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翔
著名的蘇格蘭風笛就是凱爾特文化的代表
今年5月,隨著英國地方選舉結(jié)束,蘇格蘭地區(qū)獨派執(zhí)政?!疤K獨”再度映入國際社會的眼簾。
獨派政黨蘇格蘭民族黨相當頑強,自2007年至今,四次選舉皆告勝利,除了2011年單獨組建多數(shù)派政府,其余三次均能與同為獨派的綠黨組成聯(lián)合政府。
這次選舉共129個議席,民族黨就取得近半數(shù),加上綠黨8席,再度執(zhí)政。
電影《勇敢的心》劇照
電影《勇敢的心》劇照
電影《勇敢的心》劇照
蘇格蘭人事實上與愛爾蘭人更加接近,和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民族則有近千年的攻伐歷史,本來就是仇家。只是歷史機緣播弄,使英蘇因利益而結(jié)合,如今則似乎到了因利益而分開的時刻了。
1995年,好萊塢上映了一部制作精良的歷史電影《勇敢的心》,由有愛爾蘭血統(tǒng)的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擔當主角蘇格蘭名將威廉·華萊士。電影里威廉·華萊士驍勇善戰(zhàn),尤其是史特靈橋之役中,他以步兵血肉之軀大破英格蘭鐵騎,更是看得觀眾血脈債張。
電影里華萊士最終如史實一樣,死在英格蘭人手上,但卻在死前大喊:“自由!”這聲叫喊傳到蘇格蘭反抗者羅伯特·布魯斯心里,他繼承華萊士遺志,最終擊敗英國,贏得了華萊士口中的自由。
華萊士大喊的“自由”也傳到了當世蘇格蘭人的心中。電影里悠揚的蘇格蘭風笛、近乎夸張的格子裙,都讓觀影的蘇格蘭人印象深刻。1995年蘇格蘭全年都在熱播《勇敢的心》。電影熱播刺激了蘇格蘭獨立運動,自此獨立情緒洶涌。
迫于民意,1998年,工黨托尼·布萊爾政府宣布了自治改革方案,允許蘇格蘭、威爾士以及北愛爾蘭成立地方議會,十年后更讓該地區(qū)易手由主張獨立的民族黨執(zhí)政。
《勇敢的心》現(xiàn)實影響力驚人,也使其成為英格蘭人恨之入骨的電影:2009年8月4日的《泰晤士報》選出“十大最歷史不正確電影”,《勇敢的心》名列第二;英國電影雜志《Empire》在2005年辦了“十大最爛的奧斯卡最佳電影”評選,《勇敢的心》則名列第一,側(cè)面反映了其作為蘇獨的宣傳片,是極為成功的。
《勇敢的心》勾起了蘇格蘭人對抗英格蘭的歷史記憶。那么,為什么蘇格蘭長期與英格蘭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呢?這就需要把時間線再往前推3000年,直到英倫三島最早的民族形成說起。
/盎格魯-撒克遜人來自現(xiàn)今德國、丹麥邊境上的日德蘭半島。/
蘇格蘭愛丁堡王子大街
大不列顛島地勢南低北高,自歐洲而來的征服者們自然先到了南部的英格蘭安居下來,享受較怡人的天氣以及肥沃的英格蘭平原。英格蘭平原的土著,是蘇格蘭先民之一的皮克特人,但后來蘇格蘭文化更受來自歐洲的凱爾特人影響,著名的蘇格蘭風笛就是凱爾特文化的代表。時至今日,蘇格蘭其中一個最大的足球俱樂部就叫“凱爾特”。
遠比盎格魯-撒克遜人更早,蘇格蘭先民在公元前1000年就到了英倫三島,不列顛人原本就是專指凱爾特人。其后,征服者不斷登島,占據(jù)了土地肥沃的英格蘭平原,就把這些土著趕往位于山地的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羅馬帝國更興建了哈德良長城,阻擋土著的反攻。
英格蘭人則大多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來自現(xiàn)今德國、丹麥邊境上的日德蘭半島,是個泛指的稱呼,還包括了維京人、日耳曼人等族群。直到公元8至10世紀,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才漸漸成形。他們占據(jù)了南方的英格蘭平原,蘇格蘭先民則繼續(xù)留在蘇格蘭高地,因此也被稱為“高地人”。
與蘇格蘭水路相隔的愛爾蘭,居民也多是凱爾特人的后代。蘇格蘭人自古以來就與愛爾蘭人在民族上更接近,而非與英格蘭人接近。
英、蘇兩地戰(zhàn)爭,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近800年,從公元9世紀打到了18世紀。尤其是《勇者的心》的時代,是戰(zhàn)爭最為慘烈的年代。
在金雀花王朝強盛的13世紀,英格蘭不斷入侵蘇格蘭。尤其是在愛德華一世年代,其多次大規(guī)模入侵蘇格蘭,華萊士就是在這時冒起的名將。同時,蘇格蘭更長期與英格蘭另一個世仇法國結(jié)盟,兩相夾擊英格蘭。
蘇、法同盟也是世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同盟,因此被稱為“老同盟”,由1295年開始直到1560年的《愛丁堡條約》,合計265年。這也從側(cè)面反映,蘇格蘭人對抗英格蘭的決心有多堅定。
/在發(fā)現(xiàn)北海油田后,民族黨就打出口號:“北海沒田是蘇格蘭的油田!”/
英、蘇800年血海深仇,使兩個地區(qū)民風有很大差異。蘇格蘭在山地,英格蘭在平地,前者民風較粗獷,因此有了舉世聞名的烈酒威士忌;英格蘭人則喝啤酒更多。兩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分野。
英、蘇結(jié)下800年血仇,后來合并,純粹是出于利益考量。17世紀末,蘇格蘭在開拓美洲巴拿馬殖民地上吃了大虧,被西班牙殺得大敗,國家也因此瀕臨破產(chǎn)邊緣。
而在歐洲大陸上的戰(zhàn)爭中,蘇格蘭雖然和英格蘭站在同一陣線,參與大同盟戰(zhàn)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一同對抗“太陽王”路易十四,卻沒有受到英國海軍保護,自身國力不足,因此被西班牙、法國的私掠船屢屢攻擊,在國際競爭中吃虧。蘇格蘭本身也缺乏殖民地,因此希望通過合并,打入英格蘭的殖民地市場,發(fā)一筆大財。
“英蘇合并”本來就是因為利益的結(jié)合,但蘇格蘭也為英國貢獻了許多偉大思想家,例如資本主義之父亞當-斯密、計劃經(jīng)濟理論大師凱恩斯等;蒸汽機改良者瓦特、電話發(fā)明人貝爾等歷史人物,都來自蘇格蘭,他們成為了當時英國稱霸全球不可或缺的人才。
蘇格蘭人跟著大英帝國的步伐,全力開拓海外殖民地,在18世紀期間,相繼開拓了印度、緬甸等遠東殖民地。蘇格蘭商人也因此暴富——中國人熟悉的怡和洋行創(chuàng)辦人威廉·渣甸和詹姆斯·馬地臣、匯豐銀行創(chuàng)辦人托馬斯·蘇士蘭都是蘇格蘭人。他們在大英帝國擴張的歷程里吃盡好處,躍身成為全球性的資本集團。
近代蘇格蘭獨立情緒的起源,也和大英帝國的沒落密切相關(guān)。當今力主蘇獨的蘇格蘭民族黨,就創(chuàng)辦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交的1934年。大英帝國經(jīng)過一戰(zhàn),漸漸顯露疲態(tài),但當時蘇格蘭民族黨并非重要力量。
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二戰(zhàn)后,英國作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五強,控制著英屬馬來亞、新加坡、中國香港等重要據(jù)點,還是世界性的帝國。直到1950年代,東亞殖民地紛紛獨立;非洲、西亞殖民地,在60年代也陸續(xù)走向獨立。進入70年代,大英在海外的殖民體系基本土崩瓦解。
蘇格蘭因利益加入聯(lián)合王國,利益減退后也就民心思變。1974年的地方選舉,蘇格蘭民族黨就破天荒地取得了11個國會議席。民族黨的文宣也把英格蘭說成是蘇格蘭的負擔。在發(fā)現(xiàn)北海油田后,民族黨就打出口號:“北海油田是蘇格蘭的油田!”
之后,民族黨不斷擴張。但在90年代,蘇格蘭獨立運動仍未成氣候。原因有二,一是英國在1973年加入了歐共體,后來也是歐盟成員,讓蘇格蘭人找到經(jīng)濟第二春;二是布萊爾在1998年推動議會改革,下放權(quán)力到地方,成立蘇格蘭、北愛爾蘭以及威爾士三地議會,地方自治得到一定程度滿足。
但文化活動令“蘇獨”漸成主流。蘇格蘭民族黨在2007年開始執(zhí)政,自然也是和《勇者的心》有關(guān)系。曾扮演第一代007特工的蘇格蘭演員肖恩·康納利,也是積極活躍的蘇獨分子。他是民族黨成員,經(jīng)常為民族黨籌款。
前些年,英國加入歐盟的紅利漸漸退減,帶來的經(jīng)濟增長在21世紀初已被消化,緊跟而來的則是移民、治安問題。
時至今日,在約翰遜的帶領(lǐng)下,英國更是成功脫歐。英、蘇這場因利益而結(jié)合的婚姻,可能真的到了破裂的時候。因利益而結(jié)合,因利益而分開,是英、蘇約300年合并歷史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