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超,王智琴(通信作者),周桂琴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6)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屬于臨床常見的以退行性病理變化為基礎的疾病,是由于長時間的勞損、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導致脊椎脊髓、神經根與椎動脈受壓,繼而出現(xiàn)的一系列臨床障礙[1]。依據(jù)疾病類型,臨床將其分為頸椎骨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突出癥等,分別表現(xiàn)為椎節(jié)失穩(wěn)與松動,髓核突出、脫出,骨刺形成,韌帶增厚與繼發(fā)的椎管狹窄等,繼而刺激、壓迫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與頸部交感神經,從而引起一系列癥狀[2-3]。臨床常采取脊椎牽引、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法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而堅持有效的運動鍛煉,對患者病情恢復有積極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熱敷聯(lián)合運動干預對頸椎病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6~70歲,平均(48.67±4.26)歲;病程1個月至3年,平均(16.34±2.53)個月;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3例,初中及大專以下16例,大專及大專以上11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3~69歲,平均(48.65±3.66)歲;病程2個月至2.5年,平均(17.65±2.33)個月;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4例,初中及大專以下13例,大專及大專以上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1)經診斷均患有頸椎病臨床典型病癥,并經臨床確診;(2)知曉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依從性良好,可積極配合完成研究;(4)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患有頸椎骨折疾病;(2)患有嚴重心、肺、腎等重要器官疾病;(3)患有嚴重惡性腫瘤或存在癌細胞擴散;(4)有手術病史;(5)不愿參與或抗拒研究;(6)存在嚴重脊椎變形;(7)患有精神類疾病或存在智力障礙;(8)意識不清或交流有困難;(9)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10)中途轉院或臨床資料缺失。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干預: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解除肌肉痙攣為主要措施,并給予口頭宣教、心理疏導等護理;若患者有明顯疼痛感,則可遵醫(yī)囑給予藥物緩解。
觀察組實施中藥熱敷聯(lián)合運動干預,具體如下。(1)中藥熱敷:藥方由透骨草、草烏、桑寄生、白芍、伸筋草、杜仲、川烏、淫羊藿(各20 g)及川牛藤、威靈仙、延胡索、桃仁、當歸、川芎、紅花、生地(各15 g)組成,將所有藥材裝入紗布袋中,放入砂鍋加水熬煮1 h,然后將毛巾浸入藥汁中加熱30 min;囑患者保持俯臥位,將浸泡的毛巾保持干濕合適狀態(tài)敷于患者頸肩部,待毛巾冷卻后再次浸泡,其熱度以患者稍感熱為宜,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熱敷反應,1次/d,30 min/次。(2)運動干預:在熱敷結束后實施運動鍛煉指導,包含雙手上舉、縮頭伸松肩、挺胸伸肘等,每個動作反復5次,持續(xù)30 min;同時,依據(jù)患者興趣與身體狀況,自行選擇合適的有氧運動進行鍛煉,如打太極拳等,30 min/d;此外,給予患者相應指導,如保持頭部中立位,緩慢仰頭后伸,然后向前低頭,如此反復8~12次,保持頭部中立位,緩慢向左側屈,稍停約3~5 s,繼續(xù)緩慢向右側屈,反復8~12次,保持坐位兩手交叉放于腦后,用力向前按壓頭頸部,而頭頸部用力向后仰,形成對抗力量,維持5~10 s,重復6~10次,保持坐位,兩手輪流擦頸項,各20~30次,并用兩手拇指點按有關穴位,如內關、肩井等。
兩組均于干預2個月后評估療效。
(1)療效:干預后,患者頸部疼痛、腫脹等癥狀消失,經X 線、CT 檢查顯示正常,為顯效;患者上述癥狀基本消失,可維持正常的日常活動,X 線、CT 檢查顯示好轉,為有效;患者上述癥狀無改善,甚至病情加重,X 線、CT 檢查顯示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5]。(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6]。(3)頸椎功能:采用頸部功能障礙指數(shù)(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評估,共包含疼痛強度、個人護理(洗漱、穿衣等)、提起重物、閱讀、頭痛、集中注意力、工作、睡覺、駕駛與娛樂10項,總分50分,評分與頸椎功能恢復成負相關[7]。(4)生命質量:采用生命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評估,共包含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tài)4項,每項總分100分,評分與生命質量成正比。
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干預前,兩組VAS、N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VAS、NDI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及頸椎功能比較(分,±s)
表2 兩組疼痛程度及頸椎功能比較(分,±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VAS 為視覺模擬評分法,NDI 為頸部功能障礙指數(shù)
組別 例數(shù) VAS 評分 NDI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0 7.65±3.26 5.11±1.32a 36.34±5.32 18.65±2.31a觀察組 40 7.62±2.34 3.06±0.35a 35.66±4.36 13.62±2.36a t 0.047 9.494 0.625 9.633 P 0.481 0.000 0.267 0.000
干預后,觀察組生命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命質量比較(分,±s)
表3 兩組生命質量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tài)對照組 40 86.35±3.65 84.65±3.64 86.53±3.42 84.21±3.41觀察組 40 92.35±3.52 94.33±4.35 95.34±3.61 93.65±3.75 t 7.484 10.794 11.205 11.779 P 0.000 0.000 0.000 0.000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復雜局部病變,包含神經、脊椎骨質結構、軟組織等多方面變化。中醫(yī)學將其歸為“項痹”范疇,經分析,是由于風、寒、濕等外邪侵入人體,造成經絡閉阻,最終導致氣血運行不暢[8]。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發(fā)病率居高不下,其可造成患者并發(fā)多種臨床病癥,嚴重影響生命質量,因此,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預非常必要[9]。
臨床治療頸椎病以止痛藥物、康復鍛煉等綜合治療為主,僅可短期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及急性炎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10]。中藥熱敷可發(fā)揮溫經散寒、舒筋止痛的功效,本研究所使用的透骨草、草烏可祛風除濕、解毒止痛;桑寄生、杜仲、川牛藤可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白芍可平肝止痛、斂陰止汗;伸筋草、威靈仙可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川烏可祛風除濕、溫經止痛;淫羊藿可祛風除濕;延胡索可活血散瘀、理氣止痛;桃仁可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川芎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紅花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生地可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11-12]。多藥合用,經熱敷使藥力直接透過皮膚吸收,直達病灶,治療更加直接、有效,同時經溫度刺激,可促進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局部藥物強度,改善周圍組織營養(yǎng),繼而達到活血化瘀、運行氣血、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目的,有效促進血管新生[13-14]。運動干預可有效活動患者頸椎關節(jié)和肩關節(jié),保持關節(jié)靈活度,從而鍛煉肌群的伸縮功能,增強頸肌肌力,維系頸部軟組織的自然彈性,有效避免松解、粘連,同時糾正頸椎的小關節(jié)錯位,促使生理力線平衡恢復,增加頸椎的穩(wěn)定性[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生命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VAS、N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藥熱敷聯(lián)合運動干預可顯著改善頸椎病患者的病情,緩解疼痛,促進頸椎功能恢復,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