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婷
科普繪本融合了語言、科學、藝術、健康等多個領域的教育內容,其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對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和認知水平的提高都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因此,將科學繪本運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一、科普繪本的概念和作用
繪本一詞來源于日文,是指結合文字與圖畫,使二者相互融合,共同承擔敘述作用,以編織出完整故事的兒童文學體裁??破疹惱L本區(qū)別于其他種類繪本的明顯特征是更具有科學性和知識傳播性。科普繪本把抽象的科學道理具象化,把艱澀的科學知識淺顯化。
將科普繪本應用于科學課堂中,有利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將繪本引入課堂,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拓展知識、提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科普繪本應用于科學課堂的教學對策
由圖片和文字共同來敘述故事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科普繪本不僅適用于幼兒和低年級學生,而且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也能產生良好的作用。因此,筆者以新的視角建構基于科學繪本的課堂教學脈絡,重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逐步把握科學概念。
(一)理清教學目標,構建教學脈絡
科學知識結合科普繪本的課堂是通過“故事”和“科學”兩條脈絡進行的,因此要從這兩條線出發(fā),深入分析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課程的核心目標還是要落在“科學知識”上,因此要圍繞科學知識主軸、以科普繪本為載體展開有關教學。
2.科學探究:通過故事情節(jié)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以故事為知識的載體進行猜想、假設、觀察、實驗,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反思完善,獲得科學的探究方法與技能。
3.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通過將科普繪本中的內容分解為不同的任務,引導學生在任務中驅動,在驅動中探索,不斷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投入角色中,在故事中得到情感迸發(fā),收獲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總之,教師應關注科普繪本中的科學元素,把卡通化的知識還原成科學的本質。只有讓科普繪本真正有效地服務于科學,才能讓教學更有深度、更有魅力。
(二)提高教學技巧,重組教學內容
科普繪本是借著故事與圖畫的形式傳達科學知識,需要對服務課堂的科普繪本內容作必要的修改,協(xié)調“科學味”和“繪本味”。
1.刪——內容無關之處
科普繪本是在一個充滿童趣的故事中闡述科學的知識和原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不可能呈現(xiàn)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因此可以刪減和教學無關的繪本情節(jié),突出科學探究主題。
2.改——材料嚴謹之處
進行知識探究、概念學習時,呈現(xiàn)的材料要科學嚴密??破绽L本圖案比較夸張,個別用詞可能也不像科學概念那樣準確,此時需要適當修改調整。
3.編——練習層次之處
科普繪本的故事內容設計不同于課堂探究模式,往往不能滿足科學教學的層次性,學生缺乏探索和思考的空間。此時,需要教師提問的引領和追問的挖掘來引發(fā)學生高階思維的推進。
4.增——探究不足之處
科學課以探究為核心,科普繪本的故事是平面的,學生能聽能說卻無法操作,而科學課堂需要學生動手動腦做出來,所以在知識點上要增加立體的實踐活動,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構建學生的科學概念。
(三)拓展教學形式,完善教學評價
科學課上,教師一般通過傳統(tǒng)的對話、提問、實驗操作、作業(yè)檢查的方式進行評價,加入科普繪本這一載體后,可以結合繪本的圖文結合特點,給學生多樣化的方式,展示他們的想法和做法。比如讓學生結合自己學過的內容,小組合作演一演繪本(突出科學性);也可以為繪本故事的文字內容和圖畫內容進行續(xù)編;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原有的圖畫,將文字部分剔除,重新為圖畫編上有趣的文字;又或者讓學生把不夠嚴謹?shù)闹R點插畫進行改進。在自導自演、自編圖文的同時,不僅能將學生學過的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還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繪本應用研究,王敏,科學課,2018(7-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