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 熊 馳
(1.重慶自然博物館, 重慶 北碚 400799; 2.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重慶 北碚 400715)
從2018年開始,對縉云山自然保護區(qū)進行維管植物調查,發(fā)現(xiàn)10種《縉云山植物志》《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植物多樣性研究》等文獻沒有記載的物種[1-2],現(xiàn)整理成文,以豐富和補充縉云山保護區(qū)植物區(qū)系。憑證標本保存于重慶自然博物館(CQNM)。
在野外對活體植物進行數(shù)碼拍照和標本采集,并記錄相關生境信息如海拔、經緯度、伴生物種等。室內在解剖鏡下觀察形態(tài)學特征。最后,根據(jù)《重慶維管植物檢索表》[3]、《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等文獻進行物種鑒定。
圖1 茴茴蒜植株(a)、葉片(b)、果序(c)、憑證標本(d)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須根多數(shù)簇生,植株高約35 cm,莖與葉柄被開展的淡黃色糙毛?;~與下部葉葉柄較長,為3出復葉,小葉2~3深裂,裂片有不等的粗齒或缺刻;上部葉較小,葉片3全裂?;üYN生糙毛,花瓣5,黃色,花托在果期顯著伸長,圓柱形。聚合果長圓形,瘦果扁平?;ü?月—9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生于嘉陵江邊河灘地;海拔:190 m,29°50′12.82″N,106°25′58.62″E,2020-05-19,(陳鋒)JYS 20115(CQNM)。
PileaplatanifloraC.H.Wright in J.Linn.Soc.,Bot.26:477.1899;Flora of China 5:108.2003[5](圖2)。
圖2 石筋草植株(a)、雌花序(b)、憑證標本(c)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50 cm,無毛。莖肉質,節(jié)間膨大。葉對生,卵狀披針形,基生3出脈,葉基部淺心形。花序單生,雌性聚傘花序等長或短于葉。瘦果卵圓形。 花期 6月—9月,果期7月—10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生于北溫泉陰濕溝谷;海拔:325 m,29°51′32.36″N,106°24′39.32″E,2020-05-30,(陳鋒)JYS 102(CQNM)。
PellioniascabraBentham in Fl.Hongk.330.1861;Flora of China 5:124.2003[5](圖3)。
圖3 蔓赤車植株(a)、葉(b)、雄花序(c)、雌果序(d)、憑證標本(e)
形態(tài)特征:亞灌木。 莖通常分枝,具糙伏毛。葉互生,斜倒披針形或者長圓形,不對稱,邊緣具小齒,先端漸尖或尾狀。雄花序具有較長的花序梗,花易脫落;雌花序直徑0.8~1.5 cm,花序梗較短,花被片4~5片。瘦果,具瘤。花期 3月—6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縉云山生于陰濕溝谷和路邊;海拔:548 m,29°50′10.58″N,106°22′11.58″E,2020-05-26,(熊馳,陳鋒)JYS 106(CQNM)。
社會之美在于平等,國家之美在于主權,民生之美在于民意,政治之美在于民主,司法之美在于公正,軍隊之美在于外強,強國之美在于民富,新聞之美在于真相,文化之美在于普世,經濟之美在于公平,教育之美在于民智,思想之美在于獨立,生活之美在于博愛,人性之美在良知,人生之美在于無悔!
ElatostemabalansaeGagnepain in Bull.Soc.Bot.France.76:80.1929;Flora of China 5:153.2003[5](圖4)。
圖4 華南樓梯草植株(a)、葉(b)、種子(c)、雌花序(d)、憑證標本(e)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雌雄異株,高約60 cm。葉草質,互生,具短糙伏毛;葉片斜橢圓形到長圓形,邊緣具牙齒,先端驟尖或漸尖。雄花序單生;雌花序單生或成對,花序梗較短,花序托方形,苞片三角形。瘦果橢圓體。花期 4月—6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北溫泉林下及路邊;海拔:290 m,29°51′31.75″N,106°24′39.34″E,2020-05-30,(熊馳、陳鋒)JYS 109(CQNM)。
RumextrisetiferStokes in Bot.Mat.Med.2:305.1812;Flora of China 5:340.2003[6](圖5)。
圖5 長刺酸模植株(a)、果序(b)、葉(c)、果實和種子(d)、憑證標本(e)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植株高約70 cm。根紅褐色。莖直立,具溝槽。下部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長圓形,基部楔形,邊緣波狀;莖生葉具短葉柄,狹披針形。數(shù)個總狀花序聚生成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內部花被在果期擴大,裂爿狹的三棱卵形,邊緣具1 狹窄齒。瘦果黃褐色,橢圓形?;ㄆ?5月—6月,果期6月—7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生于嘉陵江邊沙灘地上;海拔:185 m,29°50′12.32″N,106°25′57.15″E,2020-05-19,(陳鋒,熊馳)JYS 20117(CQNM)。
RumexjaponicusHouttuyn,Nat.Hist.2(8):394.1777;Flora of China 5:338.2003[6](圖6)。
圖6 羊蹄植株(a)、果序(b)、葉(c)、果實和種子(d)、憑證標本(e)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約80 cm。莖具凹槽。基生葉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長圓形,邊緣稍波狀,先端銳尖的或鈍;莖生葉具短葉柄,狹長圓形。花序圓錐狀,內部花被在果期擴大;裂爿寬心形,具狹卵形小瘤,顯著網狀脈,基部心形,邊緣不規(guī)則具小齒。瘦果暗褐色,發(fā)亮?;ㄆ?5月—6月,果期6月—7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生于嘉陵江邊沙灘地上;海拔:186 m,29°50′12.46″N,106°25′57.22″E,2020-05-19,(陳鋒,熊馳)JYS 20116(CQNM)。
ScutellariayingtakensisSun ex C.H.Hu in Act.Phytotax.Sin11(1):42.1966;Flora of China 17:88.1994[7](圖7)。
圖7 英德黃芩植株(a)、葉(b)、花序(c)、果序(d)、憑證標本(e)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40 cm。匍匐莖節(jié)上生根,疏生順向短柔毛。葉草質、對生,三角狀卵圓形,中脈具微糙硬毛,葉背紫色??偁罨ㄐ蝽斏鸵干L圓形,無柄;花冠淡紫色,外面被微柔毛,內面喉部被白色鬢毛;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內凹,下唇中裂片圓狀卵圓形;小堅果圓形?;ㄆ?4—5月,果期7—9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縉云山生于闊葉林下路邊;海拔:784 m,29°50′11.73″N,106°22′59.19″E,2020-05-1,(陳鋒)JYS 20006(CQNM)。
PremnamicrophyllaTurczaninow in Bull.Soc.Imp.Naturalistes Moscou.36(3):217.1863;Flora of China 17:19.1994[8](圖8)。
圖8 豆腐柴花枝(a)、憑證標本(b)
形態(tài)特征:灌木。幼枝具短柔毛,后脫落。葉卵狀披針形,近無柄;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花萼杯狀綠色,邊緣5淺裂;花冠淡黃色,內部有柔毛。果紫色,倒卵形?;ü?—10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縉云山生于陰濕林下和溝邊;海拔:733 m,29°48′50.73″N,106°22′11.64″E,2019-05-17,(陳鋒)JYS 19027(CQNM)。
CampanuladimorphanthaSchweinfurth in Beitr.Fl.Aethiop.140.1867;Flora of China 17:534.2011[9](圖9)。
圖9 一年生風鈴草花序(a)、花(b)、枝及葉(c)、憑證標本(d)
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全株被剛毛。莖直立,高達40 cm;基生葉蓮座狀,匙形,具短柄;莖生葉匙形,具帶翅的柄。頂生圓錐花序,花萼筒部半圓狀倒錐形;花冠白色,鐘狀。蒴果近球狀?;ü?—4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生于嘉陵江邊;海拔:195 m,29°50′13.12″N,106°25′56.20″″E,2019-04-20,(陳鋒)JYS 19113(CQNM)。
AlpiniasichuanensisZ.Y.Zhu in Bull.Sichuan School Chin.Mat.Med.8:15.1986;Flora of China 24:342.2000[10](圖10)
圖10 四川山姜植株(a)、地下莖(b)、花序(c)、花(d)、果序(e)、憑證標本(f)
形態(tài)特征:地下莖橫走。葉舌2裂,被短柔毛;葉柄0.5~3 cm;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兩面無毛??偁罨ㄐ颍?,線形;花萼管狀,先端具4齒?;ü诘S色,紅色側生退化雄蕊線形,唇瓣黃白色具紫色條紋,邊緣具圓形齒。蒴果球狀,先端具宿存的花萼。花期5月6月,果期8月11月。
標本引證:重慶:北碚,縉云山分布于青云峽等地馬尾松林下路邊;海拔:474 m,29°48′38.24″N,106°22′24.2″E,2020-06-10,(陳鋒)JYS 20113(CQNM)。
廣義的縉云山為華鎣山支脈,從東北向西南橫亙在合川、北碚、璧山、沙坪壩、九龍坡和江津6區(qū)縣,狹義的縉云山指位于嘉陵江溫塘峽右岸北碚、璧山和沙坪壩境內的區(qū)域,該區(qū)域為最高峰所在地(約950 m),森林植被覆蓋率高,物種多樣性較為豐富??箲?zhàn)時期,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等科研院所西遷北碚,錢崇澍、曲桂齡等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就開始采集研究縉云山的植物資源。19世紀50年代,西南師范學院、西南農學院的研究人員進一步進行縉云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因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扎實的研究基礎,1979年成立了縉云山自然保護區(qū)。為進一步摸清保護區(qū)植物資源本底,1980年以來,保護區(qū)管理局聯(lián)合西南農業(yè)大學、西南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自然博物館等科研單位組建了“縉云山植物資源調查”課題組,對保護區(qū)境內維管植物進行調查和標本采集。先后出版了《縉云山植物名錄》、《縉云山植物志》[1]和《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植物多樣性研究》[2]。因此,就國內保護區(qū)植物區(qū)系而言,對縉云山保護區(qū)的調查是比較清楚的。然而近年來,分布于縉云山的重慶市新記錄種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11-12],筆者近兩年又發(fā)現(xiàn)了10個保護區(qū)未收錄的物種。
進一步分析這10個物種科的大小和習性[13],其中毛茛科(1種)、蕁麻科(3種)、蓼科(2種)、唇形科(1種)、馬鞭草科(1種)、桔???1種)、姜科(1種)等9個物種為草本植物,隸屬的科均包括100個物種的中等科或大科。由于大科物種多,物種鑒定相對比較困難,可能導致鑒定錯誤。以秋海棠科為例,丁博等[14]就是根據(jù)被《縉云山植物志》錯誤鑒定為掌葉秋海棠(Begoniahemsleyana)的物種發(fā)表了新種——縉云秋海棠(Begoniajinyunensis)。此外,縉云山維管植物有1 774種,隸屬204科、890屬[2],涉及類群較為豐富。而植物分類學研究人員對自己研究的類群比較熟悉,遇到其他類群時,可能會出現(xiàn)研究不深入的現(xiàn)象。綜上說明,縉云山保護區(qū)仍然有未被發(fā)現(xiàn)的新物種或新記錄種,需要不斷地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