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慶
〔關鍵詞〕比較;初一;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5-0034-03
【活動背景】
比較無處不在,初中學生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和別人比較,也會被別人比較,正確的比較使學生發(fā)現差距,找到成長的動力,但是不恰當的比較,卻會使學生心靈失衡,產生自卑、自傲和嫉妒等不良心理,長此以往,必定阻礙其自身個性的發(fā)展,限制其自身優(yōu)勢的發(fā)展,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完善。學會正確的比較態(tài)度和比較方法在學生健康成長中非常重要。本節(jié)心理輔導活動課旨在幫助初一學生學會與自己縱向比較,進一步認識自我、接納自我,使其在與他人及自己的比較中體驗快樂,不斷成長。
【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到比較無處不在,正確的比較對個人的成長有促進作用。
技能目標:掌握正確比較的內容和方法,學會通過和自己比較,接納自我,完善自我。
情感目標:在與他人和自己的比較中,體驗成長的快樂。
【活動對象】
初一學生
【活動方法】
視頻觀摩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情境再現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活動紙。
【活動過程】
一、熱身活動——我愿成為誰
教師:老師馬上給大家看一張照片,照片中有兩個人物(頭像被遮擋),大家不要猜他們是誰,安靜地觀察他們,然后做出選擇,通過比較你愿成為哪一個?并說出理由。(因為照片中是兩位男士,女生選擇的話,可以把他們當作女士)
學生觀察。
學生分享。
學生1:個子高的那個,我喜歡在人群中被關注。
學生2:個子矮的那個,個子高感覺有壓力。
學生3:個子矮的那個,他雖然個子矮,可叉著腰,看起來很有氣勢。
教師把學生選擇理由的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
教師:大家通過身高、氣勢等方面的比較選擇自己愿意成為哪一個,生活中你是否也和別人比較身高、體重、膚色、成績、氣勢、能力呢?比較是無處不在的,有的人通過比較,發(fā)現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找到成長的動力;有的人通過比較覺得很累,甚至讓自己心理失去平衡。鑒于此,正確看待比較就顯得尤為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正確看待比較”。
出示未被遮擋頭部的照片,人物分別是姚明、曾志偉(中國香港演員)。
設計意圖:通過此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順其自然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
二、和別人比什么
情境再現:智宇是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某所重點中學的。他是班里的“學霸”,同學們都羨慕他學習好,可智宇并不快樂。他說:“班上的同學家境都比我好,他們吃的、用的講究品牌,周末都是私家車接送。可是我……我爸是個出租車司機,怎么和他們的老板爸爸們比??!”
教師:1.智宇在和同學比什么?
學生:比家境。
教師:我們班的同學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家庭條件好,有的家庭條件一般,父母從事普通的職業(yè)。你是否也和別人比過家境呢?當時你有什么感受?老師以前看過一個視頻《少年說 :爸爸的職業(yè)——保安》,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播放視頻。
教師:2. 看完視頻,誰來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先小組分享一分鐘。
班級分享。
學生1:對于視頻中父親的行為我很感動,我覺得父母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職業(yè)是沒有貴賤之分的,他們都是通過勞動來撫養(yǎng)我們長大。
學生2:特別溫暖,當我們因為與別人比較自卑時,我們也要看到親人對我們的愛。
教師:3. 小組針對智宇的問題展開討論,給他建議,讓他變得快樂起來。
學生討論。
班級分享。
學生1:改變自己的關注對象,看到自己學習成績好。
學生2:試著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接納自己。
學生3:從內心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然后逐步改變。
教師:4. 通過智宇的故事,我們以后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學生1:比較時要理智,比有意義的。
學生2:從多個方面去比較。
學生3:比較自己可以改變的。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再現,讓學生從別人的故事里關照自己,看自己平時在和別人比什么,當時的感受是什么,明白在與別人比較時要注意什么,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且不影響現階段情緒的穩(wěn)定。
三、被比較了怎么辦
教師:剛剛我們通過智宇的故事學習了當我們主動和別人比較時應注意的部分,可有時候不是我們主動比較而是被比較,那如果你被比較了怎么辦?
情境再現:小A剛上初一時成績并不理想,在班級居后列,但她并不氣餒,而是珍惜一切學習的時間,上課專注,作業(yè)認真。盡管成績稍有上升,但距自己和父母的期望仍然比較大。父母有時唉聲嘆氣:“你瞧人家小B學得多好!肯定能進重點高中,你呢……”
教師:1. 你被“別人家的孩子” 傷害過嗎?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你是如何應對的?
學生小組分享。
班級分享。
學生1:我被“別人家的孩子”傷害過,父親總拿我的數學成績與別人比,我數學不太好,當時感覺很生氣,覺得自己其他方面做得挺好的,比其他方面不行嗎?我當時就不理他。
學生2:我也被“別人家的孩子”傷害過,家人總拿我身邊人做得好的地方和我比,我當時很生氣,關上門,不理他們。
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以后家人繼續(xù)拿別人做得好的地方與你比,你該如何應對?學生回答:看到自己的不足,與父母溝通,選擇合適的方式釋放內心壓力。
教師:2. 假如你是“別人家的孩子”(不一定是在學習方面) ,你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1:驕傲,被人夸了;忐忑,很生氣,家人批評了我,要收斂一些。
學生2:難受,可能會傷害友誼。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在被比較的過程中如果自己是做得不好的一方,如何應對才能有利于自己成長;同時,當自己是做得好的一方時,不因別人的贊揚而自滿,在不迷失自我的同時也照顧好別人的感受。
四、關鍵是和自己比
教師:在前面兩個部分,不論是主動和別人比較,還是被別人比,這讓我想起熱身環(huán)節(jié)的姚明和曾志偉,曾志偉如果一生都在和姚明比身高,他會怎么樣?如果曾志偉與姚明被比較打籃球,他又會怎么樣?
教師出示曾志偉取得的演藝成績,引出“關鍵是和自己比”。
以前這樣比,我很難受:
1.表達句式:當我和(WHO)……比較(WHAT)……的時候,我的感受是……(不舒服、難過、痛苦)
例:當我和同桌比數學成績時,我感覺很難過,因為我無論怎么努力,都比不過她。
現在這樣比我很快樂:
2.神奇句式:當我知道我在……方面(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只要有進步的方面都可以談)比過去有了小進步(小改變、小成功、小成就)時,我的感受是……我更愿意……
教師舉出自己的例子:以前我不敢在黑板上寫字,現在雖然寫得丑,但是我敢寫了,我感到快樂,我要繼續(xù)嘗試,爭取更大進步。
舉學生的例子:當我知道我在跑步方面比過去有了小進步時,我感到很開心,我更愿意去努力嘗試,爭取更大的成績。
學生造句。
學生1:上初中后,我考試沒有以前緊張了,只要每次進步一點就好,媽媽要求也沒那么嚴了,我感到很快樂,我更愿意去面對考試。
學生2:上初中以后我在人際交往上比以前有進步,我感受到同學關系的融洽,我更愿意與人交往了。
設計意圖:通過和自己縱向比較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肯定自己的努力,欣賞自己的進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五、總結與提升
教師:老師今天很欣慰,同學們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認識到在與別人比較時應注意的點以及如何正確看待被人比較;通過和自己縱向比較的環(huán)節(jié),大家看到自己進入初中以后各個方面的點滴進步,不斷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完善自己,從而做一個更有能量、更積極樂觀向上的自己。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下課后我們可以繼續(xù)尋找自己進入初中以來各方面的小進步、小成就,同時也和同桌、好友形成互助小組,反思自己曾經的盲目攀比行為,糾正不合理的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繼續(xù)挖掘自己的點滴進步以及反思自己曾經的盲目攀比行為,糾正不合理的比較,讓課堂延伸到課外。
【活動反思】
本節(jié)心理輔導活動課通過神秘的“我愿成為誰”活動展開,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興趣,也順其自然引出了主題;接下來通過“和別人比什么”“被比較怎么辦”“關鍵是和自己比”三個活動展開,三個活動層層推進,讓整個活動設計渾然一體。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參與積極,真誠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認識到比較無處不在,關鍵在于主動比較時應注意比較什么,關注自己在比較時的情緒以及這種比較對自己長遠發(fā)展的意義,被比較時,看到不足,客觀看待,尋求改變;被人夸贊時不驕傲自大,正確定位。在此基礎上通過與自己的比較去完善自己,不斷成長。
不足:本節(jié)課以活動為主,在時間把握上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南京,211102)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