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楓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廣泛開展,在具體的課堂中也開始使用了非常多的新教學模式,其中就包括了提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多數(shù)老師受到課堂思維和自我意識的影響,沒有充分地把問題的優(yōu)點充分發(fā)揮起來。只有正確地意識到提問教學的意義與方法,以合理的方式運用其中,才能夠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問題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問;有效性
引言
提問教學作為老師在上課中普遍采用的一個方式,是實現(xiàn)師生互動的重要途徑。我們把問題作為教學中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堂教學中來通過認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通過問題還能夠有效的訓練出學生的合作研究意識。而在課堂教學當中怎樣增強問題的有效性成為了老師們應該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一、提問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shù)學課程中,引入提問教學的方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如果課堂提問教學設置得恰當,就可以帶動教學水準和質量的提高,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積極度,從而充分調動教學氣息。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與老師間的交流,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當老師在授課后,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思索,以此增強自身的思考能力與水準,可以提高自身的表現(xiàn)力,從而帶動學校綜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效果的方法策略
(一)激發(fā)求知欲,集中學生注意力是前提
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上提一個問題時,最需要的就是小學生具有想要探究問題答案的強烈求知欲,相反,一旦學生對老師所提的問題缺乏興趣,或者完全就沒法聚集注意力去仔細的聽講,在課堂上總是心不在焉,那么將這種問題提出來就不可以完全顯示出其效用。因此,老師在教小一年級上冊的“認識鐘表”這一節(jié)課時,就需要激發(fā)起小學生對了解時鐘的興致,有充分的興趣愛好去知道時鐘都是由多少個構成的,以及應當怎樣透過看時鐘去了解時間。老師還可出示物品來用以協(xié)助學生聚集注意力,更真實確切的說明鐘上的時針、分針和秒針,秒針是最細長的那一個,而剩余的較長的是分針,較短的則是鐘指針。在教學之前,老師可事先詢問學生知不知道如何看時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通過詢問學生們在平時起來,吃晚飯,或者午睡的時候通常都是幾點,然后讓學生分別畫出代表這些時點的指針圖像,以此就能夠很好地引起學生的關注。
(二)點燃思維火花,啟發(fā)學生思考是保障
小學對數(shù)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培養(yǎng),最大的保障便是點燃小學生的思想火花,對他們有啟迪,從而開發(fā)他們思路,讓學生自主動腦思考,就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地幫助到小學生的各項學習,并且培養(yǎng)勤動腦的好習慣。因此,在教小學四年級下冊的“營養(yǎng)午餐”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老師就可以依據(jù)課本中給出的午餐菜譜,指出讓學生做出配菜的主要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問時要把不同食品的營養(yǎng)素加入到題干中,提醒學生子在配菜時不應當僅僅顧及到菜色的優(yōu)劣,甚至是自身的口味,而且還要配出的菜合乎營養(yǎng)專家所給出的營養(yǎng)標準:“10歲以下的孩子從每餐午飯蔬菜中獲得的熱能應不小于2926KJ,脂類應不大于50g?!笔箤W生能夠思考得更多,也學到了在配菜時考慮到要綜合熱能、脂類和蛋白質等的物質含量,思路也更為寬廣。
(三)注意提問的層次,激發(fā)學生思維
小學生缺乏豐富的生活經歷,掌握知識也必須經過從不認識到認識、由淺到深的認識過程。老師的教學問題應該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分階段循序漸進的方式展開。從教學開始,教師就給出了困難的教學問題,而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得到一定影響。在這些情況下,老師都很難獲得理想的教學。所以,在給出問題時,老師們必須重視題目設置的科學性與層次性。因此,教師必須實施“由簡到難、由淺到深”的階段性指導,讓學生深刻、系統(tǒng)地學習數(shù)學,提升各種能力。
比如,在講授“圓柱體的特性”時,教師可拿起學生身邊的小圓柱體,如水杯,以指導學生練習。老師很可能這么發(fā)問:“看老師手上這個水杯是由幾部分構成的,它們是什么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觀察老師手上的水杯,會得到如下的結果:“水杯由三種部分構成,它們是二個底部和一組側邊?!庇谑?,老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和圓柱體有關的問題:“這三種部分各自有什么樣的特征呢?”學生回答:“它們的二個底部完全相同,但中間面都卻是一種曲面?!碑斃蠋煵扇∵@樣的提出方式,就可以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索。
(四)提問要有懸念性
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要試著找出數(shù)學課程內容與學生學習心理之間的差距,將學生學習心理引入到探索問題的情景之中,使學生在練習當中形成了較強烈的求知愿望,然后再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樣使學生從心靈上形成了一個尋找問題并回答的緊迫感,使學生始終保持=思考,從而達到了最理想的教學。
比如,當老師在介紹了關于“長方塊面積大小”的主要知識點后,可以讓學生深入的了解長方塊面積大小與周長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老師就可以為學生提出:“假設二個長方塊周長完全相同,那么二個長方塊的面積大小也一定相等嗎?”“二個長方塊的周長不同,那么二個長方塊的面積大小也一定不同嗎?”老師通過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從而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針對此類問題,變得十分活躍,開始積極表述自己的觀點,并以此為基點,展開相應的探究。運用這樣的方式開展課程,不僅能夠使學生真正了解到正方形面積和邊長之間的關系,還能夠進一步使學生了解部分公式,最重要的是能夠促使他們積極投身到問題研究當中去,提高學生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結語
小學數(shù)學的課堂問題環(huán)節(jié)也應該看作是與教師交流的關鍵步驟,因為老師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需要根據(jù)學校教材、課堂學生反饋進行準確、有針對性地提問,讓自身提問水平得以提高,也需要教師進行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問題的指導、講解和延伸等環(huán)節(jié),以形成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的深入、高效地交流,進而確保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品質,構建起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新途徑和新渠道,從而形成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真正的教學技巧、能力和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潤霞.淺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J].學習周刊,2019(12):95.
[2]向桂桃.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提高課堂問題的有效性探討[J].課程教學研究,2018(09):88.
[3]馬國英.提問式課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使用[J].北京學校高等教育,2017(0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