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田鑫
◆摘? 要:中國讖緯神學是起于先秦,發(fā)展于秦,興盛于漢的一種“重陰陽,言災異”的學說。對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軍事產(chǎn)生著重要作用,甚至間接促進構成了一種文化心理結構,最深層次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塑形和教育衍生功能,且這種功能在中西文化對比下尤為清晰。本文將逐一闡述何謂讖緯、讖緯之現(xiàn)、讖緯之思與讖緯之辨。
◆關鍵詞:讖緯神學;中西;社會文化模型
一、何謂讖緯?
讖:“圖讖”,即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神的啟示,向人們昭示冥冥之中的兇吉禍福、治亂興衰;緯:所謂“緯”就是神學理論附會儒家經(jīng)典,以解經(jīng)為比附的緯書;“緯不知作者為誰,因附會以神其說,彌傳彌失,有益以妖妄之詞,遂與讖合而為一,故曰讖緯”有人認為讖是讖,緯是緯,讖多指毫無根據(jù)的詭秘語言,緯則是儒家經(jīng)典對陰陽災異的解釋,但是緯書也常因其不知作者是誰,越傳越少,多剩下妖言之詞,與讖書合二為一,特征為重陰陽、言災異。
二、讖緯之現(xiàn)
(一)現(xiàn)于立君選臣
讖緯在東漢盛極一時,君王成了“戲精”,王位更替如同演戲,選臣舉賢成了“過家家”。王莽廢漢自立、劉秀中興為王(真命天子)、孫咸征狄”“王梁立衛(wèi)作玄武”等都是其中經(jīng)典的橋段。
(二)現(xiàn)于黎民生活
讖言云“天有四時,春夏秋冬。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王不可違農(nóng)時”,于是百姓們按照讖言春耕、夏長、秋收、冬藏辛勤勞作,不違農(nóng)時;讖言又云“天有四時,春夏秋冬,王有四政,慶賞刑罰,四政若如四時通類也,慶為春,夏為賞,秋為罰,冬為刑。慶賞罰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備也”于是百姓按照讖言中遵守刑法,服從統(tǒng)治;“君以臣為綱,父以子為綱,夫以婦為綱”按照社會等級制度規(guī)范言行;“子承父業(yè)如寒暑相替”倫理生活。
(三)現(xiàn)于日本韓國
讖緯神學的影響不止在中國,甚至傳播到了亞洲,以日本和韓國為例說明。讖緯與制造日本國史、政治改良、甲午軍事擴張有關。韓國與中日兩國毗鄰,也受及讖緯神學的影響,韓國國旗便是最典型的驗證,中心為陰陽八卦圖。四周是是八卦去掉“風雷山澤”四卦而留下“乾坤坎離”即指天地水火的四卦。
三、讖緯之辯
讖緯多以妖妄之言,是不值得思考的,但是其發(fā)展中董仲舒將儒家學說與陰陽五行配置起來,借陰陽學說進而推行仁義德政,從而構成系統(tǒng)的宇宙圖示是極有價值的,從而試圖用陰陽去解釋萬事萬物,給出一切問題的答案。用陰陽五行去解釋君—臣—天的社會關系,用陰陽五行去約束帝王施政春慶—夏賞—秋罰—冬刑,陽尊陰卑,陽為賞陰為罰,約束帝王多施仁政,用陰陽五行去引導農(nóng)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用陰陽五行去治病,一切事物都可以用這個封閉循環(huán)的理論模型去解釋,理論模型中的每個因素都有自己的權利或作用但同時也應受制約遵循規(guī)矩,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四、讖緯之思
然而,這樣的理論模型封閉的、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的,是否合理,當今世界中西對比之下是否具有優(yōu)越性,是否要堅持,是否應打破?
我覺得是時候?qū)⑽鞣骄唧w的、理性的、分析性的思維用到我們的教育實踐、生產(chǎn)生活中了。在科技上,不能在停留于經(jīng)驗的解釋了,應習慣于更上一層的脫離經(jīng)驗,理論思辨,或者將經(jīng)驗進一步的驗證,結合實際問題,將經(jīng)驗用于實踐。不能停留于實踐了,應具有分析性、理性、科學思維。但是更要保持我們的系統(tǒng)模型,資產(chǎn)社會極端理性、分析,人只是流水線中的一環(huán),一個螺絲釘,淡化人性,物化異化,因此在物質(zhì)生活文明了之后,我們?nèi)砸糯笪覀兊娜蕦W結構,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以此次疫情為例,中國聯(lián)防聯(lián)控、群防群控,解放軍戰(zhàn)士、白衣天使、志愿者、青年突擊隊以及自覺在家防控的我們都在自己的領域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不是任何人提倡的,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結構,我們相信,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相信,人人為民請命;我們相信,否極泰來。我們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同氣連枝,共盼春來,我們的仁學結構便是我們的民族之魂,興久不衰!物質(zhì)文明靠線性開放,精神文明靠統(tǒng)一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李澤厚.孔子再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1980(02):77-96.
[2]李澤厚.秦漢思想簡議[J].中國社會科學,1984(02):115-137.
[3]余治平.董仲舒的祥瑞災異之說與讖緯流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47-51.
[4]曾德雄.讖緯中的帝王世系及受命[J].文史哲,2006(01):37-46.
[5]孫英剛.讖緯思想與制造日本國史[J].讀書,2019(09):1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