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紅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xié)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成了網(wǎng)紅人物。“上午奧數(shù)、下午外語,一周七八個補習班,逼到最后沒了興趣,也就沒了學習。”他的這段話,讓“減負”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放學了,我們打開書包寫作業(yè);放假了,我們背著書包去補課;開學了,我們的壓力比山大……”這是很多中小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原因何在?原因是唯分數(shù)論沒有打破、校外培訓機構鋪天蓋地等多方面原因。在很多學校,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以分數(shù)為依據(jù)、以升學為目標,而不是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學校成為考試培訓機構,而非育人的場所。學生、教師、家長一旦被綁上升學的巨輪,就難以擺脫負擔過重的魔咒。
減負是一項系統(tǒng)工作,絕不是簡單地說學生不寫作業(yè)就是減負,教學零起點就是減負,不考試就是減負,這些僅僅是形式上的減負,而真正的減負是要辦學生充滿興趣的教育,減掉學生對學習的恐懼和厭惡,減掉壓在師生、家長頭上的升學大山,才有可能回歸教育的本真。盡管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減負的風頭浪尖之上,成為眾口議論、評價的靶子,但不能感性的貿(mào)然減負,要結合實際、綜合分析、穩(wěn)步推進,科學的將減負進行到底!
把書包減輕是基礎。記得2012年看到過一篇報道,近10年了記憶猶新。報道的是杭州市大關小學的學生們背上學校免費統(tǒng)一發(fā)放的“三斤半”書包——書包連同里面的學習用品的重量不能超過三斤半。對于杭州的這一創(chuàng)舉,社會各界反響不一,議論紛紛;是非功過,不做評論。筆者把書包減輕列為減負第一步,不是單純的減少書包里的輔導材料,減少學生的家庭作業(yè),重要的是改變教育制度,轉(zhuǎn)變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綜合素質(zhì)。教師只有也只有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高質(zhì)量、高水平地利用好課堂40分鐘,用自己淵博的學識、崇高的品德、高超的教學手段、靈活的教學方法,去拔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開“親其師而信其道”之路,收“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之功,創(chuàng)“事雖半而功卻倍“之佳績,形成師生互動、師生共鳴、樂此不疲的良好局面,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習負擔。同時,要不斷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減少學業(yè)上一些不必要的負擔,如重復做題、重復背誦等等。
把腳步減輕是關鍵。清晨,只要你在任何一個校門口站一會兒,你就會看到一個個嬌小的身軀背著沉重的書包,一步步拖進校門,總感覺那一個個身影很是諷刺。是對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諷刺,對我們這些為師者的諷刺。記得我們小時候上學,總是用手甩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去學校,腳步是輕松快樂的??涩F(xiàn)在,有多少孩子是高高興興的走進校園,總是怨聲載道,邁著沉重的步子不得不去上學。長期以來,基礎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都被定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希望培養(yǎng)的學生成為方方面面都非常完美的人,所以中小學的課程設置非常多,盡管課程改革之后,學生的課程壓力還是比較大。我們把一個完人、一個什么都會的人的目標放在一個中小學生身上,這樣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重新審視這些目標,制定適合時代發(fā)展、學生實際的教育方針;各級學校有必要正確理解上級教育目標,結合自己學校實際、學生實際,靈活制定辦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興趣高了,自然就不會感到是負擔。試問:什么樣的學校能稱之為“名?!保繕藴什皇且荒昕忌隙嗌俦贝?、清華生,多少學生過了一本線,出了多少名狀元。是能夠讓學生輕松愉快、高高興興走進校園的學校,那才是名副其實的“名校”。
把思想減輕是根本。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長槍大戟鐵弓鳴”,但是那個時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自由、最開放、最不可思議的年代,那時產(chǎn)生的諸多思想,直到現(xiàn)在依然影響著我們。而今天我們說這個時代缺少大師、缺乏思想,如不給孩子們減輕思想負擔,讓他們的思想自由的飛翔,輕松愉悅的學習,到他們那個時代,依然會發(fā)出沒有大師的哀嘆。減輕學生思想,對于學校要輕知識傳授重能力提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將學校知識全部忘光之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東西。發(fā)展學生獨立思維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的專業(yè)知識放在首位。減輕學生思想,對于家庭、社會要轉(zhuǎn)變觀念,解放孩子,支持學校減負,歸還孩子玩的權力和自主發(fā)展空間,讓孩子走進自然社會,豐富成長經(jīng)歷,培養(yǎng)興趣個性,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孩子不是一件東西,他是置身于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的生命體。在生命的每一時刻,他都在成為卻永遠尚未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人。孩子的成長,并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靈魂的發(fā)育、成熟和提升。知識是容易教授的,技能也是容易訓練的,但是精神和靈魂的成長卻需要“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p>
(山東省鄒平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