職業(yè)的特點。這樣一來,學生在生活化的環(huán)境中,英語思維也自然被打開,縱向深入。
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材料,老師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利用購物、活動、季節(jié)、天氣等不同主題,盡量做到與生活化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日積月累,就有所收獲了。思維的求知欲自然而然被激發(fā),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引導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yǎng)英語思維的習慣
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專家曾指出:英語思維的培養(yǎng)很關鍵,在對孩子采用母語學習的方式學習時,要盡量避免英漢互譯的學習,要盡可能的用英語思維的方式直接思考,從而發(fā)展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因而,在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多啟發(fā)、多引導、多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充分給予他們發(fā)揮的機會。只有鼓勵堅持使用英語,讓學生在具體的語感中用英語去思考,久而久之,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思維方式,就學會了主動探討學習,培養(yǎng)了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由此而見,建立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學生的思維好比一朵美麗的花朵,要靠我們這些園丁用心去澆灌、施肥,才能使花朵綻放得更加燦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和利用每次思維訓練的機會,最大程度的給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的空間,養(yǎng)成了英語思維的習慣,學生這把英語思維的鑰匙才會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