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洋
(南京市高淳區(qū)固城街道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1300)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種全球范圍的真菌病害?;移咸焰呖梢郧秩?35種蔬菜、果樹以及其他經濟作物(李保聚,1998),一旦發(fā)病就會引起大量減產,甚至絕收,給農業(yè)生產造成重大危害(陳鳳平等,2010)?;移咸焰叩木丝芍苯用劝l(fā)產生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脫落,借氣流、雨水或露珠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李保聚等,1998)。在18~23℃和相對濕度持續(xù)90%以上的多濕、弱光條件下,農作物最易發(fā)病;溫度低于15℃或高于25℃時,則發(fā)病明顯減輕;溫度高于30℃時,基本不發(fā)病。另外,在田間分生孢子可多次再侵染(Meyer,2008)。
灰霉病的防治一直是個重要問題,目前生產上主要通過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幾種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為化學防治(張彩鳳等,2013)?;瘜W防治常用藥劑主要有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氨基甲酸酯類和抗菌素類四大類。而由于灰霉病菌具有繁殖速度快、遺傳變異大和適合度高等特點,連續(xù)長期使用單一藥劑容易產生抗藥性。目前,灰葡萄孢已對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氨基甲酸酯類等藥劑產生抗藥性。其抗藥性機理主要為毒劑滲透性減弱、脫毒作用增強與毒性代謝產物轉換作用的減弱、靶標位點敏感性降低等(于永學等,2009)。由于灰霉病菌抗藥性在生產上造成了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深入了解灰霉病菌的抗藥性。為明確不同地區(qū)不同作物上灰霉病菌的抗藥性情況,本研究主要對采自蘇州、南通、揚州、上海、嘉善、寧波等地的番茄、萵苣、草莓、瓠瓜、西瓜、黃瓜等不同作物上的153種灰霉菌菌株的抗藥性進行了檢測。
2020 年,在蘇州、揚州、南通、上海和浙江等地的塑料大棚內,采集番茄、萵苣、草莓、黃瓜、瓠瓜和西瓜等灰霉病病株,共分離得灰霉菌株153個(表1)。
表1 分離自不同地區(qū)的灰霉菌株
多菌靈:95% 多菌靈原藥;速克靈:98% 速克靈原藥;
嘧霉胺:98% 嘧霉胺原藥;咯菌腈:97.1% 咯菌腈原藥。
PDA:馬鈴薯洗凈去皮,稱取200g馬鈴薯切成小塊,加水煮爛,用八層紗布過濾。繼續(xù)加熱,再加入15~20g瓊脂,攪拌混勻,待瓊脂溶解完后,加入10 g葡萄糖。攪拌均勻,稍冷卻后再加水定容至1000mL。分裝于錐形瓶中,加塞、包扎,121℃,滅菌20 min后取出,冷卻后貯藏備用。
LSP:10 g Glucose,1.5 g K2HPO4,2.0 g KH2PO4,1g(NH4)2SO4,0.5 g MgSO4?7H2O,16 g Agar,1000 ml H2O。
95%多菌靈原藥用0.1 mol/L HCL水溶液配制成1000 μg/mL 母液;98%速克靈原藥用丙酮配置成10000 μg/mL 母液;98%嘧霉胺原藥用甲醇配制成1000 μg/mL 母液;97.1% 的咯菌腈原藥用甲醇配制成1000 μg/mL 母液。各母液在4 ℃冰箱內貯藏,使用時將多菌靈、速克靈和咯菌腈分別配制成1μg/mL、5μg/mL和0.5μg/mL 的含藥PDA平板;將嘧霉胺配制成1μg/mL 的含藥LSP平板,然后用以進行抗藥性測定。
采用區(qū)分劑量法。將在1μg/mL多菌靈含藥平板、5μg/mL速克靈、0.5μg/mL咯菌腈和1μg/mL的嘧霉胺含藥平板上不能正常生長的菌株定義為敏感菌株,能在平板上生長的菌株定義為抗性菌株。將待測菌株在PDA平板上25 ℃培養(yǎng)96 h 后,將帶菌平板切成小塊,然后用接種針將其接于含藥平板上。25 ℃黑暗培養(yǎng)72 h 后,觀察菌絲生長情況,統(tǒng)計各地區(qū)敏感和抗性菌株的頻率,每處理重復3次。
抗性頻率(%)=(抗性菌株數(shù)/測定總菌株數(shù))×100%。
由表2可知,供試的153個菌株中,對嘧霉胺表現(xiàn)抗性的菌株有98個,占總數(shù)的64.05%??梢钥闯觯趽P州和南通地區(qū),灰霉病菌對嘧霉胺的抗性頻率在50%以下,而其它地區(qū)抗性頻率均較高,特別是在上海地區(qū),高達97.61%。因此,在上海、嘉善等地區(qū),嘧霉胺已不再適宜用于蔬菜灰霉病的防治。
表2 不同地區(qū)來源菌株對嘧霉胺的抗性頻率
平均 98 153 64.05
由表3可知,供試153個菌株中,對多菌靈表現(xiàn)抗性的菌株有104個,抗性頻率為67.97%。可以看出,灰霉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頻率均較高,但揚州地區(qū)僅為8.33%,說明多菌靈在揚州地區(qū)仍可作為防治蔬菜灰霉病的主要藥劑。
表3 不同地區(qū)來源菌株對多菌靈的抗性頻率
由表4可知,供試153個菌株中,對速克靈表現(xiàn)抗性的菌株有98個,抗性頻率為64.05%。可以看出,在揚州和南通地區(qū),灰霉病菌對速克靈的抗性頻率在50%以下,而其它地區(qū)抗性頻率均較高,特別是在上海地區(qū),高達95.23%。因此,在上海、嘉善等地區(qū),速克靈已不再適宜用于蔬菜灰霉病的防治。
表4 不同地區(qū)來源菌株對速克靈的抗性頻率
由表5可知,所有供試的153個菌株均對咯菌腈敏感,未能檢測到抗性菌株,因此,咯菌腈可認為是目前生產上各地防治灰霉病的首選藥劑。
表5 不同地區(qū)來源菌株對咯菌腈的抗性頻率
由表6可知,供試153個菌株中,對嘧霉胺表現(xiàn)抗性的菌株有98個,抗性頻率為64.05%??梢钥闯?,來源于西瓜和萵苣的灰霉病菌對嘧霉胺的抗性頻率較低,而其它來源菌株抗性頻率較高,特別是源自瓠瓜和黃瓜的灰霉菌株全部對嘧霉胺表現(xiàn)抗性,這可能是因為在西瓜和萵苣上嘧霉胺使用較少,而在瓠瓜和黃瓜上施用較多的緣故。
表6 不同寄主來源菌株對嘧霉胺的抗性頻率
由表7可知,供試153個菌株中,對多菌靈表現(xiàn)抗性的菌株有104個,抗性頻率為67.97%??梢钥闯?,來源于西瓜和萵苣的灰霉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頻率為0,而其他來源菌株抗性頻率較高,特別是源自瓠瓜和黃瓜的灰霉菌株全部對多菌靈表現(xiàn)抗性,這可能是因為在西瓜和萵苣上多菌靈使用較少,而在瓠瓜和黃瓜上施用較多的緣故。
表7 不同寄主來源菌株對多菌靈的抗性頻率
由表8可知,供試153個菌株中,對速克靈表現(xiàn)抗性的菌株有98個,抗性頻率為64.05%。可以看出,來源于西瓜和萵苣的灰霉病菌對速克靈的抗性頻率為0,而其他來源菌株抗性頻率較高,特別是源自瓠瓜和黃瓜的灰霉菌株全部對速克靈表現(xiàn)抗性,這可能是因為在西瓜和萵苣上多菌靈使用較少,而在瓠瓜和黃瓜上施用較多的緣故。
表8 不同寄主來源菌株對速克靈的抗性頻率
黃瓜 3 3 100平均 98 153 64.05
由表9可知,所有供試的153個菌株均對咯菌腈敏感,未能檢測到抗性菌株,因此,咯菌腈可認為是目前蔬菜生產上防治灰霉病的首選藥劑。
表9 不同寄主來源菌株對咯菌腈的抗性頻率
長期以來,灰霉菌對農業(yè)生產造成了極其重大的危害,主要通過化學防治的方法進行防治,主要使用的化學藥劑有苯胺基嘧啶類、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以及吡咯類等。但是,近年來國內外均相繼報道了田間出現(xiàn)灰霉病菌對上述化學藥劑產生抗性的菌株(王凌云等,2012)。本研究檢測了采自不同地區(qū)、不同寄主上的153種灰霉菌菌株對四種藥劑的抗藥性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灰霉病菌對嘧霉胺、多菌靈、速克靈抗藥性較為嚴重,均達到了60%以上,處于高抗水平;但咯菌腈對灰霉菌仍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這與之前國內報道的灰霉菌對幾種藥劑的抗藥性情況基本相同(潘以樓等,2013)。采自不同地區(qū)以及不同寄主上的灰霉菌對上述幾種藥劑的抗性水平也有所不同,縱觀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在所檢測的不同地區(qū)中,除揚州外,其他各地的灰霉菌對嘧霉胺、多菌靈、速克靈均產生了非常普遍的抗藥性;對與不同寄主來說,本研究采集樣本數(shù)量較多的番茄和草莓上的灰霉菌對上述藥劑也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某些地區(qū)及寄主上長期、單一使用上述藥劑造成的。
綜上所述,咯菌腈在防治灰霉病時可作為首選藥劑,減少嘧霉胺、多菌靈和速克靈的使用;不同地區(qū)應對當?shù)鼗颐共【顾幮赃M行重點監(jiān)測,以指導科學用藥。在藥劑抗性嚴重地區(qū)或者抗性嚴重的寄主植物上停用該藥劑一段時間,或者減少該類藥劑的使用次數(shù)或使用量,盡量避免單劑使用;建議停止使用嘧霉胺、多菌靈或速克靈等高抗藥劑,或使之與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復配或者交替使用,推薦使用吡咯類殺菌劑,如咯菌腈,但使用時仍應注意藥劑的用量,并注意與其他殺菌劑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