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佳佳
在70歲的高齡,重拾芭蕾夢,聽起來會不會太不可思議?
基于漫畫改編,韓劇《如蝶翩翩》講述了一個關于追求夢想與重拾初衷的故事。70歲的沈德出決定在生命的最后,為年幼時的芭蕾夢想再拼搏一次,然而年邁體弱、家人阻攔、老師前期的百般刁難,都成了他實現(xiàn)夢想的障礙。如何克服外界反對的聲音?如何在日漸衰退的身體上開拓更多的可能?如何去完成最初的夢想?這些話題構成了這部劇的主題。
《如蝶翩翩》探討了一個浪漫而又現(xiàn)實的問題:當生命老化、枯萎,你是否愿意再次破繭成蝶,翩翩起舞?
劇情以一場葬禮開頭。追悼會上,沈德出與老友們聊起了近況。有的人因為沒挺過漫長的治療期不幸逝世,有的人在照顧家中身體不佳的老伴,有的人在國外帶孫子……這時一位老友突然感慨道,“我們這個年紀,要么是給自己穿尿布,要么是給孫子孫女換尿布,沒有其他選擇了。”
這是東亞老齡化社會的真實寫照。變老是一件無法阻擋的事情,老去的生活也成了一種恒定不變的模式:身體好的老人左手菜籃子,右手小孩子,來平衡家庭的忙碌,身體差點的左手藥瓶,右手拐杖來平衡自己的生活。大部分老人都習慣于按部就班的生活,就算不能幫到兒女,也絕不會給兒女添麻煩,似乎這就是老年人所應該擁有的覺悟。
追悼會結束后,沈德出準備前往養(yǎng)老院探望一位老友,途中偶然看見正在練習芭蕾的李采祿,曼妙而充滿力量的舞姿頓時喚醒了沈德出年少時被掐滅的夢想——芭蕾,曾是他的心之所向,也是他最深的遺憾。
沈德出回憶起9歲時,他總愛趴在戲院窗臺上,偷偷看人跳芭蕾。單腿蹲、大跳躍、轉圈等一系列的舞步,經常讓沈德出看得入了迷??捎幸淮?,父親出現(xiàn)了,揪著他的耳朵大罵,“你一個男生想抹粉跳舞?想要貧窮過一輩子嗎?也不看看我是為了誰才辛苦的工作?這絕對不行”。長大后,為了養(yǎng)活老婆孩子,保住公務員的鐵飯碗,沈德出選擇將芭蕾夢埋藏在心底,只能偷偷將芭蕾的剪貼報剪下來,趁工作之余看多幾場芭蕾舞劇。
一晃60年過去了,如今的沈德出體態(tài)豐腴,骨骼逐漸疏松,記憶力開始衰退,身體柔韌度也大不如前。他自知力不能及,“70歲學芭蕾,未免有些遲了”,所以他不敢想,不敢說,不敢試。望著舞蹈室里正在練習的李采祿,沈德出的眼神里透露出渴望、羨慕和難以言喻的憂傷。那是一個渴求起舞的靈魂,被困在年老力衰的身體里,顯得那么的無能為力。
后來,在沈德出70歲的壽宴上,當孫女沈恩浩問他生日愿望時,妻子崔海南搶先一步將所謂的愿望說了出來,“希望孩子們都工作順利和身體健康。希望自己不要生病,不給孩子們造成負擔”。沈德出欲言又止,繼而強顏歡笑,因為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最大的愿望是學芭蕾。
當年因為家庭原因被沉埋的萌芽,因為生計而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現(xiàn)在應該將之澆灌,助以成長嗎?沈德出開始陷入兩難的境地。
《如蝶翩翩》劇照。(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你還不遲,趁著腳還有力氣,神志還清醒的時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在養(yǎng)老院的老友給出了答案。他生前是一名造船工,賣了一輩子的船,可最終卻沒能擁有一艘屬于自己的船。他的夢想是坐著自己的“前進號”揚帆起航,在海上乘風破浪。
如沈德出自己所說:“人老了,自然就習慣離別了?!比死狭耍_實會習慣很多事情,習慣平淡如水的生活,習慣對新事物持保守態(tài)度,習慣與過去的遺憾一一和解。一切都只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擁有一個體面、優(yōu)雅的終章??衫嫌训氖湃ソo了沈德出極大的觸動,他不想讓芭蕾成為自己一生的遺憾。他說:“我希望在死之前,至少能飛翔一次?!?h3>唯有熱愛,才能抵擋歲月漫長
追夢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第一步就已經足夠艱難。沈德出找到了李采祿的老師奇昇主,卻遭到奇昇主的不理解和不接納?!叭绻愕囊痪渚芙^我就會放棄的話,那我壓根就不會來的。請讓我先有個開始吧?!鄙虻鲁龅幕貞c三顧茅廬的執(zhí)著最終打動了奇昇主,他將沈德出安排給了李采祿,也就是沈德出第一次在舞室見到的那個少年。
其實,奇昇主是有私心的。他主要是為了幫助自己的愛徒李采祿找回跳芭蕾的熱情。李采祿年僅23歲,卻是一個天賦異稟的芭蕾舞者,花了一年的時間就到達了專業(yè)舞者的水平。因為父親入獄、母親離世,讓他缺少了情感的支持,因而他的舞蹈動作也少了很多情感,這在藝術中是可謂是“大忌”。
奇昇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當他看到頭發(fā)花白、步履蹣跚的沈德出為了跳芭蕾懇求的樣子,他想起了四年前李采祿也曾有過一模一樣的眼神。因此,奇昇主希望沈德出能夠幫助愛徒李采祿喚醒對芭蕾的初心。就這樣,李采祿成了沈德出的老師,而沈德出則成了他的經紀人。一開始李采祿對此表現(xiàn)出極度不耐煩,為了讓沈德出主動放棄,他甚至設置了一個高難度的施教資格考試:雙足并立,踮起,舉高雙臂,保持平衡1分鐘,如果沈德出一星期后能做到,就答應收他為徒弟。
沈德出夫婦和芭蕾舞老師李采祿溫馨地坐在一起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李采祿在指導沈德出練習芭蕾舞的動作。(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編劇在這一段的敘述中并沒有美化老年人追夢的過程,反而將現(xiàn)實中的所會面臨的困難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出來。
沈德出年過古稀,有限的體力和精力便是他面對的第二道難關。第一次練習最基本的平衡動作的時候,手剛舉起來,人就摔倒了。起初他以為是襪子打滑,就脫了襪子繼續(xù)練習,不慎又摔了一跤,還撞破了頭。沈德出心想,應該是太久沒鍛煉,腰和腿都沒勁了。于是他又從倉庫中搬出陳舊的運動器械鍛煉,開始晨跑,就連吃飯的時候腳下也一刻不停歇地在練習。
從最初一站立就摔倒,到慢慢可以堅持十幾秒、幾十秒。天道酬勤,在正式考核的那一天,沈德出成功做到了。即便汗如雨下,心跳加快,渾身顫抖,沈德出仍滿心歡喜,只因他從中找到了年輕的滋味,如煥新生。
這一切,沈德出都是瞞著家人偷偷進行的。即便是陪伴多年的妻子崔海南,也無法理解和認同沈德出的所作所為。她是“為孩子活著”的典型人物。在她看來,年過古稀的老人還去發(fā)展個人愛好、追逐個人夢想,就是瞎折騰,是對兒女“無情”的做法。而在兒孫看來,沈德出的做法簡直傷風敗俗,荒唐至極。其中大兒子沈成山強烈反對,甚至對父親沈德出說出了“憑什么你快活享受我來承擔壓力”這樣過分的話。
劇中還有幾個細節(jié)特別扎心。沈德出興沖沖地去買芭蕾舞衣,店員對他說的第一句話便是:“請問您孫子幾歲呢?”當沈德出說是給自己買時,店員詫異的眼神,仿佛是在打量一個怪物。后來妻子崔海南在回家途中還碰巧聽見鄰居對沈德出的行為議論紛紛。在旁人看來,沈德出的行為過于“出格”,甚至是“老不正經”“為老不尊”……
可從來沒有為夢想奮斗過的人,甚至從未有過夢想的人,怎么能體會追夢者的心情呢?
在美國紐約州格林尼治村的一個農場,有一個老奶奶,大家都稱她為摩西奶奶。在77歲前,她就和任何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一樣,操持家務,撫養(yǎng)孩子。她以刺繡為主業(yè),可關節(jié)炎使她不得不放棄刺繡。她又拿起畫筆開始繪畫。她從未接受過正規(guī)藝術訓練,僅僅是對美的熱愛讓她爆發(fā)了驚人的創(chuàng)作力,留下了1600余幅畫作。在她80歲時,她在紐約舉辦了繪畫個展,轟動一時。半個世紀以來,她的畫作穿越了國界,感動了全世界。她曾說過:“投身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時的專注與成就感,足以潤色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瑣碎日常生活帶來的厭倦與枯燥,足以讓你在家庭生活中不過分依賴,保留獨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p>
2017年,悉尼一場職業(yè)游泳接力賽中出現(xiàn)了四位平均年齡高達90歲的老人。有的拄著拐棍,有的走路顫顫巍巍,當他們緩緩來到泳池邊,撲通躍入泳池的那一刻,他們瞬間成為全場焦點。而這一切要從其中一位老人——95歲的約翰說起。約翰退休了將近30年,生活似乎無欲無求,但他總是覺得心里空落落的。一天他偶然翻到一張老照片,看到穿著海軍制服的自己英氣逼人,頓時想起自己一生未盡的夢想:成為專業(yè)游泳運動員,參加國際大賽,摘取金牌。91歲再追夢,注定要為這夢想付出更多。約翰的心臟有問題,各骨關節(jié)嚴重退化,別說參加高強度運動,就連正常生活都隨時處于危險之中??杉s翰偏偏不服老,“這一次,就算拼上命,我也不能放棄最后一次追夢的機會”。他來到游泳館開始訓練,并在這里遇到了另外三位隊友。另一位隊友,90歲的奧西被查出癌癥后,還抓緊生前最后的時光,在治療期間擠出時間跑來訓練。他說:“一點點小病,怎么能阻擋我追夢?”面對死神的降臨,這些“老骨頭”從未感到恐懼,把夢想牢牢攥在手心。
在沒跳芭蕾舞之前,沈德出曾經發(fā)出感嘆:“一天真是太長了,我不知道該干點什么。退休也不是一兩年了?!彼麤]有一分鐘是在為自己而活,于是在不停地自我消耗和無意義中度過,毫無滿足感可言。而自從學習芭蕾舞之后,沈德出每天都精神抖擻,容光煥發(fā),感覺一天的時間都不夠用,與先前的狀態(tài)形成了鮮明對比。劇中有一句臺詞,“當你找不到自己的時候,任何地方都沒有歸屬感。而當你真正找到自己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唯有熱愛,才能抵擋歲月漫長”。沈德出的飾演者樸仁煥在一次采訪中也提到,希望這部劇能喚醒更多與他年紀相仿的人埋藏在心底的那個夢想,年齡從來不會成為阻擋夢想的絆腳石,勇敢地去追夢吧。
劇中除了講述沈德出和李采祿相互治愈、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的故事,還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不同階層、年輕的人在尋求夢想中所經歷的種種掙扎和困頓。脫離職場多年的家庭主婦,在兒女長大成人后,還能重回職場嗎?夫妻多年嘗試生育未果,丈夫政選屢屢失敗,他們該如何重拾對生活的期待?胸懷大志的足球少年,卻因教練體罰入獄,球隊被迫解散,又要如何才能放下對教練的憎恨,重啟夢想?……在這個微縮社會中,你總能找尋到自己的一點影子,他們正在用心中的熱愛告訴你答案。
劇中沈德出的小兒子沈成觀曾經是一名外科醫(yī)生,因為一次手術失敗,沒有救回病人而陷入深度自責,便辭去工作,終日無所事事。當?shù)弥赣H沈德出患有阿爾茲海默癥后,他決心為父親記錄下學習芭蕾的過程。這一過程讓他有了新的感受:病人最需要的東西其實是有更多活著的時間,而只要能幫到大多數(shù)病人,醫(yī)生就是有價值的。救死扶傷,這是他的初心。最終他選擇繼續(xù)從醫(yī),繼續(xù)綻放他生命中的激情。
初入職場的孫女沈恩浩也是如此。她在父母的過度“教育”和保護中成長,從小衣食無憂,按部就班地聽從父母的安排,拼命念書,順利畢業(yè),再進入大廠。為了轉正、不讓父母失望,在面對顧客辱罵、上司PUA的時候,她都選擇忍氣吞聲。可就在她以為這樣能夠順利入職的時候,生活給了她沉重一棒,她被公司淘汰了。郁郁不得志之時,李采祿告訴她:“你需要找到那個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或許就是你要從事的工作?!彼_始正視自己,尋求屬于自己的夢想,后來誤打誤撞進入電臺成為助理。在不斷地尋找、體驗、思考的過程中,沈恩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感和幸福感,她說:“老實說我并不知道我的夢想,現(xiàn)在我只知道我的一天很有趣,每天進入演播室就覺得很幸福?!?/p>
內卷當?shù)?,大家都在拼命努力生活,談及夢想似乎成了一件可笑甚至被厭棄的事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太忙了,忙到只能不斷去輸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卻鮮有機會去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去感受生命中的火花,去主動積累生命的養(yǎng)分。我們往往活出了他人的期待,而不是自己的希冀,這樣的努力反而成了“無效”努力,辛苦疲憊換不來一絲幸福感。
劇中的人物故事也多角度論證了,沒有夢想的人就像是時代的工具人,是焦慮的,甚至是痛苦的。而擁有夢想的人,終將能活出自我,散發(fā)出無可抗拒的光芒。所以,如果你正徘徊不前、處于迷茫,抑或是被生活裹挾、無法脫離,都希望這部劇能給你一絲絲啟發(fā)。即使你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么,也不要停下嘗試的步伐。不要忽視夢想帶給你的力量,正如劇中李采祿對沈恩浩說的,要找到讓自己幸福快樂的事情,那便是夢想。
所幸能有這樣一部溫暖治愈的電視劇,以一個智慧老人才能擁有的內斂而篤定的視角,告訴這個世界,我老了,但我還能飛。同時也告訴年輕人,不管怎么樣,夢想永遠不該被厭棄。請不要等到夢想枯萎,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