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國首次實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qū)著陸,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國人的印跡。
早在2月10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就成功“剎車”被火星捕獲,但隨后3個月“遲遲”未落。為何飛了這么久?降落火星,為何專家們稱這是“任務最核心、最難的地方”?著陸后,天問一號又會以什么方式探索火星?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火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王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等專家。
為何這么久才抵達?
被火星捕獲后,天問一號探測器在3個多月里不僅對火星開展了多維度探測,還為著陸火星做好萬全準備。
天問一號探測器是個“三件套”,包括環(huán)繞器、進入艙和“祝融號”火星車,后兩者共同組成著陸巡視器。據(jù)航天科技集團八院509所環(huán)繞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杜洋介紹,為了給著陸巡視器落火“打前站”,環(huán)繞器對預選著陸區(qū)開展多維度探測,一方面探測地形地貌,選擇地形平坦無障礙的地方,另一方面靜候“天機”觀天象,獲取著陸區(qū)附近區(qū)域的氣象狀況。
火星表面每年都會形成幾場大沙塵暴,歷史上就有探測器因抵達火星時趕上沙塵暴,最終沒能順利展開工作。
由于火星車采用太陽能帆板的形式供電,大量沙塵會覆蓋在太陽能電池片的表面,降低發(fā)電效率甚至導致發(fā)電能力喪失。對火星車來說,失去能源供應無疑是致命的。因此,環(huán)繞器提前探測預選著陸區(qū),了解沙塵暴等動向,從而避開惡劣天氣。
天問一號的登陸地點是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通過分析該區(qū)域此前的氣象數(shù)據(jù)和火星探測器遙感數(shù)據(jù),5月中下旬落火是較穩(wěn)妥的選擇。
除了做準備工作,天問一號還完成了一系列科學探測。2月24日,天問一號進入火星停泊軌道后,環(huán)繞器上的7臺科學儀器就已全部開機開始工作,期間還進行了多次軌道調整。這意味著,它獲取了火星不同軌道高度上的科學信息,而不同軌道高度處的探測數(shù)據(jù)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火星的空間環(huán)境信息,例如火星的磁場、電離層、太陽風與火星高層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等。
落火過程有多險?
天問一號落火分三步:進入,減速和軟著陸,簡稱“EDL”。5月15日凌晨1時許,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停泊軌道實施降軌,機動至火星進入軌道;4時許,著陸巡視器與環(huán)繞器分離,歷經(jīng)約3小時飛行后,進入火星大氣,經(jīng)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沖,成功軟著陸于預選著陸區(qū)。
“這是整個任務中風險最高的一步,著陸過程無法由地面實時控制,只能靠天問一號自主完成?!蓖蹶J告訴記者,進入火星大氣層以后,天問一號首先借助火星大氣進行氣動減速,克服超高速摩擦產生的高溫、氣動帶來的姿態(tài)偏差等挑戰(zhàn),將約2萬千米/小時的下降速度減掉了90%左右;緊接著,天問一號打開降落傘,進行傘系減速,當速度降至100米/秒時再通過反推發(fā)動機減速,由大氣減速階段進入動力減速階段。距離火星表面100米時,天問一號進入懸停階段,精準避障、緩速下降后,著陸巡視器在緩沖機構和氣囊的保護下穩(wěn)穩(wěn)降落在火星表面。
難中之難是降落傘?!俺羲俳德鋫闶菧p速技術中難度最大的環(huán)節(jié),天問一號在使用降落傘時要保證在超音速、低密度、低動壓下打開,而這個過程存在開傘困難、開傘不穩(wěn)定等問題?!蓖蹶J說,由于火星大氣稀薄,研制人員設計了具備高效減速性能的探測器氣動外形和防熱結構,同時采用了更輕量化的防熱材料。
雖然此前我國已有月面著陸經(jīng)驗,但這次天問一號火星軟著陸任務更艱難?!暗孛嬲九c探測器間通信是通過無線電波實現(xiàn)的,傳播速度每秒約30萬千米。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千米,所以月球探測器與地球通信時幾乎感覺不到延時,但地球到火星之間的距離是變化的,最近時約5500萬千米,最遠時可達到4億千米。”鄭永春告訴記者,由于距離遠,地面與火星探測器的通信面臨最長接近20分鐘的延時,科研人員無法隨時控制探測器,考驗前所未有。
“我國首次實施火星探測任務,沒有火星環(huán)境特別是大氣等參數(shù)的一手數(shù)據(jù),相當于在一個完全未知的環(huán)境步步摸索,難度可想而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火星巡視器總體主任設計師陳百超說。
落火后做什么?
到達火星不是目的,盡可能獲得有效科學探測數(shù)據(jù)才是目標。接下來,火星車將依次開展對著陸點全局成像、自檢、駛離著陸平臺并進行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總共攜帶了13種科學儀器,能照相,會測物質、測環(huán)境、測地質、看氣象,坐擁“百般武藝”?;鹦擒嚭铜h(huán)繞器共同肩負科學探測使命,主要涉及火星空間環(huán)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層結構等研究,將為中國帶來火星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環(huán)繞器對火星車的意義不止“帶一程”。著陸巡視器安全著陸后,環(huán)繞器會停留在通信中繼軌道,轉發(fā)各種信息數(shù)據(jù)回地球,同時也向火星車傳達來自地球的指令。
環(huán)繞器本身也是一個超級科研能手,攜帶了7臺科學儀器,分別是中分辨率相機、高分辨率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礦物光譜探測儀、火星磁強計、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能在多軌道高度對火星進行整體性、全球性、綜合性研究。
火星車的設計壽命為3個火星月,由于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略長(火星自轉周期約為24小時37分鐘),相當于約92個地球日。按照計劃,約90個火星日后,火星車將結束巡視探測工作,環(huán)繞器也將調整軌道,進入近火點265公里、遠火點12000公里的軌道,對火星表面開展至少1個火星年(約2個地球年)的近距離遙感探測。
(綜合澎湃新聞、環(huán)球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