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禹清
女兒上初中后,有一天跟我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班本來還有一個人的,但是六年級的時候,第一次月考后,她就走了,離開了這個世界?!蔽液軕c幸她主動和我談起這個話題,但下意識地脫口而出:“這事你怎么知道的?”女兒說:“我轉學去的第二天,同學就告訴我了?!彪m然對這個話題早有準備,聽到這一句我還是很驚訝,因為女兒得知的時間居然那么早,居然是去學校的第二天!我由衷地說:“我很高興,現(xiàn)在你能跟我說這件事,其實我一直準備著和你聊聊這個話題呢?!?/p>
未知生焉知死,孩子還沒搞清楚活著的道理,又怎么可能理解死的問題,這也許是很多父母避免與孩子談論死亡的原因。仿佛不和孩子談論這個話題,孩子的世界就不存在“死”這個詞;仿佛一旦和孩子談論這個話題,孩子就可能被引上邪路。其實父母的忌諱更多源于自身對未知的恐懼——我們該怎樣理解這樣的事情,我們該怎樣和孩子談論。這對父母來說也是新課題。
如果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大人想封鎖消息是不現(xiàn)實的,孩子的世界真實無比,我們最終封鎖的只是我們自己罷了。為人父母,也許會解釋說,孩子太脆弱,沒有責任心;也許會說,孩子學習壓力太大,教育需要改革。前者從父母立場出發(fā)歸因,沒有能夠理解逝去的生命;后者歸因于客觀而無法控制的外因,不能從悲劇中找尋自己的路。
那么,面對這個現(xiàn)實,我們能與孩子聊些什么呢?
首先是對事件本身的探討,目的是在尊重的基礎上梳理親子之間的關系。我們不可能真正理解當事人,但能體驗事件中的關系與人心?!澳阌惺裁锤惺埽俊薄澳阌X得她父母現(xiàn)在什么感受?”“你覺得如果她地下有知,現(xiàn)在會有什么感受?”交流開放式的問題,能促進孩子的領悟。父母和孩子坦誠表達自己的想法,呈現(xiàn)最普通的事實: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愛自己的父母,但相互間愛的方式并不完美,甚至笨拙;當遇到問題時,雙方都要有冷靜溝通的意識,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其次是對自身的延伸交流,目的是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成長,鞏固親子關系。我們談論往者,是為了追尋來者?!澳阌羞^特別難過甚至絕望的時刻嗎?”“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其實我也有過特別晦暗的時期?!薄拔耶敃r是這樣做的……”“如果可以重來,也許我可以……”這樣說可以一方面了解孩子,共情孩子,一方面自我表露,分享經(jīng)驗。這樣可以引導孩子看到我們自身的堅韌之處,引導孩子體驗超越挫折之后的喜悅,體驗成長中痛與淚的價值。領悟提升了,行動也會發(fā)生變化。
最后是對特殊境況的勸導,目的是努力給生命系一條安全繩。如果孩子說自己也不想活了,這是孩子在向父母呼救。這樣的境況下,父母至少可以做兩件事。第一件是像李玫瑾教授教的那樣,告訴孩子他是你最最寶貴的人,他是你的一切,然后讓孩子換位思考:你能想象有一天,你在學校好好上學呢,我和你爸在家里忽然離開這個世界嗎?孩子肯定也不能接受。換位思考,能讓他有一些觸動。第二件是和孩子一起商討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尋求專業(yè)幫助的應立即尋求專業(yè)幫助。做這兩件事,就是用愛溫暖孩子,并陪伴孩子尋找方法和幫助。
此外,這個話題什么時候和孩子聊,怎樣和孩子聊,還有必要再補充幾句。 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對這個話題,我更愿意等孩子來跟我談。因為有些敏感話題,如果家長提前去找孩子說,并不一定有效果,也許還會有副作用。而當孩子自己來聊這個話題的時候,應該是他準備好或者說需要談這個話題了,這時的聊天會更深入更有感受,換句話說,更有影響力。
和孩子聊這一類話題的時候,我建議父母放下手中的事情,與孩子臉對臉、眼對眼地聊,做一個真實的爸爸或媽媽。無妨暴露自己,無妨換位思考,千萬不可以用否定或灌輸?shù)姆绞饺チ奶?。用真實的自己跟孩子談論真實的世界,那是一件很溫暖的事情?/p>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教師發(fā)展中心,常熟,2155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