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捷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語文閱讀教學愈加強調教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以教師的先“活”來激活學生的閱讀體驗,真正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閱讀,提升語文閱讀能力,豐富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這無疑要求教師需進行反復的文本解讀。因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初中課外選文《海伯伯》為例,基于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體悟,帶領學生咀嚼文本內容,解讀語言密碼,感受文章的深遠意旨。
【關鍵詞】文本解讀? 海伯伯? 細節(jié)? 矛盾? 情感
正如竇桂梅老師所說:“對于教材,要有‘鉆進去的力量,飛出來的激情?!睂W生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在與文本、作者間的對話中,加深情感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并于細節(jié)中探查入微,于內容中挖掘精髓,于描寫中體悟情感。因此,筆者以初中課外選文《海伯伯》為例,基于自身對文本的理解與體悟,帶領學生咀嚼文本內容,解讀語言密碼,體悟文本寄寓的豐富情感。
《海伯伯》是初中階段的一篇課外選文。因此,課前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文本解讀,能夠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益的指導。鑒于此,筆者嘗試圍繞一個主問題“分析海伯伯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來一步步啟發(fā)學生去思考。首先引導學生明晰主要形象,概括圍繞海伯伯的五件事;其次,讓學生剖析文本細節(jié),學會對人物的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在對比手法中分析海伯伯在不同的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概括海伯伯的形象特征;最后,師生共同感受海伯伯身上所傳遞的正能量,體會“我”對海伯伯的尊敬與羨慕和對自由、快樂、平等、光明的社會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剖析文本細節(jié)之妙——細致描寫塑形象
閱讀文章前,學生通過文題便知本文的主人公是海伯伯,而作者是如何來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無疑是我們應該要解決的問題。
文章對海伯伯的描寫細致而生動,通過語言和動作等直接描寫以及對其他人物而展開的側面描寫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任勞任怨、用心負責、幽默風趣,有著嫻熟手藝和一身好武藝的全能的中年男子的形象。
如文章在開始時便介紹“海伯伯似乎是我家的總管”“廚娘忙不過來了,就求他幫忙殺10只雞,他便一只一只地殺”,可以看出海伯伯勤勞、樂于助人。當廚娘袖手旁觀還冷冷地說話時,海伯伯不但沒有生氣,殺完雞還問廚娘:“那你來得及褪毛嗎”。當看到對海伯伯這句語言描寫,加之廚娘的側面烘托時,不禁讓人感慨海伯伯的任勞任怨,幫人幫到底的好人形象,這里自然可以為海伯伯貼上“好男人”的標簽。
文章對海伯伯的語言描寫很多。如:有時還考考我“井字當中加一點,什么字?”“那是‘咚,一塊石頭丟進井里的聲音。”這句話看似幽默風趣,實際上也能看出海伯伯盡管沒有學問,但是在他的身上透露著一股文人氣息。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他是與眾不同的。這便照應了上文對海伯伯的描寫:“平日里一貫是武文人打扮,衣履雅潔,一卷在手”,也印證了下文“除了鏡子和燈,第三便是海伯伯是亮的?!睂W生最后總結,海伯伯并非等閑之輩,他在“我”的心中是值得尊敬的人。
海伯伯說話不乏幽默風趣,還體現(xiàn)在:當他想把墻上的詩給涂掉時,他說了一句為自己解圍的話“本來該去換新了,這就統(tǒng)統(tǒng)粉刷一遍?!边@既能達到涂掉歪斜無書卷氣的詩的目的,又能將白壁粉刷得煥然一新。不但能讓“我”母親心悅誠服,又能為宅邸添上一處亮色,怎一個“巧”字了得。海伯伯想要把墻上的丑跡掩蓋掉時,作者對他進行了多處動作描寫。如“海伯伯提了一桶石灰漿來”“他又把前夜刷過的壁面,連陳年起殼的泥層統(tǒng)統(tǒng)敲落,噴濕墻磚”等等,這些動作描寫細致地刻畫了一個認真、細心、負責的人物形象。同時,從“又”“連”“統(tǒng)統(tǒng)”和“敲落”“噴濕”等字詞中,足以看出海伯伯的用心和專心。
二、提出文本疑惑之處——稱呼各異顯地位
文章開篇便點出“海伯伯在我家的地位頗為特殊”,這不禁讓學生思考:這特殊之處究竟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之下能夠發(fā)現(xiàn):母親稱他“海哥”,傭人稱他“海爺”“海老爺”,姑丈、舅父稱他“阿海”,一日三餐也坐在上方首席。如此特殊的地位,其實和海伯伯的品性有關。
學生進而結合語句一一分析?!拔摇钡哪赣H——家里的總負責人。海伯伯的年紀比她大,而她沒有稱呼“伯伯”,而是以“哥”代稱,足以看出海伯伯平日里和“我”母親關系和睦融洽,沒有輩分之分,在母親看來,海伯伯總是以哥哥的樣子在這個家里忙里忙外,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傭人在家中的地位卑微一些,所以對看似家里總管的海伯伯心存“敬畏”之心。這份敬畏并不是害怕,而是那個年代的逢迎拍馬。稱他“海爺”“海老爺”,想迎合海伯伯,抬高了他在家中的地位。而姑丈、舅父和海伯伯的關系更加親近,喊他“阿?!?,可見海伯伯在他們心中是非常好的伙伴。在父親的口中,叫他“海弟”,更是將他看作親人,所以才有了彼此間似孩子般玩笑的場景。學生最終能從這些稱呼中看出,海伯伯在家里的地位特殊。他做事認真,讓人信任;他平和待人,不擺架子;和親友相處融洽;這些足以為他的品行點個贊。
因此,學生在課堂上,容易找到不同的人對海伯的稱呼不同,而在這些不同的稱呼中能夠感受到海伯的特殊地位,以及大家對海伯的不同情感。
三、尋覓文本點睛之筆——矛盾沖突見奇妙
文章順勢展開當然可以,但是不足以吸引讀者。學生在課堂上也發(fā)現(xiàn)了本文有這樣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無疑能引發(fā)讀者的閱讀思考,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
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文章出現(xiàn)過兩次“大材小用”,而這兩處的感情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前一個“大材小用”是廚娘所說,這其實有暗諷海伯伯的意味,實際上在她心里海伯伯就只能干這些事。而后一個“大材小用”是“我”對海伯伯的真實看法。“我”曾夸贊他“一身好武藝,先天體質極佳,練過一番內外兼修的軟硬功夫”,這是發(fā)自內心肯定海伯伯的能力,覺得大材小用。
而下文卻又提出海伯伯一望便知是一個“俗人”。這似乎是與前面“我”所說的“大材小用”矛盾。而事實上,作者是想告訴我們:海伯伯在家中不管臟活、累活,什么活都做,任勞任怨,沒有什么文化,看似一個大俗人。但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還顯示了這樣一個大俗人有著嫻熟的技藝和武藝,還透露著書生文化氣。他其實可以有一番成就,只是限于當時的時代和社會、文化的落后,使這樣一個人沒能發(fā)揮他應有的才干。因此,“我”對海伯伯是真心的稱贊,稱他“俗人”是表象,而真正的是稱海伯伯“大材小用”。
可以看出,學生融入文本,于矛盾細節(jié)中分析人物形象。此外,一學生找到文章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她大聲朗讀:“除了鏡子和燈,第三便是海伯伯是亮的?!笨梢钥闯觥拔摇睂2母叨仍u價。在該生理解的基礎上,筆者順勢給大家介紹了社會背景。在那個時代,受封建社會和文化的束縛,家中的一切都循規(guī)蹈矩,都是黑暗的,而海伯伯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積極而陽光的一面。盡管詩寫得歪斜、無章可循,但是他敢寫。他勤勞、能干、樂于助人,給我們傳遞的是正能量,正照應了下文“海伯伯絕非無能之輩”。
結合學生的回答,筆者帶領大家一起尋覓文本點睛之筆,并概括:從“大材小用”“海伯伯是亮的”和“俗人”這組看似有矛盾沖突的詞句當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全能,發(fā)揮正能量的海伯伯的形象。
四、體悟文本情感之深——“我”看海伯生羨慕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著重為我們講述了海伯伯與“我”父親之間的故事,學生找到海伯與父親幽默風趣的對話,看到了他們像孩子般快樂無邪的歡樂場景,感受到“我”的羨慕之情。
海伯伯是父親的隨從鏢師,父親也以“海弟”“我海弟”“阿?!钡确Q呼他,可以看出他們之間沒有等級、輩分之分。他們甚至僅靠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能讀懂對方的心思,默契程度可想而知,足見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
對于父親來說,海伯伯似乎是自己的“救星”,也可以說是“福星”。遇到尷尬的場面,海伯伯立馬出來為父親解圍。父親的眼鏡跌碎了鏡片,海伯伯就拿出一副新的,兩人相互逗趣。
他們也能同行赴宴,平起平坐,可以看出他們沒有受到舊禮教的束縛。同時,從父親所說的那句“海弟,幫幫我,恭敬不如從命,主人家的美意,代我領了”,可以感受到,父親由于身份地位,盡管對這種“布菜”“敬菜”的做法不滿,但是在場合上說話時還比較委婉,注意分寸,而海伯伯心領神會,明白父親這么做的原因,欣然接受,足見情誼之深。
在這一段的描寫中,主人款待客人的做法有些可笑,并且文章用帶有諷刺性的語言說食物“堆成一座小山”“一個純粹精華之物的小山”,實際上都是“我”對舊禮數(shù)的一種反對、不滿和嘲諷。而我之所以對他們心生羨慕之情,事實上,也是對自由的追求,想要掙脫封建舊禮教的束縛。同時,“我”發(fā)出感慨:“大家都像他倆那樣就好了”,可以看出,“我”不僅希望自己是這樣,還渴望一個自由、快樂、平等的光明的社會環(huán)境,希望人人都能像他們一樣,表現(xiàn)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綜觀全篇,在對人物的描寫中,在對海伯伯的各異稱呼中,在矛盾沖突中,在“我”對海伯的羨慕之情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認真負責、樂于助人、幽默風趣,有著嫻熟手藝和一身好武藝并傳遞正能量的立體的海伯伯的形象,不禁讓我們對海伯伯有了喜愛、尊敬和羨慕之情。同時在海伯伯與父親的交往中,讓“我”看到了他們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彼此間自由平等,心生羨慕之情。文章表達了“我”對自由、快樂、平等、光明的社會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師通過鉆研文本,深度解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課堂上,師生圍繞主問題,從明晰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征,到品讀關鍵語句,最終體悟人物情感。讓學生在解讀語言密碼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提升語文閱讀能力,豐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黃厚江. 你也可以這樣教閱讀[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
[2] 陳振林. 基于課堂教學的中學語文教材文本解讀[J]. 語文月刊,2020(10):22-26.
[3] 劉惠芬. 探尋文本解讀路徑,建構活力語文課堂[J]. 課外語文,2020(27):27-28.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