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實行了嚴格的里坊制,普通百姓的居住區(qū)被限定在里坊內(nèi)。里坊基本呈方形,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設有坊門,坊門嚴格按照律法定時啟閉。以隋唐洛陽里坊門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資料為基礎,結合文獻、壁畫、碑刻等材料對坊門的記載,以及唐代建筑研究成果,可以推測隋唐洛陽城里坊門有單層式與城樓式兩種樣式,坊門屋頂采用級別較低的懸山頂。
概述
里坊制度
古代中國的城市,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以及方便管理城市,將普通百姓居住的場所限定在規(guī)劃好的“里坊”之內(nèi)。這種布局方式早在周代就已出現(xiàn),當時的王城實行閭里制,普通居住區(qū)在王城周圍,以25戶人家組成一個基本單位“閭”,加強對普通民眾的控制。到了北魏,洛陽城對里坊的分布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制度進一步完善。隋唐時期,政府對于里坊的規(guī)劃與管理更為嚴格,里坊制度達到了空前的完備。
隋唐時期的東西二京洛陽、長安都經(jīng)過嚴密的規(guī)劃和設計,將城市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外郭城內(nèi)被平直的街道劃分出若干方正的區(qū)域,用于交易買賣的“市”和用于居住的“里坊”分布于這些規(guī)整的街區(qū)內(nèi)?!杜f唐書》記載:“兩京及州縣之郭內(nèi),分為坊,郊外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保有長,以相禁約?!备鱾€里坊被坊墻和街道隔絕在一塊空間之內(nèi),坊內(nèi)有朝廷任命的官員(正),掌握著坊門的鑰匙,監(jiān)督管理坊內(nèi)的居民。這種整齊的城市布局,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也有表現(xiàn)。
坊門數(shù)量與功能
隋唐洛陽城建于長安(隋大興)城之后,城市設計者因地制宜,規(guī)劃布置更加規(guī)整。宮城位于城市西北部,里坊大都位于宮城東、南兩側,除了豐都市占二坊之地,四面各開三門之外,其余“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即每個坊的形制都為正方形,長寬都為300步(唐1里),四個方向各開一坊門。通過考古勘探和發(fā)掘,洛陽明教坊 、履道坊、恭安坊、寧人坊均發(fā)現(xiàn)了東、南、西、北四面坊門,與文獻記載中坊門數(shù)量一致。
隋唐時期的里坊門除了具有物理形態(tài)的門所具有的功能外,還與當時的風俗與信仰相結合,發(fā)揮著延伸出來的其他作用。
定時啟閉,管理坊內(nèi)居民的出入 《 新唐書》記載坊門每天早上聽鼓聲而開,傍晚聽鼓聲而閉。坊門關閉后普通百姓不得隨便出入,如違反規(guī)定會受到一定的懲罰。這一規(guī)定維持了都城的秩序,是設置坊門的主要目的。
關閉坊門,防止雨水進入里坊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八記載:“今霖雨不止,乃閉坊門以禳之?!甭尻柪锓粌?nèi)部的街道上一般都有排水溝,遇到洪水大雨時,關閉坊門,從而防止雨水涌入里坊,保護了坊內(nèi)的百姓安全。
粘貼告示,宣傳展示 白居易住在洛陽履道坊時寫過一首《失婢》,前兩句“宅院小墻庳,坊門帖榜遲”講的就是有婢女出逃,坊門上貼了招尋的榜文?!度莆摹分幸蔡岬剑骸耙肆钊┲T道州府各遍下管內(nèi)縣鎮(zhèn),準舊例于道路明置碑,雕刻四件事文字,兼于要會坊門及諸橋柱刻碑,曉諭路人?!边@是因為坊門處人流量很大,在此粘貼告示、榜文,立碑,可以起到廣而告之的目的。
祈雨或祈晴 《 新唐書》記載:“大歷四年四月,雨,至于九月,閉坊市北門,置土臺,臺上置壇,立黃幡以祈晴?!薄杜f唐書》記載:“乙亥,以久旱徙市,閉坊門?!边@種做法可能來源于當時的陰陽觀念,北為陰,唐人認為閉坊市北門能夠減少陰氣增加陽氣。
洛陽里坊門
考古發(fā)現(xiàn)
歷經(jīng)千年,完整的隋唐里坊門已經(jīng)不存在,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最完整的里坊門遺址位于隋唐洛陽城寧人坊遺址。2013年3—10月,考古工作者對寧人坊的南坊門和西坊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后來又發(fā)掘了東坊門。坊門均為單門道結構,由兩墩臺和門道構成,墩臺與坊墻分別夯筑而成,坊門門道中的土質較硬。
相關研究
隋唐洛陽城里坊門形制的研究資料有五類:考古發(fā)掘資料,如《隋唐洛陽城寧人坊遺址發(fā)掘簡報》;文獻史料,如《大業(yè)雜記》《唐文拾遺》《文獻通考》;壁畫,如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筑圖像;碑刻,如北宋呂大防繪《長安圖》;其他資料,如記錄長安坊門、遼國燕京坊門的文獻。雖然洛陽與長安地區(qū)里坊的大小、數(shù)量和建造時間都不相同,但兩地均為都城,擁有相似的規(guī)制,因此長安地區(qū)的里坊資料是反映洛陽坊門形態(tài)的重要參考。
目前對坊門的研究相對較少,大部分都是在研究里坊空間結構的框架下,對坊門的數(shù)量、功能、結構進行簡單探討。石自社先生在《隋唐東都城的里坊空間試析》一文中分析了隋唐洛陽城里坊的空間形態(tài)和內(nèi)部結構,還提到寧人坊“東坊門臨都城軸線天街,規(guī)模較南、西兩個坊門規(guī)模稍大”。趙曉軍在《從寧仁坊考古看隋唐洛陽城里坊的形態(tài)結構》也提到寧人坊“東坊門的門樓體量應較大”。
里坊門形制
坊門層數(shù):城樓式和單層式坊門并存
洛陽寧人坊三個里坊門底部皆為夯筑而成的墩臺,與城門墩臺建造方式類似。西坊門、南坊門形制較小,兩側墩臺加中間門道的總長在5.8—6.5米,寬2.2—2.6米。東坊門形制較大,長約10.3米,寬約6.8米。三處坊門面積相差較大,東坊門占地面積為其他坊門的4.5倍左右,結合其地理位置及面向的方位,推測三門為不同的建筑形式,西、南坊門為單層建筑,東坊門為城樓式建筑。
城樓式坊門 寧人坊東坊門體量較大,直接面對著隋唐洛陽城的中軸大街定鼎門大街,具有彰顯威儀的功能,因此坊門建成城樓式建筑就不足為奇了?!洞髽I(yè)雜記》記載隋代洛陽“大堤南有民坊, 各周四里, 開四門,臨大街,門普為重樓, 飾以丹粉”,可知洛陽里坊門在隋代時為重樓式建筑。城樓式坊門在遼王朝的燕京城中也出現(xiàn)過,《契丹國志》中收錄有北宋王曾的《王沂公行程錄》,是王曾作為北宋使節(jié)在出使遼國途中的語錄,文中提到在遼國燕京“子城就羅郭西南為之,正南曰啟夏門,內(nèi)有元和殿、洪政殿,東門曰宣和,城中坊門皆有樓”。北宋路振《乘軺錄》也記錄了遼國燕京“城中凡三十方坊,坊有門樓,大署其額,有罽賓、肅慎、盧龍等坊,并唐時舊坊名也”。遼國燕京城中有一部分里坊沿用了唐代坊名,建筑也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風格,因此燕京坊門的門樓也可以為判斷隋唐洛陽城中城樓式坊門的形制提供參考。
單層式坊門 唐王朝對于高層建筑的修建有嚴格要求,明令禁止普通居民登高觀視宮中情況,若“登高臨視宮中者,徒一年,殿中,加二等”,這使得沒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基本都建成高度較低的單層式,坊門也不例外。寧人坊西坊門、南坊門兩側的墩臺是夯土而成,唐代夯土墩臺都有一定的坡度,底部寬頂部窄,在墩臺上再建城樓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坊門上的匾額
洛陽城坊門上有用于標識坊名稱的匾額?!短莆氖斑z》記載后唐明宗長興二年(931年),左右軍巡使奏請將洛陽城內(nèi)的空閑田地劃分出可供人居住的里坊區(qū),“各立坊門,兼掛名額”,即重新建設的坊門還要懸掛匾額?!冻溯U錄》中提到遼代幽州的坊門“有門樓,大署其額”。但目前缺少坊門匾額的詳細資料,無法得知洛陽里坊門上匾額的規(guī)格與懸掛位置。
門道結構
經(jīng)考古發(fā)掘探知墩臺下并無礎石,可以推測坊門門道兩旁沒有城門門道結構中的排叉柱。寧人坊南坊門東墩臺西側、西墩臺東側各有寬0.7米的平臺,應為門道兩側礎石基礎部分,用于豎栽門柱,兩門柱上裝板門。坊門的等級較低,門道內(nèi)結構也相對簡單,推測兩側夯土墩臺上方由梁枋、木板或石板相連,之上為屋頂或木構式城樓,坊門門道中也沒有城門門道結構中洪門栿以上的梯形構件。
里坊門門道內(nèi)高度可以由門道寬度推測而來,其寬高比為1:1,主要有3點依據(jù)。
首先,里坊門作為具有管理、防御的功能,多采用板門,《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一》規(guī)定:“造版(板)門之制:高七尺至二丈四尺,廣與高方。如減廣者,不得過五分之一?!绷核汲上壬忉?,“廣”為兩扇合計之“廣”,說明唐宋時期板門的高寬比大都為1:1,最高不能超過1:0.8。
其次,《營造法式》對城門結構的尺寸也有相應規(guī)定:“排叉柱長二丈四尺...洪門栿長二丈五尺...”,據(jù)此可知洪門栿以下的城門門道內(nèi)的寬高比接近1∶1。
第三,現(xiàn)存唐代建筑中,佛光寺大殿的當心間柱高等于面闊,闌額與兩個平柱圍成的空間接近正方形。
參照上述推斷和3個坊門考古發(fā)掘的門道寬度數(shù)據(jù),可計算出隋唐洛陽城里坊門門道內(nèi)的高度為:單層式坊門,南坊門和西坊門門內(nèi)高度為2.25—2.8米,此高度可滿足坊內(nèi)居民的出行需求;城樓式坊門,東坊門門內(nèi)高度為3.3米,再加上墩臺上部分的城樓,可知靠近定鼎門大街的坊門體量之大、建筑之宏偉。
坊門屋頂形式
坊門主要用于普通居民的出入,建筑級別較低,無法采用皇室專用的四阿頂(又稱廡殿頂)和等級稍低的廈兩頭造(又稱歇山頂),此外,北宋呂大防《長安城圖》中記載的廡殿頂、歇山頂和坊門的屋頂也有明顯的形態(tài)差異。據(jù)目前資料可推測坊門屋頂為不廈兩頭造(又稱懸山頂),這種樣式建造成本低,在唐宋時期民間院落建筑中很常見,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畫上也會看到普通居民的宅院門屋頂采用懸山頂。
坊門是里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封閉式社會管理的象征,它限制了人民自由,阻礙了社會發(fā)展。從唐代后期開始,里坊制度逐漸放松,坊門定時啟閉的規(guī)定也逐漸廢弛,人們開始突破里坊的束縛,開啟豐富的夜生活。到宋代,坊門隨著里坊制度的廢除也逐漸消失,中國的城市也迎來了多元化發(fā)展。
(賴子陽為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