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的陽光像一塊斑斕的彩綢飄蕩在商業(yè)街上,我被人流裹挾著走進了一個門店,映入眼簾的全是柳條編制的柳籠等農(nóng)業(yè)用品和工藝品,撫摸、端詳,聽著店主滔滔不絕的介紹,突然勾起了我兒時跟著姥爺編柳籠的記憶……
姥爺家住在縣城西北的一個小山村,地形以丘陵為主,收入以種植蘋果、桃等水果為主,基本屬于靠天吃飯,難保溫飽,人們不得不想方設法謀生。
春天時,柳樹多且茂盛,在春風的吹拂、春雨的滋潤下,沒幾天就枝繁葉茂。我的姥爺心地善良、為人豪爽、勤勞樸實,經(jīng)常到村西面的溝底割柳條,有時到遠處的深山里砍柳條,用來編柳籠。每次出去砍柳條,回到家時常常夜幕深深。
在我稍大些時候,一天,姥爺說:“長著好柳條的地方又遠又難走,你以前小,就沒帶你,明天我?guī)闳ァ!崩牙?、媽媽不讓帶。姥爺說:“男孩子要鍛煉鍛煉,見見世面?!?/p>
第二天早晨,和煦的陽光照在小山村的溝溝梁梁,也照在了姥爺家的院子里。姥爺背著軍用帆布背包,里面裝好繩索、水壺、厚棉衣、干糧,拿著鋒利的砍刀走在前面,我緊跟在后。我們順著荊棘的間隙,拽著樹枝滑行,一會兒就走到了深深的溝底。抬頭望天,別有洞天;低頭看地,溝底坑坑洼洼,遍地是碎石和夏天洪水從上游沖下來的爛樹枝等,眼前一派碎石大如斗的景象;溝坡和溝底長滿了青翠碧綠的大樹、小樹,樹下各種花草嫩綠蔥郁??諝馇逍聸鏊?,山風襲來,頓覺寒冷,時而還躥出嚇人的草蛇、野兔和松鼠等,樹間時有山鳥盤旋。
我緊緊跟在姥爺后面,有時小跑追著,有時姥爺手拽著我。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程,前面突然出現(xiàn)一小塊平坦的土地,長著桃樹、蘋果樹,還有一片茂密的柳樹。姥爺驚喜道:“這些柳樹的柳條長得真好!”只見他走到柳樹下,專門朝著不粗不細、不長不短、大枝節(jié)少的嫩綠柳條砍去。我把砍下的柳條統(tǒng)一按枝梢方向撿著,堆放在一起,一會兒已是一捆。
姥爺用繩子將柳條捆好,放在柳樹下。他還想多砍些,就領著我往深山里走。越往里走,樹越茂盛、越高大,草也更旺盛、茂密。山風越大,我也感覺更冷,樹葉茂密,陽光只能從枝葉間透進來,斑斑點點地落在溝底的草叢上。
姥爺邊走邊告訴我:男子漢要頂天立地,無所畏懼,吃點苦無所謂,只有吃過苦,才知道生活有多甜。
這時,姥爺從背包里拿出棉衣。姥爺和我穿上棉衣,繼續(xù)往里走。我們走的路其實是一條深溝的溝底,直通到山里。夏天下雨時,這條路就是山里洪水的水道,而我們是行走在春天里的溝底。
又走了不知多遠,從樹葉間的縫隙里可以看到天越來越暗、越來越小。其實是樹越來越高大、茂密,整個郁郁蔥蔥,遮天蔽日。
姥爺看我汗流浹背、疲憊不堪,心疼地說:“這里已經(jīng)是深山的邊緣,再往里走就進了深山里了,怕你吃不消、走不動,就在這兒砍些吧?!?/p>
姥爺還是像先前一樣,用砍刀砍著柳樹條,我在下面撿著、抱著。姥爺捆好后,擔心我走丟,讓我走在前邊,他在后邊跟著。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回趕,當走到先前砍好的柳條前,姥爺重新把柳條捆好,并把砍刀捆在了柳條中間,然后捆好繩索,背上柳條。因柳條又濕又重,姥爺?shù)暮蟊愁D時被壓彎了,還要時不時躲著兩邊的樹枝。
但畢竟歸心似箭,回家的腳步總是那么的急切,我們一路顛簸,一路快走,終于趕在天黑時回到了家。在上溝坡時,姥爺背著柳條,弓著腰,努力向上爬著。我在后面用力蹬著腳,雙手抓著柳條,使勁地向上推著,一步,兩步……姥爺和我終于爬上了平地。
姥姥、媽媽看著我們平安回家,提在嗓子眼的心頓時放了下來。這時抬頭看天上的月亮是多么的明亮,天上的星星是多么的俏皮。因為砍柳條非常辛苦,我只有那一次跟著姥爺去砍柳條,深感生活的不易和艱辛。在姥爺?shù)难詡魃斫滔?,我變得更加堅強了?/p>
姥爺在每年春季砍下很多的柳條,再仔細挑揀,用砍刀把多余的節(jié)削去。姥爺拿起一根柳條,在粗的那一頭用刀割開一段,有時用牙咬住粗頭,有時用手鉗夾住粗頭,手使勁一擼,一條白白的、長長的、脫了柳皮的柳條展現(xiàn)在眼前。我在旁邊學著姥爺?shù)臉幼?,專挑細一些的枝條小心翼翼地剝著。在用刀割豁口時,不小心就容易割到手指。當用牙咬住柳條時,嘴里滿是柳條那酸澀的汁液。
一根、兩根……剝好的柳條已經(jīng)一大堆了,我按姥爺?shù)姆愿罃[好,放在太陽底下晾曬,不能在夏季的太陽下暴曬,要在陰涼處晾干。晾到七八分干時,挑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在院里的蘋果樹下沏上一壺濃茶,坐在馬扎上,胸前鋪上一大塊厚布,拿好砍刀、剪刀等工具,把每根枝條都打理得光滑、不硌手,便開始編柳籠、柳筐。姥爺砍回來的柳條質(zhì)量好,編制時認真、精致,枝條間縫隙細密,編制的籠、筐就非常結(jié)實,使用壽命很長。
其實,編柳籠的學問很大,姥爺認真挑選著柳條,把又長又粗的柳條用作左右方向的經(jīng)條,又短又細的作上下方向的緯條。選好后,用繩子捆好,放在水池里浸泡,這樣處理后的柳條韌性大、不易彎折。編柳籠時,先把粗的柳條鋪放在地上,作為骨架,把細的柳條交叉,像女孩子編辮子一樣,編制成籠子的底部。然后,把底部的緯條彎折起來,再用又粗又長的柳條穿插著編織左右方向的經(jīng)條。經(jīng)過大半天的時間,一個柳籠就編成了,又圓又光滑,細密耐用。我在旁邊給姥爺遞著不同種類的柳條,用毛巾給姥爺擦著臉上的汗水,遞著晾好的茶水。在姥爺?shù)闹笇?,我用剩下的邊角料編制了一個不太方正的小柳籠。后來,我跟著姥爺又編制了不太方正的大柳籠。
姥爺在春季砍柳條,夏季編柳籠、柳筐,秋末拿到縣城太和橋的集會上賣。當時幾乎家家都用大的柳籠來運輸夏秋農(nóng)作物;小的柳籠放干糧、菜、糧食和面;再小的柳籠用來放針線。因姥爺做的柳籠、柳筐選料上乘、做工精細,籠型方正,賣相非常好。上午到集會上,一般不到中午就都能賣完。但那時物價低,一個柳籠才賣三毛到一元錢,賣的錢剛剛夠全家人的日常生活開支。
后來,姥爺積勞成疾,住進了縣城醫(yī)院,不久后就去世了。姥爺?shù)囊簧切量嗲趧诘囊簧?,是和命運抗爭的一生,也是那個時代大多數(shù)農(nóng)村,特別是小山村村民的生活縮影。姥爺教會我很多,如面對逆境不低頭,面對困難有決心;做人要誠實,做事要認真;與人為善,與己為善。跟著姥爺砍柳枝、編柳籠的經(jīng)歷,使我的心更明、眼更亮,腳下的步子更踏實。
雙手捧著彩綢一樣的陽光,思緒回到現(xiàn)實。一個個精致漂亮的柳籠、柳簸箕等工藝品不僅傳承、發(fā)揚了民間手工藝,而且承載著我對姥爺、姥姥的思念之情。
我心里暢想著、祈盼著,愿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朋友,你說呢?
(汾陽市應急管理局)
李興盛,1968年生,山西汾陽人,本科,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見《中國文藝家》《中國鄉(xiāng)村》《唐山文學》《散文百家》《鴨綠江》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