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容 徐巍 殷振超
腎下盞處于腎臟的最下端,由于解剖位置的關系易導致結石的形成并且排除不易[1]。目前在臨床上主要采取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根據微創(chuàng)的路徑不同,目前在臨床上有經皮腎鏡碎石術(PCNL)和逆行輸尿管軟鏡(RIRS)術兩種手術方式[2]。PCNL是通過于腎下盞體表投影位置行穿刺后將結石用激光擊碎,RIRS是通過輸尿管達到結石的位置進行激光碎石,兩者手術方式均是針對于腎下盞結石的手術方式,具體哪一種手術方式治療≤2.0 cm更有利值得研究。故本次進行PCNL和RIRS治療≤2.0 cm腎下盞小結石的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單純腎下盞結石≤2.0 cm的12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通過B超、CT、腹部平片診斷為單側腎下盞結石,且結石直徑≤2 cm;(2)無泌尿系其他結石;(3)對手術耐受;(4)既往無泌尿系手術史;(5)有不同程度肌酐升高。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功能障礙;(2)腎發(fā)現多處結石;(3)合并心臟病及其他重要臟器疾??;(4)孕婦;(5)精神??;(6)既往行泌尿系統手術。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3例。對照組男38例,女25例;年齡19~61歲,平均(35.68±2.25)歲;病程3~12個月,平均(4.56±2.25)個月;結石左側40例,右側23例。研究組男37例,女26例;年齡18~62歲,平均(35.59±2.28)歲;病程3~11個月,平均(4.60±2.28)個月;結石左側39例,右側24例。兩組一般資料年齡、病程、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行微通道PCNL治療,研究組行RIRS治療。
對照組:取硬膜外麻醉方式,麻醉成功后,利用膀胱鏡將F5輸尿管導管插入腎盂,插入尿管,再把尿管與輸尿管進行固定。再尿管的末端予以0.9%氯化鈉持續(xù)灌注。然后將患者換成俯臥位,在患者結石側腋后線與十二肋緣下交點處行穿刺術,此操作需在B超或X線的輔助引導下進行,穿刺見到尿液后,將導絲置入,然后將穿刺通道以筋膜擴張器進行擴張,逐步擴張至F16,然后將剝皮鞘置入,置入成功后,將F8/9.8輸尿管硬鏡與灌注泵連接后,在輸尿管鏡的幫助下置入腎臟,找到結石的具體位置,然后用合適的激光率將結石粉碎并取出,鏡下再次確認結石無殘留,繼續(xù)探查進入腎盞與輸尿管移行處,在導絲的引導下將F6的雙J導管置入輸尿管,留置造瘺管,造瘺管選擇F16導管,5 d后拔出造瘺管,術后每月復查泌尿系B超,根據患者的情況拔出輸尿管內的導管。
研究組:在患者行手術前2周于門診置入雙J管于患側輸尿管。手術時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然后取截石位,置入輸尿管鏡于膀胱,然后取出雙J管,再次置入輸尿管鏡,從患側輸尿管口將導絲置入,沿導絲緩慢探查輸尿管至腎盂,然后緩慢將輸尿管鏡退出,導絲留下來,然后沿導絲在X線引導下置入F12-F14輸尿管軟鞘,置入輸尿管軟鏡鞘后,將輸尿管軟鏡進至腎盂,在輸尿管軟鏡下找到結石,將鈥激光波長為200 μm置入粉碎結石并用網籃將較大結石套出體外。探查未見較大結石殘留,操作完成后,將F6雙J管置入輸尿管。術后每月復查泌尿系B超,根據患者的情況拔出導管。
觀察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術前及術后血紅蛋白及肌酐、術后并發(fā)癥及術后4周結石清除率。
術中及術后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術后疼痛評分:根據VAS進行評分,總分為10分,3分以下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但不會影響睡眠;7~10分表示疼痛明顯,嚴重影響睡眠。術后并發(fā)癥包括疼痛、發(fā)熱、血尿。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術后疼痛評分(分)對照組(n=63) 7.25±2.34 64.58±11.32 10.12±1.14 4.89±0.52研究組(n=63) 6.12±1.56 48.57±10.12 6.51±0.78 3.12±0.15 t值 3.951 8.369 20.744 25.959 P值 <0.05 <0.05 <0.05 <0.05
術前兩組血紅蛋白及肌酐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肌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血紅蛋白及肌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血紅蛋白及肌酐水平比較 (±s)
組別 血紅蛋白(g/L) 肌酐(μmol/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n=63) 124.25±14.26 110.32±15.87 130.25±24.32 120.26±20.15研究組(n=63) 125.32±15.01 118.56±16.35 129.65±22.14 123.26±21.56 t值 0.410 2.870 0.145 0.808 P值 0.682 <0.05 0.885 0.421
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4周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結石清除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腎結石是臨床上泌尿系統常見的疾病,血尿及陣發(fā)性劇烈疼痛為主要的臨床表現。對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根據患者結石類型、大小、位置[3]。腎下盞結石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腎盞的大小、夾角均對手術成功產生影響[4-6]。腎盞處的小結石目前以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為主,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主要有PCNL及RIRS兩種。PCNL是從體外腎體表投影位置進行微創(chuàng)操作。RIRS手術操作方式不同,無須經過體表造瘺進行手術[7]。故本次研究PCNL和RIRS治療≤2.0 cm腎下盞小結石的效果。
PCNL手術是通過腎在體表的投影進行造瘺,用激光直接作用于結石。RIRS手術是通過輸尿管進入到結石部位,用激光進行碎石[8]。
手術中出血量越大,術后疼痛越明顯,術后住院時間越長,說明手術效果越差。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RIRS治療腎下盞可以節(jié)約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及減輕術后疼痛??赡茉蚴荝IRS經過輸尿管將光纖作用于結石予以激光碎石,無須經過體表造瘺,創(chuàng)傷性更小,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疼痛,在手術中減少了造瘺操作時間,RIRS經過輸尿管到達結石部位,對結石位置具體位置的尋找節(jié)約了時間,故縮短了手術時間[9]。
血紅蛋白是貧血的指標,術后水平越高,說明術中出血量越少[10]。結石清除越徹底說明手術效果越好,肌酐屬于腎功能指標中的一種,屬于對身體不利的有害物質,水平越高,說明患者結石的堵塞越嚴重,結石清除得不徹底。在本次研究中,術后研究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兩組肌酐水平及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RIRS治療腎下盞結石可以減少手術中出血量,但是對腎功能的影響差異并不明顯??赡茉蚴牵瑑煞N手術方式均通過不同的途徑進行激光碎石,對于碎石的效果是激光的效果決定的,跟操作方式相關性不大[11]。因手術方式的不同,PCNL手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導致出血量更多,術后血紅蛋白數值更小。
術后并發(fā)癥是體現手術的優(yōu)勢的指標,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越高,說明手術的優(yōu)勢越不明顯,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RIRS手術可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可能原因是RIRS無須經過造瘺等有創(chuàng)操作,可以減輕局部感染及出血,導致發(fā)熱、疼痛及術后尿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2]。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針對腎下盞小結石RIRS手術方式更加有利。
綜上所述,PCNL和RIRS治療≤2.0 cm腎下盞小結石碎石效果相當,RIRS在控制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上優(yōu)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