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孔寧
1955年3月24日下午5時45分,我國第一只手表研制成功,此表是依照瑞士“生達柯” 十五鉆粗馬手表仿制而成,表盤上有“中國制”三個金字,還有五顆紅星,紅星下面標著“十五鉆”的字樣。該表經考核,走時基本正常。
繼第一只國產手表誕生后,為迎接當年“五一”勞動節(jié)的到來,又投入12只料于勞動節(jié)前組裝出成品表4只。天津研制出手表在國內特別是輕工系統(tǒng)影響很大。1955年7月9日上海也成立了手表試制小組,并于9月26日裝配出18只長三針17鉆細馬防水表。上海研制成功一批細馬表,促進了天津手表的研制工作。天津手表試制小組討論并總結了第一次研制的工作經驗和教訓,一致認為粗馬表在當時國際上已經落后,應進行細馬表的研制,并于1955年7月16日制定了《手表實施計劃草案》,決定仿制瑞士“鐵達時”牌十七鉆細馬防水表,1956年5月完成第一次批量36只試制任務。同年12月完成第二次批量23只的試制任務,并進行了技術鑒定,驗收合格,機心型號定為ST1。
1957年初天津手表廠籌備處成立,定址天津市和平區(qū)湖南路10號,這款十七鉆細馬表以“五一”牌命名。中央國務院批準投資900萬元,在天津建年產24萬只生產能力的手表廠,1958年6月天津手表廠籌備處遷至丁字沽二號路天津一輕職校內,10月1日天津五一手表廠正式掛牌成立(天津手表廠前身)。
作為新中國第一只國產手表,填補新中國工業(yè)建設的一大空白,自此開始了一個中國民族手表品牌走向世界的輝煌之路。
1955年3月26日《天津工人日報》及時報道了第一只國產手表研制成功的消息。
“五一”牌手表機心
1957年初天津手表廠籌備處成立,定址天津市和平區(qū)湖南路10號
經過改進的ST2機心由27個部件、133個零件組成,其中與ST1通用零件31個。
1957年至1958年底ST1機心已經批量生產并且可以滿足年產手表近2000只,正式上市銷售憑票購買。1959年4月28日四名蘇聯(lián)專家進駐表廠,天津大學也輸送來了一批精儀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配合他們一起工作,同時進口了數(shù)量不多的瑞士設備。四位蘇聯(lián)專家分別講授產品設計,生產工藝,工藝裝備和機床設備等課程,之后對ST1機心進行全面分析和改進,針對軸向間隙較小,易磨損、易產生變形等問題,采取加厚主甲板和機心厚度的辦法,增加了寶石軸承的數(shù)量,對一些零件的軸向間隙以及軸向尺寸進行了調整,對小孔模具、外形模具、齒輪刀具和一些夾具的設計及加工工藝進行改進,從而提高零件的質量,機心的走時精度及穩(wěn)定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達到45秒每天改進后的機心定名為ST2,由27個部件、133個零件組成,其中與ST1通用零件31個,令人遺憾的是機心厚度由原ST1的4.6MM增加到5.4MM。
1959年5月蘇聯(lián)專家塔拉索夫提出“丁字沽這個地方風沙大不適合做表廠”。1959年12月2日天津市政府將南開區(qū)復康路11號撥給表廠作為新廠用地,新廠占地面積172.5畝,背靠水上公園天然濕地為天津季風上風口,綠樹成蔭、污染小與高等學府南開大學一路相隔。1960年設計,于1962年建成,建筑面積16471平方米,生產車間15042平方米,綜合生產能力為年產20萬只手表,1962年1月5日,天津市五一表廠更名為天津手表廠(天津海鷗手表集團前身)。
天津手表廠
蘇聯(lián)專家進駐不久之后,由于中蘇關系惡化,1960年2月23日蘇聯(lián)專家撤走,但是此時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產品的生產,1960年底到1963年,殷成惠等技術人員繼續(xù)對ST2的結構進行改進完善,并在原機心基礎上增加了防震結構,使手表質量、防震性有了較大改善,ST2防震表通過了輕工業(yè)部的技術鑒定,正式投入生產,開始定名中華牌,后來又改回五一牌。截止1971年共生產了ST2型手表143萬只。1971年五一表上市15年完成歷史使命退出歷史舞臺。
1960年底到1963年,ST2防震表通過了輕工業(yè)部的技術鑒定,正式投入生產,開始定名中華牌,后來又改回五一牌。
如果說新中國第一只“五星表”的誕生改變了中國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歷史,那么“五一表”的量產無疑讓“手表”——這個當時的奢侈品可以放下身段有機會進入尋常百姓家庭。手表作為當時結婚的“三大件”之一是必不可少的,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魏文亮先生的相聲作品《要條件兒》中諷刺了當時結婚女方苛刻的彩禮要求,一句“不給買西馬表(瑞士CYMA表)甭打算訂婚”家喻戶曉。在魏文亮先生的回憶錄《魏文亮的故事》里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記載:有一日,一位老阿姨帶著位二十多歲的姑娘不知如何找到了魏文亮的家,進門就說要請魏先生去喝喜酒,正當魏文亮一頭霧水時,姑娘娓娓道來,原來她自己就是相聲段子里對聘禮苛刻要求的現(xiàn)實典型,在聽了幾遍相聲之后認識到了自己的愛情是不可以用物質與金錢來衡量的,隨行的老阿姨就是她的準婆婆,特地來向魏文亮道謝。老阿姨說“我這兒媳婦可是真好,彩禮該要還得要,可沒那么多了。就說手表,原來她是真要“羅馬(瑞士ROMA表)”?,F(xiàn)在呢,有一塊咱天津出的“五一”就行了。就是這一塊手表省出了三桌酒席的錢。魏老師,我們還真得好好謝謝您”。
那個年代,一只瑞士進口表的售價在兩百元至三百元左右,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五一表”當時售價雖然只有九十元左右,也相當于普通工人幾個月的工資,但是尋常百姓已經消費得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這便是中國制表先驅們嘔心瀝血為之奮斗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