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北京同春堂中醫(yī)醫(yī)院 中醫(yī)科,北京 100024)
銀屑病俗稱為牛皮癬,屬于常見的一種慢性皮膚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fā)等特點,主要是由于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所造成的,在發(fā)病時患者皮膚可表現(xiàn)出斑塊上覆蓋多層紅色丘疹或者銀白色磷屑,常發(fā)生在四肢伸側(cè)、背部及頭發(fā)部位,病情較為嚴重者,全身皮膚均可受到波及[1-2]。既往臨床主要以西藥涂抹方式來緩解患者病情,但無法實現(xiàn)根治效果,且長期使用還會存在一些副作用,故而應用受到一定限制。而中醫(yī)治療具有歷史悠久、經(jīng)驗豐富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主要采取對癥治療方式,可促進患者病情康復,療效顯著[3-4]。鑒于此,本研究以我院1200例銀屑病患者為例,探討以中藥藥浴對其展開治療干預的效果,現(xiàn)詳細匯總?cè)缦隆?/p>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來院就醫(yī)的銀屑病患者1200例,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均分為四組,其中360例為混合狀皮損,90例為輪狀皮損、160例為圖狀皮損、200例為盤狀皮損、390例為點滴狀皮損。對照組男182例,女118例;年齡30-58歲,平均(47.2±5.8)歲,平均病程(5.8±1.2)年;治療1組男169例,女131例,年齡30~60歲,平均(47.3±5.9)歲,平均病程(5.7±1.0)年;治療2組男178例,女122例,年齡30~55歲,平均(47.0±5.5)歲,平均病程(5.4±1.4)年;治療3組男170例,女130例,年齡30~62歲,平均(47.3±6.2)歲,平均病程(5.9±1.4)年。以統(tǒng)計學軟件對四組患者病例資料進行分析與對比,P>0.05,滿足研究要求。
1.2 病例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滿足《皮膚科分會銀屑病中醫(yī)治療專家共識》內(nèi)有關(guān)中醫(yī)“白疕病”診斷標準與西醫(yī)尋常型銀屑病進展期診斷標準者;②經(jīng)臨床醫(yī)師詳細講解后,同意接受本研究治療方案,并簽署相關(guān)知情書;③入組前1月未使用過外用的糖皮質(zhì)類激素藥物,或者其它類似的治療方法;④臨床病史資料完整者。
1.2.2 排除標準:①特殊型銀屑??;②合并嚴重基礎(chǔ)疾病者,如腫瘤癌癥、心肺功能不全等;③妊娠、哺乳期婦女;④精神、意識存在障礙者;⑤無法正常溝通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以消銀顆粒展開治療干預,經(jīng)口服方式,每次服用3.5 g,每日服用3次,連續(xù)用藥治療20 d。
1.3.2 治療1組:聯(lián)合消銀顆粒與自擬中藥泡浴組合物治療,其中消銀顆粒服用方法與對照組一致;自擬中藥泡浴組合物的配方、制備方法及治療方法如下:①藥物配方:蒼術(shù)15 g、白鮮皮15 g、蛇床子15 g、地膚子15 g、防風15 g、紅花15 g、石斛15 g、土茯苓15 g、艾葉15 g、大青葉15 g、苦參15 g、黃柏15 g、玄參15 g、冰片15 g;②制備方法:取除了冰片以外的各個原料藥物一次進行去雜與清洗,經(jīng)50℃干燥后,促使藥物含水率不超過5%,之后對藥物進行粉碎操作,粒徑在40目,對各類藥物進行過篩后得到原料細粉。對冰片實施粉碎處理,得到冰片粉的粒徑達40目。充分混勻冰片粉與上述各個原料的細粉后,經(jīng)輻射滅菌并裝袋,即得到中藥泡浴組合物;③治療方法:將160 g中藥泡浴組合物加入10 L水中進行5 h浸泡,然后以大火煎煮燒開后,再以小火煮1 h。在浴缸或者浴桶中加入少量的溫水(即坐在浴缸時水沒過臀部即可),然后將煎煮的藥液倒入,控制水溫在40°左右進行泡浴;當水溫降低時,可加入開水進行調(diào)節(jié)。每日泡浴1次,每次60 min,連續(xù)用藥治療達2個療程,其中1個療程為10 d。
1.3.3 治療2組:基于治療1組基礎(chǔ)上,將石斛去掉,但原料的總劑量未發(fā)生改變,具體原料比例如下:蒼術(shù)18g、白鮮皮18 g、蛇床子18 g、地膚子18 g、防風18 g、紅花15 g、土茯苓15 g、艾葉15 g、大青葉15 g、苦參15 g、黃柏15 g、玄參15 g、冰片15 g。
1.3.4 治療3組:基于治療1組基礎(chǔ)上,對原料配比進行加減,具體如下:蒼術(shù)8 g、白鮮皮8 g、蛇床子22 g、地膚子22 g、防風15 g、紅花15 g、石斛15 g、土茯苓15 g、艾葉15 g、大青葉15 g、苦參15 g、黃柏15 g、玄參15 g、冰片15 g。
1.4 指標觀察及判定標準。①分析治療后各組療效,結(jié)合PASI評分來判定,其中PASI評分下降幅度未超過30%,評定為無效;PASI評分降低幅度在30%~59%,評定為有效;PASI評分降低幅度在60%~92%,評定為顯效;若PASI評分下降幅度超過93%,則評定為痊愈。②分析治療前后各組PASI評分,將人體分作4部分,為頭頂部、上肢、軀干及下肢,占體表面積分別為10%、20%、30%及40%,對各個皮損面積及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將結(jié)果與各自系數(shù)相乘,最后相加結(jié)果即可得到PASI總分值。考察紅斑(E)、浸潤(I)、鱗屑(D)的情況,以0-4分來評價,分別對應無、輕度、中度及重度。PASI評分=(E頭+I頭+D頭)×A頭×0.1+(E上肢+I上肢+D上肢)×A上肢×0.2+(E軀干+I軀干+D軀干)×A軀干×0.3+(E下肢+I下肢+D下肢)×A下肢×0.4。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0d及治療20d時各評定1次。
1.5 數(shù)據(jù)處理。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以統(tǒng)計學SPSS 21.0展開分析與處理,臨床療效以(%)百分數(shù)表示,數(shù)據(jù)校驗以(χ2)卡方值;PASI評分以(±s)表示,數(shù)據(jù)校驗以(t)值,統(tǒng)計學判斷以P<0.05表明存在較大差異。
2.1 分析治療后兩組療效。由表1可知,治療1組、2組及3組治療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相較于對照組,治療1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
表1 分析治療后各組療效[n(%)]
2.2 分析治療前后各組PASI評分。由表2可知,治療前4組PASI評分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jīng)治療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1組、2組及3組PASI評分均較低(P<0.05)。
表2 分析治療前后各組PASI評分(±s,分)
表2 分析治療前后各組PASI評分(±s,分)
注:與對照組比,★P<0.05,★★P<0.01。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0 d 治療20 d對照組 300 13.56±6.23 8.01±5.27 6.55±5.05治療1組 300 15.22±6.74 5.12±6.32★★ 2.88±6.14★★治療2組 300 13.25±5.34 7.36±5.28★ 5.13±5.11★治療3組 300 14.93±5.71 7.99±5.49★ 5.27±5.23★
目前臨床對于銀屑病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依照皮損處特點,將其分為尋常型、關(guān)節(jié)病型、膿包型及紅皮病型,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尋常型[5]。祖國醫(yī)學認為銀屑病的病因主要是風熱濕邪外襲,客于皮膚,入于血分,而發(fā)于肌膚,阻于經(jīng)脈,或者是由于情志不暢,郁而化火,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nèi)生,火郁而發(fā),日久氣血虛虧,經(jīng)脈肌膚失養(yǎng),干枯脫屑而致。目前,對于該疾病以中藥方式治療的研究較多,但是真正有效且具備突破性意義的治療方案較少。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以中藥泡浴組合物對銀屑病患者進行治療,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相較于對照組單一應用消銀顆粒治療,以中藥泡浴組合物治療可有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病情。中藥泡浴組合物由蒼術(shù)、白鮮皮、蛇床子、地膚子、防風、紅花、石斛、土茯苓、艾葉、大青葉、苦參、黃柏、玄參、冰片為原料并進行合理配伍,具有清熱利濕、通絡和營、祛風潤燥、止癢生肌之功效,以藥浴方式使用,通過藥物與溫度共同產(chǎn)生作用,可起到通行氣血、溫通經(jīng)脈的作用,以該配方來治療銀屑病患者,可顯著改善其臨床體征,且本研究使用的組合物屬于皮膚外用藥物,對于人體并不會產(chǎn)生副作用,且使用較為方便,在治愈后不容易復發(fā),應用價值較高。需注意在使用中藥泡浴組合物時,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①不可熬夜、不可空腹泡浴;②不能在低水量或者高溫下泡浴;③不可讓藥液流至口腔或眼睛內(nèi),可使用毛巾浸泡藥液后,包在頭上;④在泡浴過程中,不可抓、搓,5 h內(nèi)不沖澡,并自然晾干;⑤不可食用海鮮、辛辣類食物、忌酒;⑥孕婦、兒童群體需按醫(yī)囑使用,不可在經(jīng)期內(nèi)使用;⑦兒童、老年人、高血壓、冠心病、肺功能不全、嚴重心衰者,需在醫(yī)護人員的陪護下泡浴,且不可長時間泡浴。
綜上所述,以中藥泡浴組合物治療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具有見效快、無毒副作用、不易復發(fā)等特點,適宜推廣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