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桐
熬夜、酗酒、情緒激動,現如今成為年輕人猝死的導火索。不管身體這座石橋多么堅固,疾病還是可以像泄洪一樣,以絕對氣勢沖垮最后一道防線。疾病面前,人類該如何自處?醫(yī)療體系又該如何防護?香港城市大學教授于欣格一直在尋找答案。
俗話說,久病成醫(yī)。現如今,很多人碰到如感冒等小疾病時,不需要醫(yī)生,就可以自己做好護理。但在碰到重大疾病時,往往束手無策,無能為力。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來襲,人們在疾病面前感染、發(fā)熱、呻吟、窒息,沒有一絲還手之力。崩潰的醫(yī)療系統(tǒng),讓很多國家的人民在等待中絕望地離去,至今人人自危。但是,如果人人身邊都有一個“醫(yī)生”陪同,現實會不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自疫情起,防備不敢有一絲松懈,之所以余威尚存,關鍵在于“無癥狀”和“傳染性”的殺傷力太強。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所以無意中,一傳十,十傳百。但是,如果一開始,患者身邊的“醫(yī)生”就告訴自己已經感染,那即使傳染性再強,病毒也可以被扼殺在源頭之上。
事實上,除了新冠肺炎,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不了解的疾病在攻擊人們的健康,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這就需要一批敢想敢做,勇為人先的科學家。于欣格及團隊就是那一撥敢于創(chuàng)新的先行者,在他們的努力下,擁有“健康管理師”的時代,正快步走來。
疾病面前,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說到底,是由醫(yī)療資源短缺造成的。那該如何舒緩醫(yī)療壓力,改進醫(yī)療體系呢?“柔性電子器件或可實現?!痹谡劦竭@一問題時,于欣格不緊不慢地開口說道。
“傳統(tǒng)的醫(yī)療器械,或者像冰箱一樣,很大、很不便攜,或者像電腦機箱一樣,很硬還有很多線。而如果想要24小時全天候對身體進行監(jiān)控,就需要一套輕薄可穿戴便攜式的系統(tǒng),這就是柔性電子器件?!边^去十幾年,從學習到工作,于欣格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實驗室中,致力于柔性電子器件研究,在將不可能變?yōu)榭赡艿耐局?,他和團隊面臨過多番挑戰(zhàn),但這些困難都被他們成功化解。只不過,成功背后,是他連續(xù)8年都沒能回老家和父母一起過春節(jié)的付出。
“我們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是,通過輕薄化、柔性化、小型化和可穿戴化,將傳感器或者其他輔助性設備便攜地佩戴在人們身上,實現健康狀態(tài)實時監(jiān)控?!痹诶硐氲牡缆飞希贻p人的沖勁和拼搏,被他牢牢地刻在項目的愿景中。
于欣格
開發(fā)出這樣一套實現全民健康監(jiān)測的系統(tǒng),必將需要材料、物理、電子、通信、醫(yī)學、機械、化學等學科的融合碰撞。挑戰(zhàn)的難度已然很大,但于欣格對未來的憧憬或許更大。“如果我們能實現健康狀態(tài)的實時監(jiān)測,那我們就可以收集到身體狀態(tài)的信號,然后再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工具,將采集到的信號進行分類,以此預測潛在的突發(fā)疾病?!比绱艘粊?,設備不僅能實現健康監(jiān)控,還能實現生命的紅燈預警。
試想一下,如果疾病真能提前預測,那就能避免無數生命在最后一刻才去治療的悲劇。這也就意味著,這種設備的出現,有可能讓新聞中的猝死、心臟驟停、暈眩、心悸等成為過去式。醫(yī)學的進步,或許不僅在于破解了多少疑難雜癥,還在于如何讓人類盡可能少地遭受磨難。為此,于欣格正以理想為帆,以技術為劍,穿過層層困難,直擊醫(yī)學腹地。
科學發(fā)展到今天,科學家前輩已經完成了學科的搭建,作為年輕的一批科學家,拓展學科應用發(fā)展,成為他們肩上的重擔,于欣格身上就有新一代科研人的“智”與“勇”。
本科時期,于欣格學習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雖然初入領域,但在老師的啟蒙下,他心里已經有了一道光。而后在研究生階段,他開始做規(guī)劃,并追隨領域內優(yōu)秀導師學習有機光電子器件。到了博士時期,他一鼓作氣,成功申請到出國機會,前往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做聯合培養(yǎng)博士,學習無機化學合成。博士后時期,總結前期所學,他全面進軍柔性電子器件領域,針對實際應用展開科研生涯。從找到興趣到從事工作,于欣格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在領域疾馳。也是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工作后,他快速組建一支年輕的團隊,并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在領域嶄露頭角,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于欣格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導師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心里,研究生導師——四川省顯示中心主任、京東方和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于軍勝,博士生導師——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Tobin Marks,博士后導師——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和醫(yī)學院大滿貫院士John Rogers,都是他科研路上的巨大助力。“作為全世界的頂尖科學家,他們從工作生活的各個層面,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庇谛栏裾f。
他印象尤深的是,博士期間,導師告訴他:“科研既可以在一個方向上不斷深入,也可以在一個方向學通了之后,多見識幾個方向,然后進行多領域整合?!边@番話讓于欣格深受啟發(fā)。結合自身特點,他大膽轉換方向,開辟新戰(zhàn)場,不斷積累材料,補充物理、化學等領域知識。由于多學科交叉的背景,于欣格后來在柔性電子技術項目中身兼多職,如魚得水,也因此在短短兩年內就獲得了突破性成果。
除了專業(yè)上的啟發(fā),導師謙虛好學的經驗分享,也讓于欣格受益匪淺。
在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后導師Rogers教授曾在團隊總結會上說過這么一句話:“日常生活中,可以找一個你覺得非常優(yōu)秀的人,看他的處事態(tài)度,借鑒他的工作方式。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借鑒,你就直接向他學習,然后再不斷改進?!?/p>
一直以來,得益于Rogers教授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于欣格所在的團隊能人輩出。他們目標清晰、執(zhí)行力強、擅做規(guī)劃、精于時間管理……優(yōu)點不勝枚舉。如何取長補短,變得同等優(yōu)秀,是虛心好學的于欣格一直思考的問題。導師的一番話像一道光點醒了他,與其臨淵羨魚,不如以他們?yōu)槟繕?,借鑒學習。于是,以博士后階段為起點,于欣格開始成名前的積累沉淀。
猶如一粒種子,在優(yōu)質水源的澆灌下,逐漸發(fā)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在優(yōu)秀同事云集的林子里,于欣格的身上也悄然發(fā)生著巨大改變。
與柔性電子創(chuàng)始人、博士后導師John Rogers教授合影。
博士后工作結束后,于欣格回國。在團隊成員眼里,他是一個在工作中處處嚴要求,時時高標準,聰慧理性的主心骨。有時為了攻克一個難題,他能幾天幾夜不休息,腦子里全在想破解的方法。所以,無論什么時候跟他討論新點子,他總能立馬給出反應,好像腦子永遠不會關機。
此外,柔性電子設備涉及學科眾多,很多時候,一個領域的細節(jié)偏差,會影響整個實驗結果。尤其是科研攻關后期,每個人的耐心消耗殆盡,因此,當被告知實驗結果出現偏差的那一刻,團隊成員或多或少會抱怨、氣憤、失望,但于欣格很少有大的情緒波動,他的眉眼間似乎從不表露憂愁,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他也淡然接受。然后推翻重來,仔細尋找問題所在,直到成功得到實驗結果。
春去秋來,不知不覺中,于欣格已經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有經驗,并逐漸向頂尖導師們看齊。前不久,他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位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向著柔性電子領域,于欣格開始了自己的新征程。
從前,車馬很慢,只能見字如面;如今,視頻出現,不僅能聽見久違的聲音,還能看到熟悉的容顏。從聽覺到視覺,人們不斷模糊時空,明晰五官感知。如今,于欣格也還想再往前跨一步,讓觸覺變得更加真實,而皮膚VR,就是于欣格在柔性電子領域開啟的新征程。
皮膚VR,就是利用VR和AR技術,通過皮膚傳感器將信息收集起來,然后再通過觸覺交互傳感器,將信息反饋給用戶,讓用戶感受到“觸摸”。這款可以集成在皮膚上的無線觸覺反饋系統(tǒng),能貼附在身體的各個部位,無需電池驅動,利用近場通信(NFC)技術便可實現精確控制。
那這套系統(tǒng)潛在的應用有哪些呢?
首先是社交媒體,假設衣服里面有這種設備,那么屏幕前的雙方,就可以通過觸摸屏幕,真切地感受到對方的情況;其次是游戲領域,在電子游戲中,操作的選手被對方打了一下,真人身體里也會有真實的痛感;另外還有醫(yī)學領域,對于裝有義肢的人來說,機械臂拿東西的時候感受不到傳回來的感覺。但是如果把皮膚VR佩戴在手臂上,他用機器的胳膊去抓某一樣物體時,設備的末端就會感受到一定信號,人體就可以感受到真實的觸覺。
與美國兩院院士、博士生導師Tobin Marks教授合影。
于欣格因為從事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所以在電子領域,他還利用皮膚VR中的觸覺反饋技術,研制了一款靈活度非常高的設備——可以探測人體組織和器官的智能活檢針。
穿刺活檢是判斷良惡性腫瘤最準確的方法,目的是確定“是不是癌”“是哪一種癌”“是否是用藥敏感的癌”,是后續(xù)治療成敗最為關鍵的一步。
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是,當在人體內發(fā)現一個腫瘤時,醫(yī)生無法判斷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這時可以做的就是使用生物醫(yī)學設備,即利用一跟小小的探針插入到人體當中,獲取更多這一部分的組織,然后去檢測它是良性還是惡性的。一般而言,這個過程非常依賴醫(yī)生的經驗。因為醫(yī)生在取樣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按壓探針,直到他準確獲得這個組織為止。如果這個過程出現差錯,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這個活組織檢查并不能夠達到腫瘤,或者完全穿過腫瘤,這就沒有辦法獲取組織,準確度會受到影響。另外,腫瘤大小也會影響活組織檢查的準確性。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檢測沒有辦法得到一個準確樣本,這樣的話就會錯失一個合理的治療計劃。那如何去增加診斷的準確率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于欣格及團隊設計了智能活檢針,它有兩個功能性組成部件,一個是執(zhí)行器,另外一個是傳感器。于欣格介紹說,當傳器感應到腫瘤時,智能活檢針的執(zhí)行器就可以主動工作協助傳感器探測腫瘤組織的信息,然后通過傳感器進行反饋,最后建模,以此定位身體內部腫瘤的具體位置。兩大功能器件的合作,極大地提高了整個檢測的準確性和標準性,減少對醫(yī)生經驗的依賴。在后續(xù)一系列體內和體外的動物測試中,探針在肺、肝、腎、喉嚨等組織中,都能分辨出正常和異常的腫瘤。據統(tǒng)計,穿刺活檢成功率可達99%以上。
“這項技術滿足了臨床需要,而且工具簡單,可以在短時間內被外科醫(yī)生掌握,在不增加手術難度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手術的精確度和安全性?!庇谛栏褡院赖卣f。業(yè)內專家也評論道:“這項技術設備為患者提供了更精確、更快和更安全的手術。”
“電子化學在醫(yī)學領域還有很多機會和潛力,我們也將更好地發(fā)揮它的潛力?!蔽磥?,于欣格將和更多的醫(yī)生,材料、力學等領域專家交流學習,把技術更好地融合在設備中,比如,把機器人等設備整合到皮膚觸覺反饋系統(tǒng)當中,以此對諸多疾病問題進行實時監(jiān)控。
科技的力量無限,科學家的未來同樣不設限。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于欣格繼續(xù)以專業(yè)為本,在醫(yī)學領域為人類造福。目前,他的團隊有2名碩士、9名博士和3名博士后,他相信在上下團結一致的攻關下,柔性電子技術、生物集成和電子技術很快就能在醫(yī)學領域大放光彩?!拔覀儗夹g這一塊還是蠻自信的?!庇谛栏裥χf,這是他們面向未來繼續(xù)探索的利器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