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煜 韋玉敏 劉慧云 陳小夏 陳曉旭 胡 材
海南醫(yī)學院 海南 海口 571199
在臨床上,有些病人應病因重度昏迷不能進食。食道癌中晚期患者只能選擇放療或化療,在接受放化療過程中,會出現(xiàn)食道穿孔引起食管瘺導致營養(yǎng)狀況惡化治療中斷。[1]做口腔手術的人有暫時性的吞咽障礙不可以從嘴直接進食,都需要插胃管進行鼻飼給藥喂食。喂食前要檢查、確定胃管位置是否有脫出、盤曲的情況。對患者喂食前,要對患者進行拍背、翻身、吸痰等操作,抬高床頭約30-35cm.避免患者出現(xiàn)嘔吐、嗆咳等情況。需要用注射器回抽胃液,對胃液性質、顏色以及胃內食物殘余量等進行觀察。另外要保證膳食原料的新鮮度,最好在24h內食用完畢。[2]鼻飼患者每天要注入6-8次的流食,重復打開合上橡膠塞,很容易造成胃管末端的污染,并且在喂食過程中,家屬有時會忘記將胃管末端反折,容易發(fā)生呃逆現(xiàn)象[3]。目前在市場上有營養(yǎng)泵之類的輔助設備器械成本高,且定期需要專業(yè)人士校準維護[4]因此,結合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設計研發(fā)出一種手動鼻飼管喂食裝置。
1.1 現(xiàn)有的鼻飼管喂食裝置的研究現(xiàn)狀與研究意義 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鼻飼方法是注射器喂食法,注射器喂食法操作繁瑣,食物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易被污染,長期使用注射器會對患者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在田珺[5]等人設計的自制家用鼻飼流質飲食輸入裝置中使用到了三通管,雖然三通管可以切換進流食和進水的途徑,但是連接胃管管道的三通管內通道細小,易堵管且仍然存在費時費力的問題。郭海燕[6]設計的一種鼻飼管喂食裝置,是電動的喂食裝置雖然節(jié)省了人力,但流食和水是靠重力注入,如患者胃管貼壁易造成食物溢出,且電動設備有一定的危險性。針對以上問題研制創(chuàng)新出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能同時進行喂食和喂水,可拆卸放入沸水中消毒重復使用,易上手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
1.2 一種手動式鼻飼管裝置的創(chuàng)新研究 在臨床上,鼻飼患者通常是用注射器或營養(yǎng)泵通過胃管將食物注入患者胃內,有研究相關表明,在注入食物的操作過程中易發(fā)生反流誤吸、頻繁嘔吐等嚴重者可引起吸入性肺炎[7~9]。并且,注射喂食會有滲液污染胃管口易造成胃腸炎,營養(yǎng)泵喂食不易察覺患者是否有誤吸。
本研究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有兩個容器瓶和一個回抽器,通過施壓可將容器瓶內的流食(或水)按一定量輸入患者體內,如患者出現(xiàn)逆嘔反應可迅速用回抽器抽回注入的流食(或水)。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無菌效果,且操作簡單,造價成本低省時省力。
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裝置整體分為三個部分氣壓囊部分,儲食容器部分,底座部分。所述底座部分設有一個引食管和一個出食口,通過底座部分的出食口與胃管口連接,給氣壓囊部分施壓儲食容器部分內流食通過引食管從出食口注入鼻飼管內。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清洗消毒重復使用,不易給病人胃內造成過大的負壓而嘔吐。
3.1 使用方法 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適用于留置胃管的患者,使用方法:
①遠離出食口的杯子為一號杯,靠近出食口的杯子為二號杯,喂食時,一號杯內注入水,二號杯內注入流食。
②將出食口與胃管口插入連接,使用回抽器回抽胃液觀察。
③確定胃管在胃內后給一號杯氣壓囊施壓水注入胃管內沖洗胃管,沖洗胃管后給二號氣囊施壓進行喂食,喂食結束后在給一號氣壓囊施壓注水進胃管進行沖洗。
④喂食完畢后將裝置拆卸水洗,放入持續(xù)沸水中5~15分鐘水煮消毒備用。
3.2 應用效果 選取20名醫(yī)學實習生,在基礎護理實驗室中進行鼻飼法操作,分A、B兩組。A組使用注射器進行鼻飼法操作,B組使用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進行鼻飼法操作。操作完畢后兩組交換器材使用在進行一次鼻飼法操作。操作過程中使用注射器的醫(yī)學實習生有大部分將水、流質食物灑出,使用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的醫(yī)學實習生沒有將水和流質食物濺出。且使用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的醫(yī)學實習生比使用注射器的醫(yī)學實習生平均時間快5min。試驗結束后統(tǒng)計20名醫(yī)學實習生滿意度。結果顯示,20名醫(yī)學實習生有18名對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的使用表示滿意。滿意度為90%。根據(jù)使用后的數(shù)據(jù)表明,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操作更簡潔,干凈衛(wèi)生,能有效的提高護理者的作效率,降低胃腸炎疾病的發(fā)生。
圖1 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結構圖
一種手動式鼻飼管喂食裝置操作簡單,易于上手,可避免水和流質食物的溢出,減少反復開關胃管口牽拉胃管引起的不適,相對于臨床常用的注射器喂食更安全更衛(wèi)生更快捷。制作成本低,適用于大部分人群,得到護理人員的認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減少患者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