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群,劉清源,溫明曉,徐獻麗,竇曉青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婦產科,浙江杭州310018)
不孕癥是一種以12個月的定期無保護性交后無法建立臨床妊娠為特征的疾?。?]。近年來不孕癥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醫(yī)學和社會問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據估計,該病影響了全世界8%~12%的育齡夫婦[1]。不孕癥女性因素主要以排卵障礙和盆腔因素居多,排卵障礙性不孕約占女性不孕癥疾病的25%~30%[2],成為生殖障礙關鍵問題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卵泡發(fā)育成熟障礙和排卵障礙。導致排卵障礙的常見原因有下丘腦性因素,如進食障礙性閉經、特發(fā)性低促性腺激素性閉經等;垂體性因素,如特發(fā)性高泌乳素血癥、垂體腺瘤、Sheehan綜合征等;卵巢性因素,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早衰、Turner綜合征等;其他內分泌疾病,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如何促卵泡發(fā)育成熟、排出以及受孕是目前研究的關鍵問題,輔助生殖可以解決由于輸卵管疾病和精子數量少所致的生育障礙,但是在減少年齡增長對卵巢功能的影響方面進展甚微。西醫(yī)用藥目前主要通過增加內源性或外源性的促性腺激素調控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活動,促使卵泡發(fā)育成熟。但促排卵藥副作用較多,主要問題有卵子的數量和質量欠佳,胎兒畸形風險上升;子宮內膜容受性低,導致流產率上升;卵巢低反應、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多胎妊娠和異位妊娠等并發(fā)癥,癌癥潛在風險、抑制自身性腺功能等。
如何提高排卵障礙性不孕患者促排卵治療的受孕率,降低其不良反應,仍然是醫(yī)學界亟于解決的難點和熱點。研究表明中草藥及針灸通過調節(jié)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相關激素水平,改善卵巢功能,增強子宮容受性,具有特定的靶標作用機制或多靶點作用機制[3]。補腎調周法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夏桂成教授在中藥人工周期療法的理論基礎上,結合中醫(yī)“陰陽轉化”“腎主生殖”“子午流注”“運氣學說”等理論為指導,遵循現代醫(yī)學卵巢周期性變化對子宮功能影響的認識,根據多年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提出的“補腎調周法”周期性藥物治療的體系[4]。腹針療法是薄智云教授經多年研究創(chuàng)立的以神闕調控系統(tǒng)為核心的一種新的針灸療法,是通過針刺腹部穴位調節(jié)臟腑、經絡及相關部位以達到治療全身疾病的目的,以神網布氣假說為核心形成的一個微針系統(tǒng),是以中醫(yī)的理、法、方、穴,通過在腹部進行針刺調節(jié)臟腑、經絡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新興方法[5]。本研究根據排卵障礙的病因病機,在“腎主生殖”“沖任學說”等理論指導下,遵循“經絡學說”,結合“補腎調周法”和“腹針療法”,根據月經周期中腎陰與腎陽的轉化、氣血盈虧節(jié)律變化為理論依據,配合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經后期、排卵期、經前期、行經期),治以益腎調經,以養(yǎng)血滋陰、活血補腎、補腎助陽活血調經為基本立法進行補腎調周分期治療,以任脈為中心取穴,以神闕穴為藥灸法部位,以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促進卵泡發(fā)育成熟以及順利排出。本文針對補腎調周法+腹針+隔藥臍灸這一中醫(yī)治療方案對該病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
1.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就診于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不孕不育??崎T診的423例排卵障礙性不孕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141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8.4±2.6)歲,不孕時間(4.2±1.1)年;對照組1年齡(28.1±2.5)歲,不孕時間(4.3±1.2)年;對照組2年齡(28.2±2.5)歲,不孕時間(4.2±1.2)年。3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1.2 診斷標準
1.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①不孕癥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學》[6]:有正常性生活、未經避孕l(wèi)年而未妊娠者,稱不孕癥。未避孕而從未妊娠者稱原發(fā)性不孕;曾有過妊娠而后未避孕連續(xù)1年不孕者稱繼發(fā)性不孕。②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第一輯擬訂:基礎體溫連續(xù)記錄呈單相3個月以上;陰道脫落細胞涂片檢查無明顯周期性變化;宮頸黏液結晶檢查無周期性變化,無橢圓體出現;月經前6天子宮內膜檢查無典型分泌期變化;系列B超監(jiān)測無排卵征象;血、尿孕酮水平低于黃體期水平。以上6項中具備2項者可診斷為無排卵。
1.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婦產科學》[6]擬訂相關證候診斷標準。腎虛證:①婚久不孕;②月經后期,量少,色紅或淡紅,無血塊,帶下少;③腰膝酸軟;④頭暈心悸或耳鳴;⑤五心煩熱,咽干口渴,夜寐差;⑥性欲淡漠,精神疲憊,畏寒肢冷,小便較頻;⑦舌紅或淡紅,苔少;脈細或細數。以上①項必須具備,加其余一項即可診斷。兼證:肝郁:①月經先后不定期,量少,色紅,有小血塊;②小腹作脹;③經前乳脹;④情志異常;⑤舌紅苔薄黃,脈細弦。血瘀:①月經先期,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血塊;②經前、經行腹痛;③舌紫黯,甚有瘀點,脈弦澀。痰濕:①月經后期,色淡紅,帶下黏稠;②胸中泛惡;③形體肥胖;④舌苔白膩,脈滑。以上各項中具備3項即可診斷。
研究組:以補腎調周法中藥口服+腹針+隔藥灸臍。服藥方法及分期根據患者不同的月經周期時間,確定各期不同的服藥時間:月經期多為4 d(經期不足4 d,仍服4 d經期藥),卵泡期多為7 d,排卵期為(4±2)d,黃體期為(l2±2)d。經后期(卵泡期):滋陰養(yǎng)血,補養(yǎng)肝腎,促進卵泡生長發(fā)育,常用歸芍地黃湯加減。經間期(排卵期):補腎調氣血,常用補腎促排卵湯加減。經前期(黃體期):補腎助陽,常用硫麟珠加減。行經期(月經期):活血理氣調經,使月經正常來潮,常用五味調經湯加減[4]。1劑水煎服,2次/d,早晚飯后1~2 h服。
隔藥灸臍法藥物組成:主要有五靈脂、白芷、川椒、熟附子、食鹽、冰片等,將藥物超微粉碎混合密封備用。操作方法:予75%酒精消毒臍部,以溫開水調和面粉制作成面圈。制作方法:將清水(約25±0.5)g與面粉(55±0.5)g混合均勻,制成圓餅狀(直徑約7 cm,高約2 cm,質量約80 g),中間挖一孔洞(直徑約2 cm)類似肚臍大小。將面圈繞臍一周,先取少量冰片置于臍部,再取上述制好的藥末3 g均勻填滿臍部,將大艾柱(艾柱大小與面圈內徑相同,直徑約2 cm,高約1.5 cm左右)置于藥末上,連續(xù)施灸10壯,灸完后予醫(yī)用膠布固封臍部,2 d后自行揭下。經期第7天開始每周1次。
腹針取穴運用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直刺1~1.5 cm)、腹四關(雙側滑肉門、外陵,直刺1~1.5 cm),大橫(雙,直刺1~1.5 cm),氣穴(雙,直刺1~1.5 cm),歸來(雙,直刺1~1.5 cm),子宮穴(雙,直刺1~1.5 cm)。具體操作方法:患者取平臥位,先對針刺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然后使用規(guī)格為0.22×25 mm的“漢醫(yī)”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垂直于皮膚進針,過皮后緩慢刺入至相應深度,各穴位均不做手法。經期第7天開始,每3 d 1次。
對照組1:口服克羅米芬膠囊(商品名法地蘭,塞浦路斯高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0040352),于月經第5天開始,每天服50 mg,連用5 d,連續(xù)服用3個月為1個療程。若月經延遲或不定期者,予地屈孕酮片(商品名:達芙通;生產廠家:Abbott Biologicais B.V.,10 mg/次,2次/d,口服10 d)行撤退性出血,再于月經第5天口服克羅米芬膠囊。對照組2:補腎調周法中藥內服(同研究組)+克羅米芬膠囊口服。
采用PASS11.0軟件進行樣本量估算。根據預試驗研究結果得知,研究組、對照組1、對照組2每組20例,受孕成功率分別為65%、45%、50%。在α=0.05,檢驗效能1-β=0.8的條件下,3組按照1∶1∶1比例分配。根據兩獨立樣本率比較的樣本量公式進行計算,研究組與對照1組每組需要74例,研究組與對照組2每組需要134例。兩者取較大值,故每組需要134例,考慮脫落5%,故每組需141例。
入選423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141例。方法:入選423例患者依次編為1-423號,用SPSS產生隨機數,對這423個隨機數編秩次,秩次為1~141的隨機數對應的患者編號歸為研究組,秩次為142~282的隨機數對應的患者編號歸為對照組1,秩次為283~423的隨機數對應的患者編號歸為對照組2。
兩獨立樣本率比較的樣本量估算公式如下: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3組患者血清性激素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3組患者T、LH、FSH含量降低,E2含量升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與治療組1、治療組2 FSH、T、E2含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含量比較 (±)s
表1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含量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研究組比較,2)P〈0.05
?
3組治療后排卵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與對照組1比較,χ2=1.504,P=0.22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與對照組2比較,χ2=0.380,P=0.53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表2 3組患者治療后排卵率比較
3組治療后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研究組與對照組1比較,χ2=4.531,P=0.0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與對照組2比較,χ2=1.299,P=0.25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研究組妊娠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結果見表3。
表3 3組治療后妊娠率比較
3組治療后流產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研究組與對照組1比較,χ2=5.582,P=0.0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與對照組2比較,χ2=0.917,P=0.33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流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結果見表4。
表4 3組患者治療后流產率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Em、F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3組患者Em、FD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對照組2 Em、FD低于研究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5。
表5 3組患者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Em)及最大卵泡直徑(FD)比較
中醫(yī)學認為腎藏精,主生殖,腎氣盛,則腎主生殖的功能維持正常,卵子作為生殖之精才能正常發(fā)育成熟而排出。吳克明教授認為,腎精是實現腎的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若腎精不足,導致卵泡的發(fā)育、成熟及排卵障礙,引起月經稀發(fā)、量少,甚或閉經、不孕等;或有虛中挾實者,則以瘀血、肝郁、痰濕較為常見[8]。孫紅等[9]認為本病腎虛為主,若腎陰虧虛,腎精不長,卵子失養(yǎng);或腎陽不足,無力鼓動、轉化,均可使卵子生長、成熟及排出障礙。馬月香[10]認為腎虛血瘀是排卵障礙性不孕的主要原因,腎虛是主要病理機制,血瘀是主要病理表現,是一直貫穿始終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補腎活血法在生殖遺傳毒性和致畸及圍產期實驗中,均未發(fā)現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藥效學實驗證明其對大鼠卵泡發(fā)育與成熟、黃體形成起到明顯促進作用[11]。有系統(tǒng)評價與薈萃分析表明與單獨使用克羅米芬組相比,使用針灸作為單一療法顯著提高了妊娠率[12]。另有研究表明電針干預可降低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大鼠血清睪酮(T)、黃體生成素(LH)和抗苗勒管激素(AMH)含量,并上調卵巢磷脂酰肌醇三激酶(PI3K)和絲氨酸/蘇氨酸激酶(AKT),通過抑制自噬作用改善無排卵性不孕癥[13]。有學者對針灸治療不孕癥的臨床研究行Meta分析得出結論,整個月經周期都可取用任脈腧穴,任脈腧穴使用規(guī)律主要集中在腹部,有關元、中極、氣海、神闕、中脘、曲骨及石門[14]。綜上所述,腎陰癸水是卵子發(fā)育的物質基礎,腎陽是卵子生長的動力,痰濕、瘀血、肝郁等易導致沖任失調,故腎虛沖任失調是排卵障礙的根本病機,中藥及針灸對排卵障礙的認識及治療具有特色和優(yōu)勢。
本研究根據排卵障礙的病因構建診療思路,尋找中醫(yī)針、藥、灸為切入點,“藥之不入,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藥、針、灸聯(lián)合,設計補腎調周法+腹針+隔藥臍灸這一中醫(yī)治療方案。該研究通過補腎調周法分期治療,經后期血??仗摚庨L陽消,以陰長為主,治療以養(yǎng)血滋陰為主;排卵期重陰必陽,治療重在活血通絡,促進重陰必陽的轉化;經前期陽長陰消,治療以補腎助陽為主;行經期重陽必陰,治療以活血調經為主;并聯(lián)合腹針+隔藥灸臍法幫助激發(fā)人體一身經氣,通過刺激任脈這條陰經之海、胞胎之脈和腹部的一些特殊的腧穴,健脾益腎、調理沖任、補益腎氣、調節(jié)沖任氣血,同時發(fā)揮神闕穴的局部治療作用,促進胞宮的發(fā)育,調整腎-沖任-胞宮機能。研究證明補腎調周法聯(lián)合腹針、臍灸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有效,優(yōu)于單純使用克羅米芬治療,對患者的生殖內分泌功能起到整體調節(jié)效果,有利于提高卵巢功能,增強子宮內膜容受性,有助于卵泡發(fā)育成熟且順利排出,提高受孕著床率。
腹針療法其原則是“調理臟腑入手,兼顧經脈局部”,腹針的基礎理論是以任脈為中心取穴,促進卵泡發(fā)育成熟以及順利排出。氣海穴,為諸氣之海,八會穴之氣會,又為之盲原穴,元氣之聚集地,調理氣機運行;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相交之穴,是小腸之募穴,也是脾肝腎三經與任脈的交會穴,具有培固腎本、益精養(yǎng)血之功效,有治療胎前產后婦科疾病的功效,針刺此穴可補腎溫陽、調和氣血治療胞宮之疾。中脘為胃腑之募穴,胃氣聚集之所,下脘屬任脈,既補脾胃、理中焦、調升降又調沖任,四穴引氣以歸元,有以“后天之本補先天”之意?;忾T位于神闕之上,外陵位于神闕之下,此四穴配合取其通補氣血、調達經氣的作用,而且位于腹部具有局部治療作用。氣穴,為足少陰經上的重要穴位,有益氣補腎之用。歸來穴含有復原之意,被稱為穴中當歸,針灸此穴可達到益氣補血的功效。大橫是脾經經穴,左右各一,具有健脾益氣、化濕利水的作用,此穴配合滑肉門、外陵具有健脾益氣、調理沖任的作用。子宮穴是經外奇穴,主要治療女子不孕。諸穴合用,共奏溫補腎陽、調沖通任的作用,符合排卵障礙性疾病腎虛血瘀沖任失調之病機。
神闕灸法又稱臍灸,臍中之穴神闕為任脈、督脈、帶脈及沖脈所過之處?!叭沃靼ァ?,任脈與生殖有密切關系。督脈為“陽脈之?!?,能“總督諸陽”。帶脈“橫繞腰腹周圍,前平臍,后平十四椎”,能“約束諸經”,足部的陰陽經脈都受帶脈的約束。帶脈出自督脈,行于腰腹,腰腹部是沖、任、督三脈脈氣所發(fā)之處,故臍可通過帶脈與足三陰經、足三陽經以及沖、督相聯(lián)系?!端貑枴す强照摗罚骸皼_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睕_脈為“血?!薄笆浿!?,能通行血脈,調節(jié)十二經氣血,故臍可通過沖脈與十二經相通。臍通過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相通,進而同五臟六腑聯(lián)系,乃經絡的總樞,五臟六腑之本,可調節(jié)一身之陰陽。任督沖脈“一源三岐”,皆出自胞中,匯于臍部,“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故神闕穴治療婦科病的獨特優(yōu)勢不言而喻。通過隔藥灸臍法可以激發(fā)人體經氣,補益氣血,調節(jié)沖任二脈,同時發(fā)揮神闕穴的局部治療作用。本研究所用灸臍方由溫臍種子方加減而來,既可溫補腎陽,又可引藥入經。隔藥灸臍法,古稱熏臍法、蒸臍法,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是指將某些藥物做成劑型(如膏、糊、丸、散等)敷于臍部,上置艾柱灸之,以神闕穴為用藥或刺激部位,以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jié)人體陰陽與臟腑功能,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具有簡、便、驗、廉、捷的優(yōu)點,集中了穴位、灸法、藥物的多重作用。
綜上所述,中藥聯(lián)合腹針、臍灸為排卵障礙性不孕在臨床治療提供了良好的推廣基礎,是一種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療方法,為傳統(tǒng)中醫(yī)內治、外治聯(lián)合治療婦科生殖疾病提供了依據。但本研究樣本例數過少,研究周期較短,可能存在結果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