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肖樂香,李燦華
(湖南工程學院 紡織服裝學院,湖南 湘潭411104)
設計是有目的、有預見的行為。首先,在當今瞬時消費時代,消費變得更加快捷,人們不再想長時間擁有一樣東西,而是希望通過不斷地更換新物品,永遠站在時尚前沿,因此,設計師們需要解放自己的設計思想,而解構主義正在凸顯其獨特的內涵與時代魅力。其次,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需要將解構主義的創(chuàng)意思維融入到服裝的設計中去,將服裝個性化、時尚化。因此,解構主義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發(fā)展?jié)摿?研究解構主義在服裝中的應用也具有必要性。
“解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從一個哲學概念衍生至設計風格[1]。在20世紀60年代,德里達批判結構主義,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認為對個體的研究高于整體,反對傳統(tǒng)的總體統(tǒng)一[2]。最開始應用于建筑設計,逐漸涉足其他設計領域。解構主義在國外應用于服裝設計領域是70年代,國內更晚一些。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主要對傳統(tǒng)的“服裝為人體服務”提出質疑,認為服裝不再是束縛人體的枷鎖,主張解放人體,關注服裝本身的結構。
造型是服裝設計的基礎,服裝造型分為服裝內部造型、服裝外部造型、功能性結構,外部造型是服裝的廓形,又稱之為服裝剪影,它進入人們視覺的速度和強度高于服裝的局部細節(jié),在人們腦海中形成對服裝的第一印象,從而就有了服裝造型是服裝風格的主要締造者之說。在近代的中國,有旗袍最能將腰部的線條完美呈現(xiàn)出來,在視覺上增加“腰臀比”,讓身材更加接近S型,展現(xiàn)女性的曲線美;古代的西方,人們認為女性細腰最美,女性會穿緊身胸衣,凸顯人體。而解構主義面對這種以服裝去襯托人體的傳統(tǒng)觀念,發(fā)出不一樣的聲音[3]。
2.1.1 外部結構
外部結構是指服裝的廓形,也稱輪廓線,是指服裝的外部造型剪影[4]。解構主義在基本廓形A形、Y形、O形、H形、X形、T形的設計上對其結構采用雜糅、失重、殘缺等方法。在強調服裝風格個性的基礎上,做到整體美觀符合審美需求。
雜糅法,如將“X”型和“O”型兩種不同的廓形結合在一起,有意制造一些“生硬”和“突兀”的視覺感,從而形成新的外輪廓型;
失重法,反常規(guī)的設計手法之一,譬如通過夸大或縮小服裝的某個部位,起到強調的作用,造成不平衡的視覺效果;
殘缺法,強調服裝不完美的一種狀態(tài),故意破壞某些部位,使人的視線愕然達到一種美感的追求,如在服裝中或缺少一個袖子,或腰部結構突然出現(xiàn)鏤空等現(xiàn)象。
2.1.2 內部結構
內部造型的設計主要通過肩部、胸部、腰部及臀部等部位的塑造,因對其強調或掩蓋的程度不同,從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廓形[5]。肩部是整個服裝的支點。在Jean Paul Gaultier的2015秋冬高級定制秀中,對服裝進行的露肩設計,是為了更好地展示女性的優(yōu)雅和性感(圖1)。Maison Margiela 2018秋冬時裝季中,胸部設計成鏤空狀,若隱若現(xiàn)(圖2)。腰部是服裝的中心部位,時常會成為設計師們關注的焦點。在2016秋冬高級定制時裝周中,Atelier Versace工作室將建筑設計應用于時裝設計。設計師通過對腰部結構的解構,使腰部結構由平面變?yōu)榱肆Ⅲw(圖3)。在臀部的設計上,不同于傳統(tǒng)的貼合方法,更多的是運用了不對稱的手法,如Jean Paul Gaultier在2015春夏高頂系列中,將平面造型與三維造型相結合,使得服裝顯示出不對稱造型(圖4)。
圖1 肩部
圖2 胸部
圖3 腰部
圖4 臀部
2.1.3 功能性結構
國家大力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服裝的結構與功能性聯(lián)系在一起,主要是對結構線的設計,如一衣多穿、一物多用。一件衣服有多種的穿著方式,帶來新鮮感與反常規(guī)性,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袖子與褲腿的可拆卸,可根據天氣和穿著需要自行變換,同時拆下來的部位仍可成為單品使用,具有多種功能性。通過結構的變化又能成為多種物件,服裝能夠變成另外一種日常用品,如設計的比較多的有將服裝與包的相互轉換。
面料是服裝設計的基本載體,是服裝的表現(xiàn)方式。在設計過程當中,創(chuàng)新思維十分重要,解構主義設計師通常會在設計的過程中對服裝材料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對服裝面料解構的選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常規(guī)服用面料,二是非常規(guī)服用面料。
2.2.1 常規(guī)服用面料
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對面料的多樣化、個性化也相應有了一些要求。解構主義設計師們已經不僅僅只是運用現(xiàn)成的面料,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設計主題需要和服裝面料的特點,對服裝面料進行二次改造,還開始努力嘗試研發(fā)新型面料和發(fā)掘新的面料使用領域。通過改變服裝面料的原始形態(tài),這些解構材料的方法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也為服裝設計行業(yè)挖掘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呈現(xiàn)出新的效果。
三宅一生運用立體肌理設計的面料處理方法,改變了服裝的壓褶方式;川久保玲采用減法設計,通過剪、挖、燒、抽等方法在原有的面料上做處理,使面料呈現(xiàn)出新的圖案紋理,如“乞丐裝”,外衣像蟲蛀一樣布滿孔洞;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的碩士學位獲得者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 Queen)運用加法設計,在畢業(yè)設計中制作的禮服,對禮服面料進行改造,他把頭發(fā)壓進粉紅色的綢緞里面,形成了一種“玫瑰”的圖案,靈感來自維多利亞時代的一個妓女,她把自己的發(fā)束賣給了富人,作為愛的承諾。設計師通過這些面料的改造更好地表達出設計主題,達到了更好的效果,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圖5)。
圖5 Alexander Mc Queen畢業(yè)設計
2.2.2 非常規(guī)服用面料
非服用性材質引入服裝設計可謂是解構主義設計師們的大膽嘗試,各種紙張、塑料、木板、光盤片、電線及各類金屬制品與人工合成材料,給人帶來一種另類的視覺享受[6]。包括生活材料、工業(yè)材料、可粘合材料的解構。對于時裝設計師來說,并不是在設計完服裝之后才選擇面料,而是通過解構面料來設計服裝。如Iris的杰作,這件“骷髏裙”是必須要提到的!它是由一種白色合成聚合物3D打印而成,以藝術的線條顯示人體骨骼的形狀(圖6)。侯賽因·卡拉揚(Hussein Chalayan)在2014年秋冬高級時裝系列中使用了指甲片,同時運用紗質面料,進行面料質感的軟硬對比(圖7)。
圖6 3 D打印材料
圖7 生活材料
一般傳統(tǒng)的圖案設計,會采用四方或者二方連續(xù)圖案的元素。解構主義與傳統(tǒng)的審美觀存在不合之處,但是卻極具吸引力、爆發(fā)力,設計師打破原有的圖案設計模式,但并不是隨心所欲去打破再進行重組,而是在考慮到服裝各結構的內部聯(lián)系及整體基礎上,用新的方式來表達圖案[7]。克里斯托弗·凱恩(Christopher Kane)的2015秋冬作品,采用平面解構,圖形解構的方法繪制靈感來源的素描作品(圖8);John Galliano、Maison Martin Mar giela以“Artisanal”為主題,采用立體解構,在紅色的外衣上堆砌出立體的人臉圖案(圖9)。
圖8 平面解構
圖9 立體解構
通過色彩的不規(guī)則變化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設計,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色彩美。這種設計美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主要是依賴設計師知識的積累和靈感的表達[8]。自然色彩的解構與人為色彩的解構,自然色彩是不依存于人或社會關系中的純自然事物所具有的色彩,人為色彩就是通過人為的搭配、調和,根據人的主觀情緒所創(chuàng)造的色彩[9]。在解構主義當中,打破色彩的形式美法則,對色彩重新進行組合。川久保玲在她的2012秋冬系列中,使用了大面積的對比色。Alexander Mc Queen利用顏色仿生學從自然界中鳥類的羽毛中獲得靈感,提取羽毛的顏色進行解構,從而實現(xiàn)服裝設計中對自然色彩的解構。
《破繭重生》的設計靈感是來自于2020年突然爆發(fā)的疫情,城市、人們都無懼在逆風中破繭重生,表現(xiàn)的是輸液的狀態(tài)下,人們與疫情抗爭到底的精神狀態(tài),勝利可能會遲到,但一定會到來。
成衣的制作中,將設計重點放在服裝的背面,在轉身的過程中給人驚喜;在面料的改造中,用織布機將多種面料融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面料無規(guī)則的排序;袖子的設計運用結構線的變化,通過放量收褶,設計成螃蟹臂(圖10)。
圖10
夸張的手套,被染成漸變的藍色,猶如正在接受輸液的人;反傳統(tǒng)的設計思維,將流蘇設計在腋下的袖縫線中,展現(xiàn)女性的優(yōu)雅(圖11)。
圖11
能實現(xiàn)一衣多穿,背面的小馬甲能翻到正面,可作為裝飾,也能作為短裝穿著(圖12)。
圖12
解構主義通過反常規(guī)的設計思維,突破原有的思維局限,將元素打破并重組,總是能讓人眼前一亮。通過對解構主義的解讀,結合近幾年的秀場圖,分析了解構主義與服裝四要素——造型、面料、圖案、色彩之間的關系。隨著人們對于個性化的需求,在未來的服裝設計中,將會有更多解構設計方法應用到服裝與服飾的設計當中。