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武,龍華,周進,譚補輝,胡智清,徐文慶
(1.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2.益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3.湖南財經(jīng)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21002)
滴灌尖管是滴灌機中的一個重要零件,該零件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滴灌閥門的控制,可以實現(xiàn)滴灌技術中所要求的幾種要求,分別為單液滴灌、多液滴灌、混液滴灌。考慮到維修和零件的報損,滴灌尖管零件的數(shù)量要求多,因而其生產(chǎn)批量大,需要采用注射成型方式來對其進行大批量生產(chǎn)。本文針對某滴灌機滴灌尖管塑件的成型,設計了一種1模2腔注射模具,模具中,采用了一種改進型澆注方式、設計了一個不常見的彎尖管脫模機構、模具整體結構的優(yōu)化設置,以及針對難加工成型件的成型,設計了新的數(shù)控加工工藝,有較好的模具設計和加工參考意義。
滴灌尖管塑件的形狀如圖1所示,塑件為一種特殊形狀的彎尖管,通過其外壁設置的虛擬位置線L1~L6,尖管的特征可以分為6段特征,L1~L2之間為彎管尖頭G1段,內(nèi)、外壁都為彎管狀;L2~L4之間,外壁分為三段,其形狀為錐形管、薄壁直管和厚壁直管,內(nèi)壁也分為三段,分別為錐形管G2段、直壁管G3段、錐形管G4段;L4位置處,管外壁設置有一個大直徑肩臺;L4~L5之間,外壁為帶圓柱凹槽的直壁管,內(nèi)壁為直壁管;L5~L6之間,即G6段,為外壁上附加的小直徑直通管。在L4肩臺處,設置有斜管特征H1、倒扣圓孔特征H2。G1段與G2段邊界處,存在一個小臺階。
圖1 滴灌尖管塑件
塑件的具體結構尺寸如圖2所示,G1段彎管的內(nèi)徑為Φ4.1 mm,外徑Φ6 mm,圓管中心弧度跨度為127°。G1段與G2段邊界臺階處徑差為0.2 mm。H1孔與管中心線夾角為25°,H2孔的深度為2 mm。H3孔內(nèi)徑Φ3 mm,外徑為Φ4 mm,為典型的薄壁管。塑件成型模具設計的難點在于:
圖2 塑件結構
(1)澆注澆口位置的選擇。
(2)塑件壁厚較薄的地方多,充填流動性差。
(3)塑件的脫模,脫模難點在于:第一是前端彎尖管內(nèi)壁G1段的脫模;第二是,H1孔、H2孔的脫模;第三是尾端G6段薄壁管的成型與脫模;第四是塑件整體的脫模。
材料選用高流動的PC料H200-3670R,該材料的特點有:
(1)韌性好,流動性高,易加工成型。
(2)溫度適用范圍廣。
(3)尺寸穩(wěn)定性強。
(4)環(huán)保安全。
(5)適合做超薄產(chǎn)品。塑料的顏色為透明;加工溫度:280~320 ℃,烘料溫度:110~120 ℃,烘料時間:4 h。
應用領域有:
(1)手機外殼,充電器外殼,電表箱和保險絲盒,家用開關,插頭和插座,繼電器和連接器,食物攪拌機和處理機,蒸氣熨斗的水槽,烤箱控制面板,真空吸塵器。
(2)電子顯示牌,數(shù)碼管,燈罩。
本塑件的尾端G6段為薄壁管,壁厚0.5 mm,且長度較長,具有典型的薄壁注塑特點,流動性差的塑料在此處難以充填,因而需要一種流動性好的材料進行充填,而H200-3670R解決了做超薄保護套要用高速注塑機才能生產(chǎn)的不足,能在普通注塑機上直接生產(chǎn)加工,能有效節(jié)約成本,該材料最高可做0.5 mm, 0.6 mm,0.8 mm厚度的產(chǎn)品;顯然,選用該材料來成型本塑件為較佳的選擇。
(1)基于前述塑件的結構特點及選用的材料,本塑件的成型方案設置如圖3所示。模腔布局1模2腔,針對單腔而言,如圖3(a)所示,選用P0面作為模腔的主分型面,在彎管端設置副分型面P2分型面,在尾端L5界線位置處,設置P1分型面。塑件按彎管型芯朝下的方式進行分型布置。
圖3 成型方案
(2)澆注使用單個側澆口進行澆注,澆口位置的選擇保證流道及主流道位置能設置于模具中心位置附近,以盡可能減短料流的流動長度,為保證G6段的充填,使用以下手段來改善模腔的充填性能:其一是,在流動路徑上,設置6處冷料井,以便澆口位置附近的料流冷前鋒進入這些井中,保證后續(xù)高溫料流繼續(xù)推進,充填G1段和G6段;其二是考慮到充填末端塑料流動差會降低加工效率,影響制品的性能和外觀,可以使用與材料相適應型號的塑料增流劑,以增加塑料的加工流動性,改善塑料產(chǎn)品的表面光澤度。
針對塑件的難脫模問題,使用以下方案[1~5]:
(1)針對H1斜孔、H2孔的脫模,在模腔型腔一側使用1個H1斜型芯機構驅(qū)動H1斜型芯做斜向抽芯以實現(xiàn)H1孔的脫模,使用1個H2斜頂機構驅(qū)動H2斜頂實施H2孔的側抽芯脫模。
(2)在彎管G1段,使用一個彎管機構來對G1段內(nèi)壁實施彎管型芯抽芯脫模。
(3)在彎管G6,以P1分型面一側,設置中央型芯對G2、G2、G4、G5段內(nèi)壁實施側抽芯脫模,使用H3型芯對G6段管內(nèi)壁實施側抽芯脫模。此兩個型芯整合在一個側抽芯滑塊上。中央型芯的前端尖端與G1彎管型芯碰合位置需要設置定位配合錐臺,以保證此兩型芯的結合強度,防止型芯前端折彎。
(4)塑件的完全脫模,使用“抬料”方式來進行脫模,即塑件本身底部不設置頂出元件,而是通過對6個頂料孔內(nèi)的冷料井廢料進行頂出,通過每個冷料井的進料口的拉動,將塑件從型芯上“抬出”而實現(xiàn)塑件的完全脫模,這樣,有助于防止本薄壁塑件的頂出變形。因而,針對單腔而言所設置的機構布局設置如圖4所示。
結合圖4所示,H1孔由H1型芯8成型,并由鎖緊塊11驅(qū)動斜滑塊10做斜向抽芯脫模。H2孔采用H2斜頂5成型和頂出脫模,該斜頂由定模一側的頂出板7推動。中央型芯2、H3型芯、和G6鑲件安裝于中心孔滑塊上,由該中心孔滑塊帶動實施側抽芯。G1段內(nèi)壁彎管的脫模由轉動軸16驅(qū)動轉動塊14及其上的G1段彎管型芯轉動來進行抽芯脫模。型腔主鑲件18和型芯主鑲件17由主分型面P0分型而獲得。
圖4 脫模機構布置
塑件的單腔使用3條水路來進行冷卻,如圖3b所示,第一腔使用C1、C2、及中央型芯水路;第二腔使用C3、C4及中央型芯水路。CAE分析結果表明,塑件模腔充填時間為0.93 s左右。相對厚壁注塑,薄壁件的注塑須增強模腔內(nèi)的排氣,以避免充填時局部區(qū)域燒料,導致塑件注射成型失敗。
依據(jù)單腔的結構設計,按1模2腔進行布置后,獲得的模具結構設計如圖5所示。模具中,模架使用兩板兩次開模模架,兩次分型打開分別為P0面、P1面。模架中,對定模板28進行了改造,改為增長型模板,以便于滿足油缸22驅(qū)動中心孔滑塊1的長距離抽芯行程需要。澆注系統(tǒng)構成件采用常用型澆口襯套結構形式進行設置。模具中,結合單腔脫模機構的布置,做了如下機構布置來實現(xiàn)單腔脫模機構的動作功能[6~10]。
圖5 模具結構
(1)針對塑件H1孔的脫模機構,針對2個模腔,所設置的兩個H1孔斜向抽芯機構分別為機構M1、M1’,機構M1、M1’的鎖緊塊11通過螺釘緊固安裝在面板27上,斜滑塊10則安裝在定模板上所加工的T型槽內(nèi),并由其尾部的螺絲12對其進行抽芯行程限位。
(2)針對H2孔的脫模機構,所設置的驅(qū)動機構為M2機構,兩腔中的H2斜頂5由同一塊前推板7通過其上的斜頂槽6推動,前推板由兩個安裝在面板上的導柱24進行運動導向,前推板上安裝有前拉桿25,前拉桿下端設置有一個孔,與安裝在動模板29上的尼龍扣35配合,因而,模具在P1面打開時,尼龍扣35可以通過前拉桿拉動前推板一起下行,從而驅(qū)動2個H2斜頂將塑件從型腔鑲件18中頂出,同時實現(xiàn)H2孔的側抽芯脫模。前推板頂出后,由彈簧26先將其推回復位到P2面位置。
(3)針對H3孔的脫模,設置機構為M3機構,M3機構中,油缸安裝在定模板三,由其驅(qū)動一個大滑塊中心孔滑塊滑動,從而帶動兩腔內(nèi)的中央型芯2、H3型芯3、G6鑲件4同時實施側抽芯動作。
(4)針對G1段彎管的抽芯脫模,設置了連桿式彎管抽芯機構M4來進行抽芯,2腔中,單腔內(nèi)的G1段彎管內(nèi)壁由轉動塊15驅(qū)動其上的G1彎管型芯14轉動來實施抽芯,轉動塊由轉動軸16驅(qū)動,轉動軸由活動滑塊21驅(qū)動,活動滑塊則由P1面打開時,定模板上的上拉桿19驅(qū)動動模板上的曲肘20來進行驅(qū)動。這樣可以避免設計復雜的彎管抽芯驅(qū)動機構,有利于簡化模具結構,降低模具制造成本。
(5)塑件的最終頂出脫模由推板31推動其上的頂針32將塑件從型芯主鑲件17上頂出而實現(xiàn)完全脫模。
(6)模具中的水路盡可能做到隨形冷卻,以保證塑件得到完全充分冷卻,避免冷卻不均而產(chǎn)生較大的變形[11~13]。
結合圖5,如圖6所示,模具的工作原理為:
(1)注塑 模具閉模注塑,經(jīng)保壓、冷卻等過程后,等待開模。
(2)M3機構先抽芯 模具打開前,油缸驅(qū)動滑塊1先完成兩腔的中央型芯、H3型芯、G6鑲件同步抽芯動作。
(3)P0打開 模具動模按開模方向下行打開,在彈簧33的撐開下,模具首先在P0面處打開,打開時,M1、M1’兩個機構的鎖緊塊驅(qū)動對應的斜滑塊及其上的H1孔型芯8完成斜抽芯動作。
(4)P1打開 動模繼續(xù)下行到一定距離后,定模板被拉桿34拉住,不能繼續(xù)下行,從而模具的P1面打開。P1面打開時,有兩個抽芯動作同步進行,如圖6所示,第一個是,尼龍扣35拉動前拉桿25,從而拉動前推板7將兩腔的H2斜頂5同步頂出,將塑件從型腔主鑲件18中頂出脫模。第二個是,上拉桿19帶動曲肘2 0轉動,曲肘帶動滑塊2 1做移動和轉動,從而驅(qū)動轉動軸16做向左的逆時針轉動,從而驅(qū)動兩腔的G1彎管型芯14轉動來實施抽芯。
圖6 機構工作原理
如圖7所示,模具中,最難加工零件為中央型芯2,模具的結構設計時,應考慮中央型芯2采用以下工藝方式來進行加工[13~14]。中央型芯2使用SKD61合金鋼,其上包含的特征有:中央型芯主體管,及主體管上的錐臺、外圓凹槽、過孔、定位方槽、定位肩臺、定位管、進水槽特征。鑒于零件直徑尺寸小、且裝配要求高等問題,擬采用以下工藝來對其進行加工。
圖7 中央型芯的數(shù)控加工
第一步,下料,下料時,按定位肩臺尺寸外徑尺寸下料,普車車銑外徑,留余量0.2 mm;
第二步,鉆銑定位錐臺;
第三步,數(shù)控深孔鉆前端冷卻水孔;
第四步,數(shù)控深孔鉆擴孔;鉆完后,調(diào)質(zhì)熱處理;
第五步,數(shù)控精車外圓面、定位管外圓至尺寸;
第六步,數(shù)控電火花加工定位方槽;
第七步,數(shù)控電火花加工過孔;
第八步,數(shù)控電火花加工外圓凹槽;
第九步,數(shù)控精密磨加工進水槽。
結合滴灌尖管塑件的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種1模2腔、2次開模兩板模對其進行注射成型。針對塑件薄壁澆注困難問題,使用流動性好的PC材料進行澆注,并在材料中添加增流劑,澆注流動路徑末端增設冷料井以保證料流的流動充分性。針對塑件脫模困難的地方,設置了5種脫模機構來實現(xiàn)塑件的完全脫模;斜孔使用定模鎖緊塊滑塊斜抽芯機構來實施脫模;定模側倒扣孔使用前推板推動定模斜頂來實施脫模,薄壁尾端管使用整體式成型塊定模油缸抽芯機構來脫模;彎管部位使用連桿式彎管抽芯機構來進行脫模,塑件的最終脫模,由頂針通過頂出冷料井廢料來達到塑件的無變形完全頂出。設計了難加工零件中央型芯的數(shù)控加工工藝過程。合理選用澆注系統(tǒng)和布置脫模機構的基礎上,模具結構得到優(yōu)化,有利于模具制造成本的降低,可為同類塑件的注射成型生產(chǎn)提供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