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威 浙江萬里學院
近年來,假借民間借貸之名,通過“虛增債務”“簽訂虛假借款協(xié)議”“制造資金走帳流水”“肆意認定違約”“轉單平帳”等方式,采用欺騙、脅迫、滋擾、糾纏、非法拘禁、敲詐勒索、虛假訴訟等手段,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套路貸”形式犯罪日益猖獗。據寧波市公安部門統(tǒng)計,寧波市高校是“套路貸”的重災區(qū),過去5年里共發(fā)生130余起大學生深陷“套路貸”的案例。此類犯罪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嚴重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嚴重妨礙司法公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本文以寧波高校為例,重點研究寧波高校防范套路貸的必要性、現狀、困境以及對策建議。
1.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套路貸”會對國家經濟發(fā)展造成巨大危害,“套路貸”的犯罪行為一般以團伙作案為多,這些團伙普遍不具有相應的金融資質,其中大多數都是打著民間借貸的幌子從事非法放貸活動,表面上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定與借款人們簽訂看似合理的借條合同,實際上索取的還款遠遠超過了國家規(guī)定的利息,非法謀求暴利。
2.依法治國的需要
我國法律對有關民間借貸利率和利息有嚴格要求,本文認為“套路貸”之所以被稱為是“套路”,是因為“套路貸”看似是于正常民間貸款無異,但它通常會利用增加高額服務費等手段,將貸款的利率提高到超過超高水平,實際上已經具有了高利貸的性質,嚴重違背我國的相關法律,因此打擊“套路貸”是依法治國的需要。
3.和諧社會的需要
一些“網絡貸款”其中涉及到許多的個人信息,如學生家庭住址信息、手機號、身份證信息等,這些個人信息容易在不法平臺之間以資本的形式被交易買賣,造成學生個人信息的泄露,出現信用危機,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
1.構建校園安全和諧的需要
學生生命財產安全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疤茁焚J”將學生“套住”,不僅危害學生個人財產,同時影響學生心理和身體健康,從而擾亂學校正常的管理秩序,最終影響學校的教學效果。
2.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的需要
高校防范“套路貸”可以有效增強學生法律安全意識的需要,例如,幫助學生了解非常金融行為的性質,提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掌握合法維權的渠道等,同時,也引導學生盡可能避免參與“套路貸”的違法行為。
3.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高校在防范“套路貸”的宣傳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綠色消費觀,做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和“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的消費理念,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fā)展。
據統(tǒng)計有13%的大學生存在被引誘借貸的經歷。15%的大學生完全不清楚套路貸的套路形式,即:購物平臺、網絡借貸平臺、電商提供的信貸服務、虛假廣告信息。關于“套路貸”的社會影響,僅在2017年,公安部門受理了21件80人面向高校大學生的“套路貸”犯罪系列案件,被害人中有來自33所高校的66名大學生,學生占比高達81.5%。同時在2018年的調查中,此類案件共發(fā)生1284起,其中涉及學生的約占三成。另外通過寧波市反詐中心的一份2018年前8個月的電信網絡詐騙案發(fā)案統(tǒng)計報告顯示:學生已成為第二大受害群體,占總受害人數的近四成。
1.寧波高校與民警聯動宣傳
寧波高校與基層派出所聯動,實行民警進校園活動,民警對學生們開“小灶”,在各大高校內開展了主題為“預防經濟犯罪”宣傳校園行活動和“反假幣”宣傳活動。此外,寧波市公安經偵部門與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萬里學院、浙江廣播電視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合作,組織開展了主題為“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的經濟犯罪防范宣傳進高校校園活動,在合作高校中巡回開展活動20余次,發(fā)放宣傳手冊及紀念品2萬余份。
2.對“套路貸”教育防范
寧波各大高校加強教育引導,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網絡普及的優(yōu)勢,在網絡上建立宣傳網站,讓同學們觀看防貸視頻,并結合海報、展板等傳統(tǒng)媒體,宣傳“套路貸”的特征、手段及危害,普及相關金融風險常識,提高大學生金融安全意識,從而幫助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觀念。另外寧波高校還要通過組織學生簽訂“套路貸”風險告知書,定期舉辦班級防“套路貸”主題班會,開展定期小講座等方式,來強化防范“套路貸”安全風險教育。
3.排查與監(jiān)測高校內部貸款情況
寧波高校內部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排查,明確將“套路貸”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平安校園長效管理,加強對學生資金使用的排摸了解,掌握向非金融機構貸款學生底數,對生活費匱乏的學生給予關注幫扶,避免因資金不夠而走入貸款的陷阱。同時也要加強日常排查工作,建立校園不良網貸日常監(jiān)測機制。針對學生參與校園貸款,要全面掌握并及時建立學生貸款檔案,隨時追蹤。
4.建立高校內部貸款廣告清理機制
寧波高校要及時清理整治校園內有關不法借貸的內容,建立小廣告清理長效機制,堅決清除校園及周邊貸款小廣告毒瘤。堅決抵制一切非法貸款廣告在校園媒體平臺傳播,防止“套路貸”在學生內傳播,以免造成更大的影響。
1.對“套路貸”的認知程度
據調研統(tǒng)計,70%的大學生對套路貸的認識不足;40%的大學生認為套路貸的利率和銀行貸款利率相似;56%的大學生根據貸款網站的信用口碑;34%根據網貸公司規(guī)模;60%根據借款門檻和表面上的利率等選擇貸款平臺。
2.卷入“套路貸”的原因
大學生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大學生涉世未深,經驗不足容易受物質刺激,造成資金供不應求,陷入資金短缺的狀況。第二,大學生家庭成為隱形借貸保障,當大學生卷入套路貸無法償還利息,有整個家庭為之還款。第三,大學生活動范圍單一,社交圈相對較窄,便于實施實時監(jiān)控、索債、威脅敲詐等犯罪活動。
3.卷入“套路貸”后的行為傾向
據調研統(tǒng)計,35%的大學生完全不了解套路貸的維權途徑。在面對高昂的還款時,大學生選擇以下的方式:80%以上選擇向警察舉報;70%以上向父母老師求助;5%的大學生從其他處借款或者變賣物品還套路貸;3%做出輕生的舉動。
1.缺乏防范意識
高校學生普遍缺乏法律意識和辨認能力,在面對“套路貸”中介的花言巧語的時候,無法通過自身常識來辨別真假,使得大多數受騙高校學生進行貸款前,無法真正了解借貸平臺是否合法、安全可靠。既往案例中,部分受騙大學生在借貸前通過網絡或是親朋好友的介紹,粗略了解相關網貸平臺,從而步入“套路貸”的陷阱之中。
2.社會閱歷不足
高校學生的社會閱歷不足,往往自身的心理消費水準與實際消費水準不成正比。當想要獲得自己經濟水平負擔不起的物品時,由于安全意識不夠,社會經驗不足,加之被有心人誘導,從而陷入“套路貸”的陷阱中。
3.容易超前消費
高校學生的消費方式更傾向于線上消費,并且習慣于超前消費,增加了自身陷入“套路貸”的風險。部分學生對生活費無法自主合理規(guī)劃,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理財意識薄弱,長期入不敷出,由此容易產生借貸行為。學校在這方面未能足夠重視,不能有效地引導大學生。
1.宣傳教育不到位
本文發(fā)現還有很多大學生不了解政府部門對于“校園貸”的政策。在銀監(jiān)會、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fā)的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暫停網絡貸款機構的校園貸業(yè)務,同時鼓勵支持銀行為大學生提供校園金融服務?!边@一條相關規(guī)定,已經明確禁止了網絡貸款機構的“校園貸”業(yè)務。然而,高校開設的課程基本未涉及法律和金融安全等方面,使得大學生在這方面知識上欠缺的漏洞,更是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2.監(jiān)管系統(tǒng)不健全
現今“套路貸”傳播渠道靈活豐富,多數通過網絡進行宣傳,通過如建立微信公眾號、網頁彈窗廣告、在QQ之類的聊天軟件上溝通等形式來接觸大學生,學校對于難以監(jiān)管,防不勝防。各大高校并沒有因此建立事前預防機制,對于“套路貸”沒有任何事前預防監(jiān)管措施。
1.與家長聯動
寧波高校不僅僅需利用講座、主題班會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套路貸”的危害性教育,還需聯合學生家長共同進行“套路貸”風險警示教育。就目前來看,大多數高校在這方面明顯地還有所欠缺,防范宣傳范圍僅限于學校。學生家長需要及時關心大學生的近況,與大學生溝通,與學校配合,幫助大學生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注重保護個人信息,提高對信息的鑒別能力,避免受到“套路貸”的危害。
2.與司法機關聯動
司法機關與學校的合作不緊密,對“套路貸”的防范工作浮于表面,并未重視過大學生對于防范“套路貸”宣傳的反饋,未考慮到大學生對防范“套路貸”宣傳的接受程度以及宣傳效果。
首先,要在預防預警模式下引導學生們了解“套路貸”?!疤茁焚J”的出現絕非偶然現象,詐騙團伙有一系列詳細的犯罪流程。其次,培養(yǎng)學生們正確的借貸觀念。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學校,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密切關注和了解學生的借貸觀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必要時與其進行深入溝通,讓其能夠深刻認識和了解到“套路貸”的危害。為此,本文認為寧波高校應該建立健全針對“套路貸”的預防預警機制,讓高校學生能夠識別出“套路貸”這一詐騙行為,并在關鍵時刻上報學校以及報警處理。
高校的安全基礎課程建設對學生而言一直以來都是比較重要的課程,本文認為寧波高校應該繼續(xù)完善高校的安全基礎課程建設,在課程內容中,為高校學子們介紹“套路貸”的犯罪形式。高校作為大學生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通過及時發(fā)現、及時處理、及時上報來規(guī)避“套路貸”的發(fā)生,將“套路貸”苗頭扼殺在搖籃中,實時評估校園內不良借貸行為出現的潛在風險。此外,高校也應該加大對校園安全方面的投入,現在的犯罪形式防不勝防,往往信息量最大最多網絡詐騙也能把學子們帶入到“套路貸”的深淵中。為此,本文認為各大高校應該加強校園網絡建設,通過論壇、貼吧、短信等形式,實時提醒學生們的謹防“套路貸”。
高校在對大學生的防范教育過程中,應該增加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首先,通過主題班會,課后實踐等形式讓有關“套路貸”的防范教育走進學生們的生活中,了解生活中是否有接觸到過關于套路貸的問題;其次,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通過學校和家庭和結合,引導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金錢觀念;最后,輔導員應該了解到學生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對同學們進行預警并提前發(fā)現,杜絕“套路貸”在學生中出現的可能性。
如果高校學生有不慎踏入到套路貸陷阱中,需要及時上報,學校對此進行緊急應對處理。在前文提到的預警模式下,學校方面應該和公安機關保有密切聯系,警方應該與學校合作為師生講解“套路貸”的典型案例,倘若有“套路貸”這一犯罪行為威脅到學生的個人生命財產安全,應該及時與公安部門取得聯系,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處理,為學生們將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當這一犯罪事件解決后,公安部門應該將此事進行案件回顧,將此案件作為典型案件為學生們進行講解,加強學生的安全風險教育,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面對“套路貸”這一非傳統(tǒng)安全風險,高校應該構建防范化解“套路貸”的協(xié)同機制。加強學校-家長-班主任-學生之間的聯系,共同防范“套路貸”,能夠識別出“套路貸”的潛在危害,以及能夠共同應對“套路貸”出現在我們身邊的突發(fā)情況,破除“套路貸”在校園范圍內的傳播,避免更多人受到傷害。
本文通過從高校防范“套路貸”的必要性、現狀、高校防范“套路貸”等方面研究寧波高校“套路貸”的相關情況,并進一步為高校防范“套路貸”獻計獻策。本文的研究結論對高校防范“套路貸”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