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邀請王春華老師和家長、孩子們一起共讀好書。王春華老師有幾十年的學(xué)前教育實踐和教研經(jīng)驗,從2013年起開始繪本閱讀的行動研究。她帶著繪本,走進(jìn)全國很多所幼兒園和孩子們共讀。每一次共讀,她都耐心地記錄下孩子們在閱讀時的真實狀態(tài),用心靈去回味、升華,又把它細(xì)化在下一次的共讀中。她著有《和書婆婆一起讀繪本》一書,她就是孩子們口中的“書婆婆”。希望書婆婆的兒童觀和親子閱讀理念能夠?qū)δ兴鶈l(fā),更重要的是,希望您能在親子共讀中盡情體驗繪本散發(fā)的強大魅力。
本期,我們跟著書婆婆一起來讀《追追追》。
《追追追》是日本圖畫書作家赤羽末吉在68歲時創(chuàng)作的。作者以大膽的想象、旖旎的畫風(fēng)講述了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有一位旅人,他獨自一人呼哧呼哧地走在路上,突然,一條惡犬沖出來一陣狂吠,嚇跑了旅人衣服上的五只小鳥。旅人為了追趕小鳥,頂著雨露雷電,翻越高山懸崖,經(jīng)歷了四季的洗禮。小鳥一直“逃逃逃”,旅人就不停地“追追追”。
這次共讀活動分三步進(jìn)行:第一步,親子閱讀——孩子將《追追追》帶回家,和家長共讀,家長完成閱讀記錄表;第二步,家長交流——請共讀的家長一起交流親子共讀狀況,相互學(xué)習(xí);第三步,討論共讀——孩子、家長、教師和我一起共讀繪本。
三個不同的“哭”
家長交流時,有三位家長講到親子共讀時“哭”的小插曲,非常能夠代表當(dāng)前親子閱讀的三個不同狀態(tài)。
1.孩子哭了
家長交流活動剛開始,航航媽媽第一個發(fā)言,她說:“昨晚我家航航哭了?!苯又胶綃寢屩v述了他們家“親子共讀”時發(fā)生的事情。航航高高興興地拿了書回家,媽媽忙著做晚飯,就請爸爸陪著航航讀書。爸爸開始還是不錯的,陪著航航讀書,可是爸爸看書里沒有字,就玩起手機了。航航看不明白的地方多次問爸爸,爸爸說:“都是圖,又沒有字,我也不懂,你自己看?!边^了一會,航航突然大哭起來:“你們根本就不愿意陪我讀書!”爸爸說:“我不是在陪你嗎?”“沒有,你在看手機!”航航繼續(xù)大哭。
我大概明白他們的親子共讀狀態(tài)。兒童的早期閱讀是需要家長陪伴的,這種陪伴不僅是“身到”還要“心也到”,家長做讀者也做聽者,讓親子共讀在一個相互搖動的“場”內(nèi)進(jìn)行。
2.媽媽哭了
瀟瀟媽媽說:“我們家是我哭了。我讀過《和書婆婆一起讀繪本》,我看到書里那些孩子都是讀書‘達(dá)人,我每次都期待我的孩子那樣去讀書。參加這次共讀我很興奮,匆匆晚餐后便和孩子一起去讀《追追追》了。但是孩子對這本書不是那么感興趣,我非常著急,不斷去提示、提問。我越著急,孩子越是不愿意看書。我告訴他,這是一個旅人,他說‘什么旅人,這明明就是一個妖怪。我著急死了,我說‘明天我沒有什么可以和大家交流的了,孩子說‘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呀。最后,他干脆就不看書了,急得我哭了?!?/p>
聽到這里我笑了。我說:“你知道書婆婆為什么不會開車嗎?”她不解地望著我。我笑著說:“那是因為是我老公教我開車的,他總是說東說西的,我干脆就不學(xué)了?!?/p>
親子共讀不是考試,而是一個親子互動的過程,應(yīng)該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瀟瀟媽媽共讀時心情迫切,不斷拷問孩子,這種狀態(tài)下,孩子可能會用80%的精力去應(yīng)付媽媽,只有20%的精力去讀書,這樣怎么能讀好書呢?
3.交流現(xiàn)場的“哭”
花生媽媽拿出一張記錄單,是昨天晚上親子共讀的片段。
媽媽:小烏從哪里來?
花生:從旅人的衣服上跑出來的。
媽媽:小鳥為什么從它的衣服上跑出來?
花生:因為被這個狼狗追,小鳥在人的衣服上,被嚇到了。
媽媽:飛走了幾只小鳥呀?
花生:兩只、兩只、一只,一共五只。(花生用手在書上數(shù)飛出來的小鳥。)
接著,花生媽媽說:“今天早上,花生一起床就拿起《追追追》看了。她說‘媽媽,我昨天晚上讀書的時候,你問我有幾只小鳥,我數(shù)了小鳥,是五只,他指著書的封面又說‘其實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數(shù)一下旅人身上白色的部分,也是五個?!?/p>
這個孩子真厲害!其他家長都夸起了花生。此刻,花生媽媽的眼淚已經(jīng)控制不住地流下了,她說:“不是孩子發(fā)現(xiàn)數(shù)小鳥的方法讓我激動,而是孩子下面的話讓我感動?!被ㄉ鷭寢屔晕⑵届o了一下:“花生接著說‘我知道,那個旅人為什么那么辛苦地追小鳥了,是小鳥飛走了,就好像自己身上掉了東西,剩下的是白色,白色就是沒有的意思,所以那個旅人一直追小鳥。媽媽,我不會離開你,不會讓你追得那么辛苦的。”說到這里,不只是花生媽哭了,在場的家長都哭了,我也哭了。
花生和花生媽媽溫暖、智慧的共讀故事讓我們讀懂了生命的意義。
用心向孩子學(xué)習(xí)
我請家長抱著向孩子學(xué)習(xí)的心態(tài)來加入我和孩子們的共讀,請家長認(rèn)真去找尋孩子的閃光點。
和小朋友見面后,我說:“我知道,昨天晚上小朋友和家長一起讀了這本書。這本書的圖里面藏著很多的故事,下面請小朋友自己再看一遍書,在翻書的時候,看到你喜歡的那一頁貼上粉色的便利貼,看到哪一頁有不明白的就貼上藍(lán)色的便利貼?!?/p>
接著,我和孩子們對貼有便利貼的頁面進(jìn)行了熱烈的討論共讀,家長們邊看邊記錄,家長們整理出的記錄表如下。
共讀中,孩子們發(fā)言非常積極,家長從中學(xué)到很多的閱讀方法。共讀結(jié)束后,瀟瀟媽媽說:“真沒想到我的孩子也能發(fā)表看法,把人鉆過山體,說成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說出‘也許里面鉆出了一個隧道這樣的話來?!?/p>
表中的這些討論,呈現(xiàn)出孩子在用他們的方式跟繪本對話,與故事情節(jié)一起編織快樂。也許他們一時并不能領(lǐng)會故事的隱喻和深意,但是他們在探討的過程中,梳理出了自己心中的故事,體會到閱讀帶來的特殊感受。這是值得我們成人學(xué)習(xí)的,更要成人身心俱到地參與其中,與孩子相互搖動。
用心選書、品書
對是否愿意和孩子共讀這本書,我組織了家長問卷,綜合起來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這本書不值得讀。其理由如下:就是簡單的追追追,沒有什么好看的;畫面沒有美感、不喜歡這種畫風(fēng);太深奧了,看不懂,大人都看不懂,更別說孩子了。我明白,一些家長總是喜歡繪本有其道理或者知識認(rèn)知,當(dāng)不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道理和知識時,要么覺得太淺顯,沒有給孩子看的必要,要么覺得太深奧,孩子一定看不懂,同時認(rèn)為家長的閱讀水平是高于孩子的。
第二種觀點是,這是一本好書。其理由有:畫多字少,可以讓孩子發(fā)揮想象力;孩子覺得這本書很搞笑;“追”是童年很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家長小時候也很喜歡玩“追”的游戲;這位作者很出名。不難看出還是有一部分家長有正確的兒童觀和閱讀觀的,但也存在著因為作者名氣大,而去看書的狀況。
最后,我想用法國著名文學(xué)史家保羅·阿扎爾的話告訴家長,什么是值得孩子讀的書:適合兒童閱讀的好書,應(yīng)該是忠實于藝術(shù)、訴之于直觀、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的書,這樣的書具有質(zhì)樸之美,能使兒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動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包羅萬象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