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一、赫希社會社會控制理論與校園欺凌的關系
(一)校園欺凌者與少年犯罪人的關系
多次,長期,侵犯度逐漸升級的欺凌者可能會向少年犯罪人的轉化。
(二)控制理論在校園欺凌防范中應用的意義
1.為界定校園欺凌與少年犯罪行為提供理論支持
2.應用四大“社會關系”對欺凌者進行心理和行為上的修正
3.精準定位具有犯罪人格的欺凌者
4.預防欺凌者向犯罪人進行轉化
二、赫??刂评碚撍拇笠卦谛@欺凌中的干預作用和建議
(一)依戀(Attachment)
1.對父母的依戀
有研究表面:兒童在5歲前與母親長期分離是少年犯罪性格的發(fā)展和持續(xù)性不良行為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赫希也發(fā)現(xiàn):
(1)母親對少年的監(jiān)督作用越強大,該少年犯罪的幾率越低。
(2)父親交往親密度越高,犯罪的幾率越低。
(3)對父親情感認同度越高,犯罪的幾率越低。
2.對學校的依戀
有研究表明:低智力狀態(tài)與結交少年犯罪朋友有關。學業(yè)較差的學生往往會缺乏對學校的依戀感。一般而言,不喜歡學校是少年實施欺凌的動機之一。實施欺凌行為是他們緩解挫折感的一種手段。
智力與犯罪的關系為:
學習能力差→學業(yè)成績差→不喜歡學?!种茖W校的權威→欺凌,乃至犯罪行為。
3.對同伴的依戀
是否結交欺凌者朋友,與是否實施欺凌行為之間有決定性作用。大量案例證明,個人行為的欺凌是少見的,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團體欺凌個體的行為。此外,欺凌少年沒有獲得足夠的遵從獎勵也是施暴原因之一。如果缺乏遵從獎賞的少年交往,就會產(chǎn)生負面效果的同伴依戀。
4.干預建議
(1)增進親自關系。父母應該從孩子年幼時注重親子關系的培養(yǎng),以免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在言行上失控。
(2)父母自身需要認識社會的形成是多元的,它需要各個行業(yè)的支持,學習并非唯一出路。
(3)增加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對校園依戀。具體建議見“奉獻”與“參與”的相關章節(jié)。
(4)學校需完善更多元的評價機制,避免單一評價學生。
(5)提高遵從獎勵。教育參與者應該開發(fā)各種獎勵,同時擴大獎勵的面和展示范圍來擴大效應。
(6)建立專門的咨詢機構,培訓專員來調(diào)節(jié)親子矛盾以幫助失和家庭。
(7)國家相關部門進行就業(yè)指導,引導就業(yè)分流,提升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
(二)奉獻(Commitment)
1.學生對教育和高地位職業(yè)的奉獻
赫希發(fā)現(xiàn)渴望獲得物質(zhì)成功的少年,而不是精神上成功的少年,比那些既渴望物質(zhì)成功又渴望精神上成功的少年更容易成為欺凌者和犯罪人。
2.失敗歸因將引發(fā)不滿,暴力發(fā)泄。
對高地位職業(yè)追求過程中失敗時,歸因于不可控制的外力,又發(fā)現(xiàn)暴力可以以最短的時間成本換來最好直接的收益時,他會排斥社會制度中的行為規(guī)范而轉向違法犯罪。
3.干預建議
(1)對職業(yè)高中與重點高中一視同仁地抓校風建設。讓沒能進入重點高中的少年有認同感和歸宿感。
(2)幫助迷茫學生樹目標、樹理想、樹榜樣。
(3)家長和教育參與者應該引領青少年找失敗的主觀原因而非客觀原因。
(三)參與(Involvement)
1.為突出重點,本文弱化無效參與與有效參與,重點闡述負面參與。
2.負面參與
如果青少年不能用有意義的活動占用閑暇時間,他們可能實施欺凌,從而獲得低級快樂。 如果參與了低俗的成年人活動,他們會存在對學習活動虧欠的彌補心理【4】,從而進行吸煙,飲酒,早戀,迷戀暴力游戲,從而逐漸遠離傳統(tǒng)活動。
3.干預建議
① 延長義務教育時段至高中(至18歲)。加強這個高風險過渡期的社會控制力量。
② 豐富的課程設置,開設多彩的選修課和課外講座來滿足更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③ 禁止18歲以下少年購買煙酒,玩暴力游戲,觀看成人音像。如有違反,必遭重處。罰款交給青少年管控機構進行后續(xù)彌補和扭轉工作。
(四)信念(Belief)
1.與法律和法律制度有關的價值觀
(1)把法典看成是不必要,或偶爾遵守的行為準則。
(2)無視法典,且積極鼓勵違反法律的附帶結果行為。
這種認為法律的要求并不能約束個人的行為的制度觀也被稱為中和技術。(對違法行為的辯解。其特點為1.否認責任 2.否認損害 3.否認被害人 4.譴責那些譴責他們的人 5.高度孝忠群體)
2.受教育程度較低人群的信念
社會學家沃爾特·米勒說道,“下層文化階級有六種核心信念”:
(1)麻煩,對法律不是主動遵守而是怕惹麻煩的被動接受。
(2)強硬,指的是暴烈的男子漢氣概。
(3)聰明,最大限度的利用心理機敏和最小限度的利用身體力量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4)自主,渴望得到成年人身份,重視飲酒,吸煙,早戀和其他方面的自由。
(5)命運,受教育程度較低人群往往沒有長期計劃。
(6)興奮,追求短暫的,眼前的,不計后果的快感。
3.干預建議
(1)明確界定校園欺凌的行為范圍。明確自己是否侵害了他人的身心,或受到了侵害。且明確如果自己被侵害,應該怎樣保護自己。
(2)明確監(jiān)護人的責任。制定強制措施來引導家長明確和強化自身的管教作用。
(3)校園欺凌行為主要發(fā)生于10-18歲少年,還不能完全納入刑法,國家應考慮補足這一漏洞以對欺凌者有強大威懾作用。
(4)巧妙轉化“六種信念”,如:父母的言傳身教,班會的開展,公益講座的開展,以及一些優(yōu)質(zhì)的公益廣告、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都能喚起青少年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