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嘉林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也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會影響今后奧運會的舉辦。國際奧委會正在做出切實努力,呼吁體育組織通過共同行動參與并支持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fā)展中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北京冬奧會是在我國重要歷史節(jié)點舉辦的重大標志性活動,在申辦報告中提出了“北京冬奧會所產生的碳排放將全部實現中和,實行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化的碳減排機制、建立北京冬奧會碳排放評估和管理機制、從生產源頭減少碳排放”的莊嚴承諾。低碳管理作為“綠色辦奧”理念的生動實踐,可在更大范圍內倡導實現低碳理念,展示碳減排工作成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fā)揮引領示范作用,也將積極推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奧委會開啟了環(huán)境保護、可持續(xù)性體育賽事進程。1994年,在百年奧運大會上國際奧委會將環(huán)境確立為奧林匹克精神中除體育和文化外的第三個層面。2014年國際奧委會通過《奧林匹克2020議程》,確定了奧林匹克運動未來發(fā)展的三大關鍵支柱為可持續(xù)性、公信力、青少年,并提出努力將可持續(xù)性原則貫穿到日常各項行動中。2015年國際奧委會發(fā)布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可持續(xù)性戰(zhàn)略》,明確了國際奧委會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五大重點領域,具體包括基礎設施和自然遺址、采購與資源管理、交通與物流、工作人員以及氣候,并闡明國際奧委會作為一個組織,同時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領導者以及奧運會的擁有者,將在與之相關的各項活動中,通過實施各項積極舉措去實現可持續(xù)性目標。這五個重點可持續(xù)性工作領域彼此密切相關,前四個領域都與體育界的活動直接相關,而氣候問題是跨領域議題,前四個領域具體目標的實現都有助于氣候變化目標的實現。
國際奧委會明確提出需要對奧林匹克運動活動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管理,并根據活動實際情況去制定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措施,要求必須在其組織機構的日常運行和其他相關活動中切實實施有效的碳減排戰(zhàn)略,并在規(guī)劃體育設施和奧運會活動時全面考慮氣候變化的后果。奧運會作為奧林匹克運動中最引人注目的大型體育活動,國際奧委會也提出要與主辦城市合作,通過制定針對性的碳管理計劃,以測量因奧運會產生的碳排放。通過奧運會促進主辦國推行低碳解決方案,在奧運會基礎設施規(guī)劃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
2018年底,國際奧委會與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發(fā)起了《體育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框架》(Sports for Climate Action Framework)行動,廣泛邀請體育組織和利益相關方參與其中,呼吁體育界行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減少體育賽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利用體育作為宣傳工具號召全球體育愛好者重視氣候問題。北京冬奧組委于2019年加入該行動,承諾將在奧運會舉辦過程中承擔更大的環(huán)境保護責任,降低氣候整體影響,通過溝通、宣傳等方式讓公眾理解采取氣候行動的必要性。
1994年的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首先將環(huán)保和綠色概念融入賽事籌辦、舉辦全過程,自此以后歷屆奧運賽事都將環(huán)保措施納入籌辦過程。但早期的賽事并未明確提出應對氣候變化舉措與目標。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持續(xù)溫升,在UNFCCC下,各締約方簽訂了《京都議定書》,確定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減排機制,減少二氧化碳也逐漸成為衡量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2006年的都靈冬奧會首次提出實施賽事舉辦碳補償計劃。隨后的歷屆賽事都高度重視碳管理工作并實施了奧運碳補償方案,積極通過各種具體行動計劃來降低奧運會舉辦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歷屆奧運會中碳管理工作詳見表1。
為了實現北京冬奧會申辦承諾,北京冬奧組委通過對北京冬奧會碳排放量基準線的核算,確定了重點減排領域并制定了相應的減排措施。針對無法避免的碳排放研究制定碳中和措施,編制并公開發(fā)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對北京冬奧會碳排放實施全面管理。同時,北京冬奧組委還委托具有聯(lián)合國指定經營實體(DOE)資質的核查機構對碳管理工作進行第三方評估。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思路詳見圖1。
?
針對國際奧委會可持續(xù)性戰(zhàn)略對每屆奧運會主辦城市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要求,北京冬奧會需采取碳減排和碳中和措施,實現北京冬奧會低碳目標,具體包括,①低碳能源:建設低碳能源示范項目,建立適用于北京冬奧會的跨區(qū)域綠電交易機制,綜合實現100%可再生能源滿足場館常規(guī)電力消費需求。②低碳場館:建設總建筑面積不少于3000m2的超低能耗等低碳示范工程,新建永久場館全部滿足綠色建筑等級要求。③低碳交通:賽事舉辦期間,賽區(qū)內交通服務基本實現清潔能源車輛(不含專用車輛)保障。④低碳標準:推動林業(yè)固碳工程;建立北京冬奧會低碳管理核算標準,創(chuàng)造冬奧遺產。
4.2.1 碳減排措施
(1)推動低碳能源技術示范項目
建設世界首個±500kV四端環(huán)形結構的柔性直流電網。在河北省張家口地區(qū)建設2座新能源送端換流站,換流容量分別為1500MW和3000MW;在河北省承德地區(qū)建設豐寧調節(jié)端換流站,換流容量1500MW;在北京市延慶區(qū)建設1個受端換流站,換流容量3000MW。工程可滿足6800~7590MW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外送和消納需求,為北京冬奧會電力需求提供可再生能源保障。
通過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適用于北京冬奧會的跨區(qū)域綠電交易機制,以及儲能系統(tǒng)、電力電子設備多能互補等,保障場館常規(guī)電力消費需求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具備條件的場館推進光伏、光熱系統(tǒng)建筑一體化應用,推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
(2)加強低碳場館建設管理
在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qū)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熱、余熱等資源,實施建筑面積各自不少于1000m3超低能耗低碳示范工程。冬奧村設計優(yōu)先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以及高效外保溫、高性能門窗及戶式新風處理機組等先進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鼓勵競賽場館及其他非競賽場館開展超低能耗示范工程。
?
新建室內場館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創(chuàng)新制定《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所有新建雪上項目場館滿足該標準要求;推動既有場館節(jié)能改造,鼓勵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場館建設和改造中要求優(yōu)先采購國家、地方低碳產品認證目錄中的產品或具有節(jié)能標識的低碳材料。在確保建筑耐久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優(yōu)先采用可再生、可循環(huán)利用材料和以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
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qū)新建場館應建設能源管控中心,監(jiān)測電、氣、水、熱力的消耗情況,對空調、采暖、電梯、照明等建筑耗能實施分項、分區(qū)計量監(jiān)測控制。同時,鼓勵既有場館設置能源管控中心,提高用能效率。
因地制宜選用高效造雪設備,合理控制造雪量。按照最大節(jié)能原則設計制冷系統(tǒng),充分利用冰場余熱。制冷劑使用應符合《關于消耗臭氧層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及國家有關規(guī)定,在合適的場館進行二氧化碳制冷示范應用。
對于場館建設和運營階段的廢棄物管理,通過實行垃圾分類管理,來提高廢棄物回收利用率,減少垃圾處理量及相應的用能需求。
(3)建設低碳交通體系
制定跨賽區(qū)鐵路使用政策,在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鼓勵觀眾在北京、延慶和張家口賽區(qū)之間優(yōu)先選擇鐵路出行。加強冬奧交通與城市交通信息的互聯(lián)互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運行調度系統(tǒng),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整合交通、天氣信息,完善互聯(lián)網、移動終端交通信息查詢系統(tǒng),利用動態(tài)交通信息發(fā)布與誘導系統(tǒng)等先進的交通信息技術為冬奧賽事觀眾提供交通信息服務,實時分析與研判人車流動情況,加強鐵路、民航、公共交通、出租車等城際間、城市內各類出行及停車場、充電樁等交通設施信息的發(fā)布。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在北京市及張家口市,實施城市交通綜合管理措施,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
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用于賽事服務的客運車輛全部使用清潔能源,賽區(qū)間物流配送及城市配送保障車輛將采用新能源汽車或者符合國六b排放標準的汽車。各賽區(qū)內推廣新能源汽車使用,推動符合相關車型目錄氫燃料車輛的示范應用。結合賽事需求,建設配套的充電樁、加氫站等,滿足賽區(qū)電動汽車、氫能源汽車運行需要。
針對保障北京冬奧會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采用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工程方法、建筑材料、施工機械等,大力推廣溫拌瀝青技術和舊路材料的循環(huán)利用,減少施工階段溫室氣體排放和對資源的二次開采。
(4)冬奧組委減碳行動
綜合利用、改造廢舊廠房,充分利用光熱技術,建設綠色高標準的冬奧組委首鋼辦公區(qū),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替代現有餐廳及辦公樓燃氣熱水器,采購電器產品能效水平應達到一級。
冬奧組委各部門充分利用信息系統(tǒng)進行日常辦公及信息傳遞,倡導采用電子化處理文檔,積極踐行辦公雙面用紙,減少紙張和墨盒硒鼓等辦公用品消耗量;推行節(jié)約用電、節(jié)約用水等。在賽事籌辦和舉辦期間,倡導使用視頻會議,減少交通出行碳排放量。
倡導北京冬奧組委工作人員采用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模式,推行一周少開一天車活動。倡導自愿購買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主動中和自身出行產生的碳排放。策劃并開展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北京冬奧組委工作人員等參與減碳活動。同時,鼓勵觀眾采取低碳出行、電子門票、物料循環(huán)使用等多種自主低碳觀賽行為。
4.2.2 碳中和措施
(1)林業(yè)固碳
推動北京市38萬畝造林綠化和其他造林綠化項目增匯工程建設,將2018~2021年期間工程所產生的碳匯量捐贈給北京冬奧組委,用以中和北京冬奧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推動張家口市50萬畝京冀生態(tài)水源保護林建設,將2016~2021年期間工程所產生的碳匯量捐贈給北京冬奧組委,用于中和北京冬奧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2)涉奧企業(yè)自主行動
鼓勵涉奧企業(yè)向北京冬奧組委捐贈全國及北京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排放配額、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以中和北京冬奧會部分溫室氣體排放量。倡導涉奧企業(yè)建立自主低碳行動方案,采取低碳生產、低碳辦公、低碳出行等低碳節(jié)能措施。
(3)實施碳普惠制項目
在全社會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廣普惠制,搭建面向公眾的自愿減排交易平臺,鼓勵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個人的低碳環(huán)保行為,支持其捐贈國家、北京市及河北省等主管部門認定的碳減排量,積極參與多元化的低碳冬奧行動。
上述各項措施都在穩(wěn)步推進實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現已投入運行,將全面滿足北京和張家口地區(qū)冬奧場館用電需求;建立跨區(qū)域綠電交易機制,將實現冬奧競賽場館100%使用綠色電力。新建室內場館全部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既有場館通過節(jié)能改造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新建雪上項目場館滿足新制訂《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標準》。在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等場館使用全球變暖潛能值(GWP)為1的二氧化碳制冷劑,這在奧運歷史尚屬首次。積極開展電能、氫能等新能源車的選型和測試,并同步做好賽區(qū)周邊充電樁、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的規(guī)劃建設,推動賽時交通服務基本實現清潔能源供應;制定賽時交通運行政策,鼓勵觀眾優(yōu)先選擇高鐵、地鐵、公交出行。綜合利用、改造廢舊廠房,充分利用光伏發(fā)電、太陽能照明、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技術,建設綠色高標準的冬奧組委首鋼辦公區(qū),對首鋼轉型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樹立了奧林匹克運動推動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典范。
北京冬奧組委將繼續(xù)與北京市、河北省主辦城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緊密合作,在北京冬奧會籌辦和賽事舉辦過程中,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創(chuàng)新實施碳中和措施,努力實現北京冬奧會碳中和目標,為國內外大型活動碳管理和碳中和率先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