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然,穆春暉,張萃杰
北京市東城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北京 100075
慢性牙周炎是發(fā)生在牙周組織中的一種慢性口腔疾病,好發(fā)于35歲以上人群,在我國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可對患者的口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該病發(fā)病較慢,病程較長,菌斑微生物及其產物是牙周發(fā)病的主要原因[1]。在牙周炎的病理進程中,牙周病菌誘發(fā)宿主免疫應答反應導致炎性因子釋放,從而引起牙周組織破壞,病變區(qū)域有大量免疫活性細胞浸潤,該過程涉及血管內皮細胞、免疫細胞等分泌的細胞活性分子的表達,如內皮素-1(ET-1)與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2-3]。ET-1是一種由內皮細胞產生的由21個氨基酸組成的肽,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在牙周病中水平升高,參與如慢性牙周炎和藥物誘導的牙齦過度生長的病理生理過程[4]。陳琳等[5]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水平增加,經牙周治療后減少。ICAM-1在介導免疫細胞的黏附、維持組織正常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在牙周炎癥中起著重要作用[6]。胡運苑等[7]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齦組織中ICAM-1陽性表達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作為牙周炎藥物治療的新靶點。本研究通過檢測ET-1、ICAM-1在慢性牙周炎患者與牙周健康受試者、牙齦炎患者齦溝液中表達情況,探討二者與慢性牙周炎病情程度相關性及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97例作為慢性牙周炎組,其中男57例,女40例,年齡23~68歲,平均(47.6±8.3)歲。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8];(2)近6個月內無牙周治療病史;(3)無吸煙史或無其他器質性疾病。排除標準:(1)近期服用抗菌藥物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等;(2)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3)近期有急性感染疾病等;(4)臨床資料不全。同時選取本院收治的98例牙齦炎患者作為牙齦炎組,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齡21~73歲,平均(48.5±8.6)歲。另選取同期牙周健康者97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8例,女49例,年齡22~75歲,平均(48.2±8.7)歲。3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北京市東城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根據牙周炎嚴重程度[9],將慢性牙周炎組患者進一步分為輕度組39例,中度組35例,重度組23例。其中輕度組:探診深度(PD)≤4 mm,1 mm≤臨床附著喪失(CAL)<3 mm,牙槽骨吸收≤1/3;中度組:4 mm
1.2儀器與試劑 ET-1、ICAM-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分別為PA1875、PD1763;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ELISA測定試劑盒購自武漢伊萊瑞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分別為H0049、H0175、KL4019、KL5573。
1.3方法
1.3.1樣品采集及保存 分別收集慢性牙周炎組治療前、基礎治療后1周及對照組、牙齦炎組齦溝液,根據文獻報道的齦溝液取樣方法取樣[10]。用棉簽去除取樣位點的菌斑、軟垢及食物殘渣,吹干牙面,將濾紙條插入牙周袋底或齦溝袋內停留30 s,獲取齦溝液標本,放入無菌EP管中,若有唾液、血液等污染物則廢棄。同一位點取樣2次,測定質量并計算齦溝液體積。基礎治療后1周在同一取樣點取樣,將收集的齦溝液置于-80 ℃冰箱保存。
1.3.2臨床指標的檢測 采用ELISA法檢測齦溝液中ET-1、ICAM-1、炎癥因子TNF-α、CRP、IL-6、IL-10水平,操作方法嚴格按照檢測試劑盒說明書和儀器操作步驟進行。分別檢測慢性牙周炎組治療前、基礎治療后1周及對照組、牙齦炎組牙周菌斑指數(PLI)、出血指數(BI)、PD和CAL。
1.3.3治療方法 所有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包括口腔衛(wèi)生宣教,協助患者掌握Bass刷牙法及牙線工具的操作;行牙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術后予生理鹽水及過氧化氫溶液沖洗牙周袋。治療過程中不使用抗菌藥物。
2.13組受試者牙周臨床指標及齦溝液中炎癥因子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牙齦炎組與慢性牙周炎組患者PLI、BI、PD、CAL、CRP、TNF-α、IL-6水平明顯升高,IL-10水平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牙齦炎組比較,慢性牙周炎組患者PLI、BI、PD、CAL、CRP、TNF-α、IL-6水平明顯升高,IL-10水平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受試者牙周臨床指標及齦溝液中炎癥因子比較
組別nCRP(mg/L)TNF-α(ng/mL)IL-6(pg/mL)IL-10(pg/mL)對照組9716.32±3.451.55±0.411.05±0.377.34±0.85牙齦炎組9820.46±4.21a3.05±0.77a2.17±0.55a5.82±0.63a慢性牙周炎組9724.31±4.67ab5.78±0.96ab3.95±0.83ab4.62±0.54abF90.324795.426552.056383.435P<0.001<0.001<0.001<0.001
2.23組受試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牙齦炎組與慢性牙周炎組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牙齦炎組比較,慢性牙周炎組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受試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比較
2.3不同嚴重程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比較 與輕度組比較,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中度組比較,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嚴重程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比較
2.4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與牙周臨床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水平與PLI、BI、PD、CAL呈正相關(P<0.05),ICAM-1水平與PLI、BI、PD、CAL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與牙周臨床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5治療前后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牙周臨床指標、炎癥因子及ET-1、ICAM-1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1周慢性牙周炎組患者齦溝液中PLI、BI、PD、CAL、CRP、TNF-α、IL-6、ET-1、ICAM-1水平明顯降低,IL-10水平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治療前后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牙周臨床指標、炎癥因子及ET-1、ICAM-1水平比較
項目nTNF-α(ng/mL)IL-6(pg/mL)IL-10(pg/mL)ET-1(pg/mL)ICAM-1(ng/mL)治療前975.78±0.963.95±0.834.62±0.541.97±0.65142.46±20.38治療后1周971.86±0.612.56±0.746.41±0.831.25±0.57110.58±16.21t39.61712.31117.8048.20212.057P<0.001<0.001<0.001<0.001<0.001
慢性牙周炎是由致病微生物引發(fā)的炎性疾病,主要特征為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形成,牙周結締組織破壞、牙槽骨吸收,最終會造成牙齒的松動和脫落,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是造成成年人牙齒缺失的主要原因[11-12]。
ET-1是由內皮細胞產生分泌的血管收縮因子,在炎癥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ET-1在人牙齦成纖維細胞、人牙周韌帶細胞和牙周炎齦溝液中均有表達[13]。LIANG等[14]研究表明,ET-1能通過炎癥微環(huán)境下的內皮素受體(ETR),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Wnt/β-連環(huán)蛋白(Wnt/β-catenin)信號通路促進人牙周膜干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另有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ET-1水平顯著增加,牙周治療后顯著降低[15]。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牙齦炎與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水平升高,且慢性牙周炎患者ET-1水平高于牙齦炎患者,提示ET-1與慢性牙周炎發(fā)病密切相關,可能通過作用于某些信號通路,影響炎癥細胞活性,進而影響慢性牙周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ICAM-1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介導細胞間黏附,在維持組織正常結構、細胞運動和炎性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當機體受到病原體刺激后,ICAM-1在多種細胞表面表達并與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增加白細胞等炎癥細胞的黏附作用,促進炎癥細胞聚集和滯留[16]。有研究表明,ICAM-1與牙周炎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17]。NONAKA等[18]研究表明,糖基化產物增加人牙齦成纖維細胞中ICAM-1的表達。另有研究表明,ICAM-1表達缺失使牙槽骨吸收,降低中性粒細胞到牙周炎癥組織的聚集,導致組織破壞增加[19]。本研究結果顯示,牙齦炎與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ICAM-1水平升高,且慢性牙周炎患者ICAM-1水平高于牙齦炎患者(P<0.05),提示ICAM-1與牙齦炎和慢性牙周炎炎性反應有關。進一步分析顯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顯著高于輕度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明顯高于中度組(P<0.05),提示ET-1、ICAM-1與牙周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相關。
慢性牙周炎是一種炎癥性疾病,菌斑中的致病菌作用于牙周組織促使大量炎癥因子分泌,TNF-α、CRP是臨床上常用反映炎癥的指標,IL-6為促炎因子,IL-10為抗炎因子,機體分泌大量促炎因子使IL-10呈低水平,而當牙周炎癥控制時IL-10水平上升[20]。本研究中,慢性牙周炎組患者齦溝液中CRP、TNF-α、IL-6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和牙齦炎組,IL-10水平低于對照組和牙齦炎組,經過治療后CRP、TNF-α、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與張莉等[21]研究結果一致。PLI、BI、PD、CAL能夠反映慢性牙周炎的特征變化及病情,本研究顯示慢性牙周炎患者PLI、BI、PD、CAL高于對照組和牙齦炎組(P<0.05),經基礎治療后,牙周炎患者齦溝液ET-1、ICAM-1水平及PLI、BI、PD、CAL降低(P<0.05),這可能與牙周基礎治療后,患者病情好轉,局部炎癥減輕導致ET-1、ICAM-1 減少有關。進一步對ET-1、ICAM-1與上述指標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慢性牙周炎齦溝液中ET-1、ICAM-1水平與PLI、BI、PD、CAL呈正相關,進一步證實ET-1、ICAM-1與慢性牙周炎疾病病情程度相關,提示ET-1、ICAM-1可能共同參與機體炎性反應,影響慢性牙周炎病情發(fā)展。
綜上所述,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ET-1、ICAM-1高表達,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治療后ET-1、ICAM-1水平降低,可能通過檢測ET-1、ICAM-1水平判斷慢性牙周炎病情發(fā)展,然而其具體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