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嫵
于黃家塆,我為過客;而于我,黃家塆是非同尋常的一程山水。
據(jù)族譜記載,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詩人黃庭堅的第15世孫——德只公,元末明初,從江西修水雙井村遷徙到平湖,在該村一帶繁衍生息,為黃庭堅的后裔,因居民皆姓黃,故此地就叫黃家塆。原來,黃家塆一開始就生長著故事,是一本悠久的歷史書,無論是合上還是打開,都是古色古香的一卷,深遠而厚重。
黃家塆地形奇特,四面青山環(huán)繞,一條“S”形的河流從塆中逶迤而出,使黃家塆呈一幅太極圖狀。向陽一邊為東塆,向陰一邊為西塆。這種看似線條最簡潔,圖象最簡單的地形,給黃家塆帶來了幾許神秘,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相傳嘉靖王朝1572年,朝廷決定悼念方孝孺、黃子澄蒙難170周年,舉行褒揚忠臣賢能的公祭慶典活動。黃家塆的制高點——佛祖嶺,被選進公祭慶典地點名錄。以佛祖嶺為中心,對環(huán)繞黃家塆的群山、地勢,依據(jù)其形狀和佛文化要求,進行地名冊封,如羅漢顯肚、和尚石打坐、筆架山、太師椅(這些是護佑佛祖,聽從佛祖使喚的);把從平湖到方家沖的沿途驛道周邊的奇形怪石,按外觀形態(tài),稱為青獅、白象、石龜、石狗、鷹嘴(這些是陪伴佛祖,供佛祖玩耍開心的)。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細看黃家塆周圍的群山,越看越像,有的如獅、如象;有的似鷹,似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后人根據(jù)其形態(tài),命名為“龍宮探幽”“黑犬護路”“獅象相逢”“龜蛇對峙”“羅漢護佛”“和尚打坐”“天鷹展翅”“秀才坐椅”等八大景點。使每一個來到黃家塆的人都想去游覽觀光,黃家塆因為有了這段歷史,從此經(jīng)天緯地,壯懷激烈。
前不久,承蒙文友梅亭的邀請,我們一起來黃家塆,在回鄉(xiāng)度假的黃處長、黃校長的陪同下,我們?nèi)シ鹱鎺X尋古探幽。我們先尋訪驛道,這是一條從方家沖到平湖的古道,必須越過黃家塆的黃松嶺(此山崗松樹高大茂盛,是道路的制高點,1572年冊封更名佛祖嶺),越過崇山峻嶺,越過明清兩代,也越過古道的繁華。黃松嶺的風(fēng)口處還修建了涼亭,供人們歇息,喝茶,邂逅,交流,是當(dāng)年名副其實的商賈云集和信息交匯中心。
我們沿著山路慢慢前行,在草叢中找到一條由青石板鋪陳的小路,因長時間無人通行,石板周圍雜草恣意蔓延,兩旁的樹木蒼蔥繁茂。古道斗折蛇行,靜臥草莽,沉寂,憂傷而凄美。我躑躅其上,用腳丈量著歷史,仿佛看到布滿滄桑的古道上南來北往的人,他們有的肩扛背馱,有的追星趕月,疲憊奔忙,絡(luò)繹不絕。又仿佛聽見馬蹄嘚嘚,駝鈴聲聲。冗長的古道,撒盡俗世煙火的杯杯盞盞,飄蕩著人們生生不息的魂靈。
昔日的涼亭沒有了,只剩下殘缺的石岸,散落的石條。盡管它們被荒野淹沒,但依然顯現(xiàn)著一種浸潤時間的深深遐思,一種無比厚實的文化積淀。它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講述著無數(shù)往昔的生動故事,承載著一種魅力永恒的蒼涼氣息。
我們來到佛祖嶺的公祭廣場,當(dāng)年這里安放有方孝孺、黃子澄的雕像,有按最高規(guī)格建造的佛祖寺。自公祭慶典活動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佛祖嶺挾“萬歷中興”的繁華碩果,威名遠播。湖北及周邊慕名前來的官員絡(luò)繹不絕,有坐轎的文官,有騎馬的武將,也有步行的,紛紛來到佛祖嶺,祈求官運亨通,憑吊、祭拜方孝孺、黃子澄忠誠報國的豐功偉績。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成群結(jié)隊,到佛祖寺燒香拜佛,祈求佛祖顯靈,保佑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當(dāng)年的佛祖嶺,一年四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香火旺盛,氳氤繚繞,鑼鼓陣陣,佛樂悠揚,一派安定祥和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在廣場的遺址上努力搜尋者,既沒有寺,也沒有佛,沒有了雕像神壇,甚至連殘垣斷壁都沒有。這里只有一片片板栗樹林,除了靜謐,還是靜謐。佛祖寺曾經(jīng)的豪華和風(fēng)光,已經(jīng)隱在了時光中。
站在我身旁的黃處長,目光深邃地望著遠方,略有所思,初看上去,是一位典型的農(nóng)村大叔的形象。他穿著一件休閑的灰色T恤,外面穿著一件深藍色的外套,腳穿一雙登山鞋,手中握著一根木棍子。他一邊向我們講述公祭的歷史,言辭激動,眉飛色舞,一邊發(fā)出陣陣感嘆,還不時地用手中的棍子比比劃劃。看得出來,他是一位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鄉(xiāng)賢。他對黃家塆的歷史了如指掌,如數(shù)家珍,那些人,那些事,那年那月,都深深扎進他的心里,成為他要銘記黃家塆的理由和鄉(xiāng)愁。
我的心情似乎沒有因為衰敗而傷感,此時此刻,沒有公祭廣場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有以黃處長為首的一些鄉(xiāng)賢記住這段歷史,并將它傳承下來,歷史就更有厚重感,更有意義了。何況,黃家塆文化底蘊深厚,民風(fēng)純樸,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素有“秀才塆”的美譽。僅清朝就出了8位秀才。解放后,只有500多人的黃家灣就有100多名大、中專生,其中30多人從教。這些人都是承托黃家塆歷史的根基和力量,他們足以讓這段歷史矗立在久遠的歲月之巔,讓它就像我們的日子,不緊不慢地延續(xù),永遠芬芳。
黃家塆的古跡遍布塆里的角角落落,除了佛祖嶺、清朝建筑、新屋祠堂,還有紀念齊泰的400多年的柏樹,有不施粉黛,掩映自然風(fēng)采,紀念三位忠烈的三座石橋。這些建筑還都有遺存,它們以蒼涼和粗獷的輪廓,述說著曾經(jīng)的盛大和衰敗,見證著黃家塆的滄海與桑田。
如今的古道,因為有了村村通的全線貫通,安靜了下來。佛祖寺也因為一個時代的沉淪而遠去,佛祖嶺又回歸到黃松嶺的原貌。取而代之的是名震四海的“板栗王”之鄉(xiāng),新時代全市“生態(tài)文明灣落”的榮光。
我們繞到村口的山崗上,那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板栗樹林,讓人感受到顆粒歸倉的殷實與歡騰。隨處可見掉落在地上的板栗,大大的,紅紅的,光滑而有光澤。我忍不住一驚一乍,一次次奔向它們,憐愛地拾起來,左右端詳,來回在手里捏拿著,舍不得吃。直到口袋裝不下了,只好請同行的朋友幫我收下。
難怪有人曾贊嘆黃家塆的板栗:“羅田平湖黃家塆,栗王故鄉(xiāng)名響亮?;仡櫄v史探根源,栗王折桂非平常。四面環(huán)山中盆地,土壤肥沃日照強。栗農(nóng)勤勞性踏實,世代傳統(tǒng)不相忘。七十年代學(xué)大寨,華農(nóng)教授下農(nóng)鄉(xiāng)。定點指導(dǎo)黃家塆,科學(xué)方法樹榜樣……” 板栗的豐收,致富了一代代黃家塆人,也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我走在通往塆里的公路上,路邊的稻田沉浸在金秋收割后的靜謐之中,田邊這兒一棵,那兒一棵高大的柿子樹正熱鬧著,青青黃黃的柿子綴滿枝頭,搖頭晃腦,好像要把秋天看透。再過些日子,它們會變成滿樹的紅燈籠吧,到那時,必將照亮黃家塆的整個秋天。我這樣想著,忽然有著再來一次的沖動了。
回程時,我抬頭望著恬靜中的黃家塆,那么溫婉。它攜著自然美景、文化歷史,構(gòu)成得天獨厚、古今兼?zhèn)涞泥l(xiāng)村文化特色。在今天美鄉(xiāng)建設(shè)的發(fā)展藍圖上,真的是:風(fēng)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